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后灶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性观察25例脑AVM患者IL-17A、TGF-β表达情况,其中12例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行显微手术切除,设为栓塞组;13例行单纯显微手术切除,设为未栓塞组。6例对照组脑组织为来源于外伤及脑出血内减压术后的正常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AVM灶周脑组织IL-17A、TGF-β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及未栓塞组灶周脑组织的IL-17A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栓塞组比较,栓塞组IL-17A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与未栓塞组TGF-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与未栓塞组比较,栓塞组TGF-β蛋白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B移mRN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A表达升高参与了AVM血管扩张及再通的临床病理过程,而TGF-β表达升高具有抑制栓塞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白细胞介素-17A 转化生长因子-Β 栓塞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 标签: 3D-CTA 脑深部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阐述了开发临床电子护理病历的意义,文章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临床电子护理病历的实用书写方法。包括各护理模板的设计及其功能与使用方法,如: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压疮预防监控传报单等的设计及使用方法。总结了临床电子护理病历使用效果和体会。

  • 标签: 电子病历 开发应用 临床电子工作 护理模板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神经内手术治疗的脑室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单纯位于侧脑室8例,第三脑室6例,同时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8例,囊性颅咽管瘤经囊腔内置Ommaya管术后囊腔明显缩小4例。术后根据病理检查对部分病例进行放射治疗。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2—36个月,平均15.7个月,无死亡病例,第三脑室内生殖细胞瘤复发1例,第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囊腔扩大1例。结论神经内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具有微创、手术视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

  • 标签: 脑室肿瘤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幻听是原始一体感空洞的摩擦与振动,是意识的升降与锤炼,模仿异己从外部确立自己,其实质是企图从内部确立自己,刺激与攻击源来自内部空洞的振动,以产生新意识与提升压抑意识、阴影以填充空洞,阴影使人在疼痛中不会睡觉,凝聚意识,是一个支点,升降产生摩擦力,产生幻听,幻听是原始意识与环境意识的迭加,意识到无意识的遮蔽与力的作用,可以解放自己。

  • 标签: 幻听 环境意识 空洞 摩擦力 无意识 振动
  • 简介: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和肌电图(EMG)。前两项技术常规应用表面电极,属于无创性检查技术;后者系应用针电极的有创性检查技术,至今尚无任何可以取代的方法。

  • 标签: 神经电生理学 检查技术 临床 诱发电位 表面电极 常规应用
  • 简介:《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是国内第一本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性期刊(ISSN2095—154X;CN11—9304/R)。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首都医科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王晓民教授担任本刊总编。本刊采用同行评议评审论文。目前为季刊,每季末出刊。

  • 标签: 医学研究 电子版 征稿启事 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简介: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其可分为无创性及有创性监测,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是一种无创性颅内压监测方法,该方法有非侵袭性、数值可靠、费用低廉、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等优点。本文就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监测颅高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鞘直径 颅内压 超声波检查 监测 无创性
  • 简介:颅内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上静脉的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0日,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患者中,术中切断岩上静脉主干2例,其中小脑水肿1例,脑干梗死1例;术中切断岩上静脉分支17例,其中小脑出血1例;术中完全保护岩上静脉181例。根据责任血管情况,单纯动脉压迫138例,单纯静脉压迫4例,动脉合并岩上静脉压迫58例。结论根据岩上静脉和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对岩上静脉术中予以不同的处理,尽可能保留岩上静脉,尤其对岩上静脉蛛网膜双层结构的充分锐性分离,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岩上静脉
  • 简介: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肿瘤 侵袭性 扩大经蝶窦入路 海绵窦
  • 简介: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置入内前定位技术,术中持续监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超声引导下穿刺脑组织技术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加以应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内插入定位精确.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通道抵达手术野对重要血管进行超声探测,并能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速度从而避免误伤血管,还能对动脉夹闭后进行血管超声扫描检查.超声引导和监测下的神经内窥镜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内镜技术 显微神经外科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 简介:目的总结神经内下脑室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室肿瘤病例资料,其中侧脑室肿瘤10例,第三脑室肿瘤8例,第四脑室肿瘤5例。病例均接受神经内手术。结果脑室手术6例(肿瘤全切除2例,肿瘤活检及第三脑室造瘘术4例);Endoport内控制手术4例(肿瘤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及第三脑室造瘘术1例);神经内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13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结论对脑室内肿瘤活检与切除,脑室手术比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Endoport内控制手术主要用于切除血供丰富的肿瘤。内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用于肿瘤残留位置较偏的病例,为手术肿瘤全切提供保证。

  • 标签: 脑室肿瘤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总结神经内和导航技术结合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在神经内和导航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47例,其中垂体微腺瘤4例,小腺瘤7例,大腺瘤31例和巨大腺瘤5例。结果肿瘤全切37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1例巨大垂体腺瘤病人因出血死亡。结论神经内和导航结合显微切除垂体腺瘤,术中定位准确,视野清晰,损伤小,提高了肿瘤的切除程度.且术后恢复快.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内镜 神经导航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神经内最早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是用来治疗脑积水的,之后逐渐发展为治疗颅脑囊性病变[1].随着神经内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神经内颅内解剖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 标签: 神经内镜 脑肿瘤 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
  • 简介:本书共14章,内含433张图片。主要简述内颅底外科的发展概况,介绍内经鼻入路的解剖、历史沿革以及内颅底外科基本技术,详述作者近20年在内经鼻颅前窝底、鞍区、斜坡、岩尖、海绵窦、颞下窝、颈静脉孔区和颅颈交界区数千例手术的经验,内容涵盖几乎所有颅底区域。

  • 标签: 颅底外科学 内镜 发行 出版 外科基本技术 经鼻入路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脑血管病专业治疗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2007年,国际刊号:ISSNl673-9248,国内统一刊号:CNll-9131/R,逢双月出版。本刊以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服务于广大临床医生为己任,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发展,同时强化脑血管病和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互动。《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新兴的专业医学媒体形式,既有传统的纸质媒体版,又有对应的光盘版,承载影像资料,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病理片及动态地观摩手术过程,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栏目设置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病例报告、专家笔谈、国内外医学动态等。特色栏目(视频):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二、来稿要求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脑血管病 电子版 杂志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稿约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从而促进脑血

  • 标签: 中华脑血管病 杂志电子版 电子版简介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脑血管病专业治疗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2007年,国际刊号:ISSNl673—9248,国内统一刊号:CNll-9131/R,逢双月出版。本刊以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服务于广大临床医生为己任,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发展,同时强化脑血管病和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互动。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脑血管病 电子版 杂志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