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共培养 HPMEC细胞株 CYCLIN D1
  • 简介:针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医师采取了一些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管成形术等。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血管重塑在AS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或许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1血管重塑的概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综述 血管重塑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气道血管再生与重塑是气道重塑的重要特征。哮喘气道血管改变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血管数目和大小增加、血流量增加、血管扩张和渗漏。血管再生与重塑的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哮喘气道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调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综述将总结影响哮喘气道血管网络形成的因素,以及目前对哮喘气道血管改变的治疗情况,为未来哮喘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新依据。

  • 标签: 哮喘 气道重塑 血管重塑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卵巢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本院确诊为卵巢癌的48例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采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的表达率,采用F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标记肿瘤MVD(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征得受试者对象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学类型、分化级别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VEGF及其Flt-1受体共同表达,则与卵巢癌组织分化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χ2=5.22,χ2=8.22;P〈0.05)。②卵巢癌中,淋巴结转移者VEGF及其Flt-1受体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R/Flk-1在肝转移患者中表达率与肝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VEGF及其KDR/Flk-1受体在肝转移患者中,共同表达率显著高于肝正常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腹水〈1000mL者中,Flt-1表达率显著低于腹水≥1000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VEGF及KDR表达呈阳性者的平均MVD显著高于呈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VEGF及KDR/Flk-1表达呈阳性者的MVD有关(P〈0.01),并且表达者的MVD较丰富。结论VEGF及其受体表达,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腹水形成,可作为预测卵巢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1673-5250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Flt-1 KDR/Flt-1受体 卵巢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本次参考不同护理方案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参与诊治的60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n=30例),实验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n=30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数据显示,参照组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高于实验组数据,护理满意度计算值低于实验组数据,P<0.05,统计学研究分析意义存在。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显著,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行MDU监测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评价术中MDU的监测作用。结果术中MDU监测提示:载瘤动脉闭塞3例,载瘤动脉狭窄6例,调整动脉瘤夹或局部应用罂粟碱湿敷后,MDU监测均恢复正常;其他病人MDU监测均正常。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随访3-26个月,术中MDU监测正常,但术后出现栓子脱落至脑梗死1例;其他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中MDU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查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28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MVI阴性104例患者作为MVI阴性组,阳性184例患者作为MVI阳性组。对比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白蛋白、甲胎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肝脏肿瘤边缘1 cm处硬度(S1)、2 cm处硬度(S2)、S1S2index(S1/S2×10)、肿瘤长径等影像学指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共入选肝细胞癌患者288例,其中男性225例,女性63例,年龄(56.3±9.7)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OR=2.47,95%CI:1.41~4.33,P=0.002)、肿瘤长径越大(OR=1.21,95%CI:1.08~1.36,P=0.031)、AFP>400 μg/L(OR=2.83,95%CI:1.54~5.22,P=0.015)、S1S2index越高(OR=1.33,95%CI:1.17~1.51,P=0.025)的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越高。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显示肝细胞癌MVI的风险,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720~0.835)。结论肿瘤多发、肿瘤长径越大、AFP>400 μg/L和S1S2index越高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MVI的风险,可为临床诊疗工作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清学试验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eta分析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在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预测中的效能。材料与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关于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肝癌MVI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8月20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ROC)曲线。此外,我们采用单变量分析、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以寻找异质性来源,并绘制漏斗图以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32项研究符合我们的标准并被纳入。共3059例患者,其中存在MVI者1339例,不存在MVI者1720例。汇总显示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分别为81%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78%~84%],82%(95% CI:79%~85%)和0.89(95% CI:0.85~0.91)。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MVI方面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其可行性验证和临床转化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Meta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生物学特性类似恶性肿瘤的寄生虫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此时病程已属晚期。此外,由于病灶切除的不彻底导致术后较高的复发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的总结,以及对肝泡型包虫病病灶旁“浸润带”内血供、微血管侵犯及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的分析,深度了解肝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包虫病 肝脏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而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损害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已愈加受到临床重视。肠道菌群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且影响着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预后。该文中我们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及未来对肠道菌群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前景,旨在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肠道菌群 微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护理措施及并发症观察。方法应用MVD治疗5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落实各项口腔护理、尿管护理、定时翻身、患者清洁等基础护理,舒适的体位,精细的饮食。提出术后严密观察面部抽搐情况,提早采取有效措施口服巴氯芬片、尼莫地平片进行降低神经兴奋性、松弛面部肌肉以缓解痉挛次数,并积极预防和护理低颅压性头痛、周围性面瘫、听力减退或消失、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结果本组术后发生低颅压性头痛5例,周围性面瘫3例,听力减退2例,颅内感染2例,经治疗护理后,随访半年均痊愈。结论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精心地护理,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术后护理 并发症观察 康复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诸多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然因其隐蔽性高、病因复杂,目前对其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的临床诊疗。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损伤是核心环节,CMEC的应激、代谢、炎症等功能紊乱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具有因果关系,亦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早期的主要特征。目前,有关CMEC功能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文主要综述了CMEC功能紊乱机制研究的进展,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冠状血管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69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69例,采用伽玛刀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4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58%和44.93%,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肌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肌皮瓣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瓣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区(S、T、I、N)的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结论:OCTA能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 狼疮性视网膜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21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根据临床症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消失,有效率100%。1例患者术后3d有轻度抽搐,随诊3mo末症状消失;术后出现耳呜、听力障碍1例,随诊3mo末症状好转;4例轻度面瘫,随诊6mo末好转;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和致残病例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创伤小,面神经功能可完好保留,远期并发症少。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