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油田注水开有能够增加原油产量和提高采收率。世界许多油田都是有用注水开采石油,我国水驱油田占87%。测井技术是探测水驱油田剩余油饱和度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本文论述水驱油田剩余油测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水驱油田 剩余油 测井技术 发展趋势
  • 简介:由于70年代中期引入三维地震技术取得成功,使得人们一旦钻井获得油气后,三维地震测量已成为圈定储层边缘最常用工具。除去三维地下成像技术优于常规二维方法外,该技术运用迅速增长还在于三维测量工作周期和成本降到最低限度。1988年,当Geco公司使两艘地震船作业成为一体时,给海上三维地震勘探又新增加了一维。作业这两艘地震船,每艘都装备地震源和一等浮电缆。这种作业模拟了一种使用四个震源测量技术,这四个震源依次点火将信号传向四根等浮电缆,可同时产生12个独有的共中心点(CMP)地下剖面。

  • 标签: 油气勘探 勘探效率 成本 海上三维地震勘探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周期海平面升降控制旋回性地层沉积-指导,根据地震、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及其围区早中新世-中新世地层进行系统层序地层分析,认识到该区层序地层学特点取决于其特殊古地理位置。由于长期处于陆架坡折以下盆地环境,开平凹陷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低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下部盆底扇厚度大,分布广,圈闭条件好,且紧邻生油凹陷,具备优先捕获油气有利条件。应结合与之有关构造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开拓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 标签: 开平凹陷 低位体系域 盆底扇 岩性圈闭 油气勘探意义
  • 简介:多次波剩余时差分析法是CMP道集动校正基础上进行。根据工区多次波频率范围,要求多次波剩余正常时差必须遵循下列3个原则:(1)最小炮检距处多次波剩余时差必须超过1/4甚至1/2氏频周期时间;(2)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大于一个低频周期时间;(3)最大炮检距与最小炮检距之间多次波剩余时差之差必须小于(n-4)倍高频周期时间。其中nCMP道集覆盖次数。只要遵守上列3条原则,就可使多次波落入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压制区内。文中应用了精确多次波剩余时差式,并用双曲线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绘制出一套多次波叠加方向特性曲线。平均拟合误差小于十万分之一。根据这一方法,一个目的层段存在严重多次波干涉地区进行地震采集试验,获得了压制多次波很好效果,并在该区找到了一些新含油圈闭。

  • 标签: 衰减多次波 剩余时差分析法 叠加方向特性 多次波谐波分量 地震勘探
  • 简介:1综合勘探1980年代以来,随着地震、遥感、重磁、化探、测井和钻井等方法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综合勘探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国外采用综合勘探方法主要有应用遥感、重磁和化探等手段前期勘探组合;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解释详查勘探组合;应用流体生产动态资料开发阶段研究组合。2油藏描述是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应用地震、测井、岩石试验、油藏工程及计算机技术描述油藏形状、岩变化、物性参数,圈定含油气范围一项新技术。预探、评价和

  • 标签: 石油地质勘探 综合勘探 油藏描述 盆地模拟 资源评价 层序地层学
  • 简介:全世界石油资源量约有1/5分布在海上。在这些资源量中有4/5集中分布特大油田内,其中海上油田储量与产量占了22%,且重油占有相当比例。据统计,不含极重油在内,全世界重油资源量约为950×10~8m~3、可采储量70×10~8m~3,目前产量仅为

  • 标签: 国外 海上重油油田 开采 现状 分布特点
  • 简介:通过生产实践,针对海上油藏评价存在几个值得注意问题,提出具体做法是:油藏评价应有规划按程序进行;利用二维地震详查和三维地震精查资料编制较精确构造图;突破三维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关,确定储层分布状况;综合钻井、测井、测试(RFT、DST)、流体数据等资料确定油气、油水界面;进行DST延长测试提供油田开发方案基础资料;岩(或断块)油藏评价;海上边际油藏开发要提高单井产能和降低工程和生产设施投入。如果能处理好上述问题,将会提高海上油藏评价工作水平。

  • 标签: 海上油藏评价 二维地震 三维地震 综合钻井 测井
  • 简介:1前言渤海勘探数据库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子项目之一,建立渤海勘探数据库目的是,丰富并完善总公司多学科综合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并在数据库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勘探数据库是渤海研究院多学科综合数据库中一个非常重要分支.渤海勘探数据库建立,经历几代数据库人不懈努力,从早期VAX计算机到目前微机,从Access平台到Sybase多用户系统平台,目前勘探数据库已拥有渤海全海域探井资料电子化文档,并在科研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科研人员工作效率.

  • 标签: 渤海 勘探数据库 建立 应用 电子文档 查询系统
  • 简介:1979年第64届AAPG年会主会场悬挂着这样两条大标语:"用老思路新区可以找到石油,用老思路老区就找不到石油,老区要用新思路才能找到石油”;"石油首先是地质家头脑里被发现,然后才在野外被发现”.这些话对于较老一代地质家并不陌生,但要在油气勘探真正实现这两句话真谛却不容易.渤海海域自1965年开始油气勘探,但在1995年以前30年里,除了发现SZ36-1下第三系大油田外,没有第二个地质储量5000万t以上油田发现.1995年,QHD32-6大油田发现,揭开了上第三系油气发现序幕,截止2000年底,在这一领域相继发现一大批石油地质储量5000万t以上油田,它们是NB35-2、PL19-3、BZ25-1、CFD11-1、CFD12-1、BZ29-4、PL25-6、PL9-1、LD27-2.这批油田除PL25-6地质储量小于1亿t外,其它油田地质储量都超过1亿t,最大超过5亿t,各级地质储量总计已超过20亿t.

  • 标签: 创新思维 油气勘探 渤海海域 技术进步
  • 简介:油藏描述技术是综合研究与评价油气田新技术。它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指导,用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和计算机,定性和定量描述三维空间中油气藏类型、油藏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变化和流体分布状况等;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自动绘制各方面的图件,掌握油气藏在三维空间中变化规律,从而对油气藏进行详细准确地描述和较全面地综合评价。这项技术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物探、测并、钻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作用,而且为寻找

  • 标签: 油藏描述 技术发展 电缆测井 泥浆录井 岩心分析
  • 简介:确定油藏有效含油边界及预测油藏单井原油产能是储量评价和合理确定井位基础.文中提出了一种用地球化学参数圈定油藏有效开采边界方法.该方法地球化学参数是根据单井油层有效厚度和抽提物含量求出,能反映单井含油程度.该方法只需通过分析岩心或岩屑抽提物含量,结合少量井试油成果,便可圈定出油层合理经济开采下限范围.以松辽盆地新站油田例介绍这一方法基本思路、参数选取、运算步骤及应用成效.

  • 标签: 油藏地球化学 抽提物 油藏 含油边界 油层 开采边界
  • 简介:我国大规模海上油气勘探已进行了二十余年,特别是近十年来,一方面对外开放招标,一方面坚持自营勘探,取得了巨大成绩。完成了各海域地球物理普查或概查,至1989年,发现近500个圈闭,其中148个进行钻探,发现含油气构造97个;共打井211口,其中92口井发现油气;探明或初步探明油气田十多个,已有三个油气田投入开发,预计五年左右还可有十多个油气田投产。1990年海上油气产量可达1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0.7%)。十年外开放吸收了20多亿美元风险勘探投资,我国以作

  • 标签: 勘探战略 战略地位 海上油气地质 海上油气勘探 中国
  • 简介:反转构造是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一种复合构造样式。伸展盆地发育3套层序和控制断层上零点是认识反转构造基本参数;此导出反转率、位移-距离曲线和生长指数可用于运动学分析。含油气盆地中2大类4亚类反转构造分别形成于面状断层扩展褶皱作用和铲状断层弯曲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可对油气聚集和油气勘探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运动学 形态类型 油气地质 反转构造 张性断层 同位张层序
  • 简介:将油田开发全过程作为经济评价期,根据谢尔卡切夫公式计算最终累计采出油量及相应伴生气产量,从而求出总产值、总经营成本,并依据新税收制度考虑销售税金、资源税、原油商品率、固定投资贷款利率等经济指标,导出了随井网密度变化总利润计算公式,进而导出了计算合理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公式,并长庆油田两个含油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

  • 标签: 水驱 砂岩油藏 井网密度 计算方法 经济分析
  • 简介:莺歌海盆地具有烃类水相运移特征:它生成并聚集油气(崖13-1气田)高含量联苯系列,具水相运移化学组成特征:经物质平衡计算足够烃类水相运移效率。烃类水相运移机制必须具备特定地质条件:以充裕水源和气源;存在一个温度、压力和渗透率骤降物理界面;一垂直断层或裂缝带,起“垂向高速”运移作用。崖13-1气田诸多地质和地化异常,如油气化学组成、温度、压力和有机质成熟度等资料都是水相运移佐证.饱含天然气地质水从盆地高温高压深部通过断层向上运移,抵崖13-1气田储层时有大规模气水分离,烃类储层聚集,而地层水继续沿上倾方向运移。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烃类 水相运移 物质平衡 计算
  • 简介:这篇考察报告,主要介绍北美地区地压气和深盆气形成、特点及勘探开发状况。本刊原报告做了删节,予以发表。希望能对从事研究天然气工作者有所裨益。

  • 标签: 北美地区 地压气 深盆气 考察报告
  • 简介:南海北部卫滩海区浅层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NW-NWW、NEE和近EW向三组,它们一般切穿更新统一上更新统,距离海底深度仅20-50m;有的切穿第四系,直达海底,具有明显新生活活性,反映区内剧烈新构造运动。浅断层形成,与来自海洋方向热沉降效应有关,并统一调整于周缘构造应力场变动。浅断层活动以断块垂直差异升降为主,促使大陆边缘伸张沉降,并严重破坏浅层沉积或引起位移,造成不稳定工程地质条件。

  • 标签: 南海北部 卫滩区 特征 油气地质 浅层断层 新构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