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病案摘要患者男,47岁.2002年8月因头疼、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半月就诊,头颅CT提示左侧颞部占位性病变.随即入院行开颅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大B细胞型.术后行全脑放DT:40Gy/20次.因出现硬脑膜外积液而对症治疗.2002年12月出现右侧睾丸肿大,不伴有疼痛、发热及其他不适,穿刺细胞学提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而转入肿瘤科.行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时睾丸肿块消退,现没有发现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和器官受侵,患者生活工作正常.

  • 标签: 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颅内肿瘤 睾丸 放射治疗 化疗
  • 简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最早由Jaffe及Linchtenstein发现并命名[1],常起始骨表面,是一种少见的瘤样病变,发生于鼻窦者及颅骨者较为罕见。我们遇到1例前窝及左筛窦动脉骨囊肿术后复发病例,经放射治疗,随访32个月。报告如下:

  • 标签: 前颅窝 左筛窦动脉骨囊肿 手术治疗 复发 放射治疗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chiarimalformationtype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窝减压(posteriorfossadecompression,PFD)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随访时间12~71个月,平均(33.8±18.5)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mm(P=0.002),后移(5.2±5.1)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例(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低龄儿童CMI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儿童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小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