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010-2014年人间布病疫情流行实验室结果,为我旗布病疫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通知要求,2010~2014年连续开展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对阿拉善左旗2010-2014年间6个苏木镇的18个嘎查的抽样调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布病发病率为1.3/10万,2011年为0.6/10万,2012年为0,2013年为6/10万,2014年为21.33/10万。结论我旗布病疫情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2013年~2014年疫情出现反弹,表明布病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 标签: 人间布病疫情 流行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从业人员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暴露因子和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8年在内蒙古畜产品加工区的锡林浩特市,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牛羊屠宰加工相关企业的员工,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贩运、市场交易、街头屠宰等活动的个体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抽中的企业进行整群调查,对个体从业人员采用市场内寻找和义诊招募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重点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工作工种以及工作习惯,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进行检测。对布病血清检测阳性病例的工作习惯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15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371名工人,其中24人血清检测阳性;调查个体从业人员219人,其中38人血清检测阳性。不同工种中,企业工人共涉及10个工种,其中死羔处理工人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6.67%(4/15),其次是剔骨肉工人,阳性检出率为14.71%(15/102)。个体从业人员涉及10个工种,其中剔骨肉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0.00%(6/12);其次是处理死羔,阳性检出率为33.82%(23/68)。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企业工人调查了13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嘴刁工具、划伤皮肤、不戴帽子、污染全身和污染头面;对个体从业人员调查了12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不戴口罩、下班后不洗澡、污染四肢、污染头面和饭前不洗手。结论从事剔骨肉和死羔处理工种感染布病风险较高,个体和企业工人均有一些工作习惯,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强宣传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

  • 标签: 布鲁菌病 高发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IgA肾病组和对照组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IgA肾病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IgA肾病组中不同基因型发病时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有显著性差异。(3)TT型患者肾功能减退显著快于AA型。结论(1)干扰素-γ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AA基因型可能是IgA肾病的易感基因。(2)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IgA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和血压水平。(3)目前还不能认为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影响IgA。肾病患者进展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干扰素 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科学有效地选择抗生素治疗鼠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37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和媒介的鼠疫菌,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共11种抗生素对137株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并根据CLSI标准判定其敏感性。结果检测的137株鼠疫菌未发现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根据CLSI标准,137株鼠疫菌对11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抗菌活性较高,MIC90均< 0.250 μg/ml;盐酸壮观霉素的抗菌活性最低,MIC90为16.000 μg/ml。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菌未发现对11种抗生素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应对鼠疫菌进行持续的耐药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区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重点人群发病特征,明确布病感染相关知信行等影响因素,为制定布病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呼伦贝尔市农区布病重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的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调查未患布病者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布病相关知识调查,并对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包括饲养牲畜、打扫圈舍、人畜共井、免疫接种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调查人群892人,881人有效回收问卷,其中男性445人,占50.51%;女性436人,占49.49%。年龄为(51.34 ± 11.87)岁,范围为5~83岁。布病抗体阳性153人,感染率为17.3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2.47%(100/445),女性感染率为12.16%(53/436),男女性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养牛、打扫圈舍、人畜共井、牛羊粪便浇地、免疫接种牲畜是布病感染危险因素(OR=1.905、1.568、1.320、1.428、1.488,P均< 0.05)。结论呼伦贝尔市人间布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密切接触染疫牲畜及其排泄物等是布病感染危险因素,应该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以做好布病的有效防控工作。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病例-对照研究 健康相关行为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自孔新萍成为医生那天起,善良的母亲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她:“患者都是生了病才来找你的,他们希望你帮他们治好,你一定要好好地待他们。”

  • 标签: 眼科专家 包钢医院 内蒙古 眼睛
  • 简介:目的应用放射吸收法测量云南西双版纳、西藏和内蒙古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对傣族、藏族和蒙古族健康人群的骨量分布差异和峰值骨量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健康男女1126名,年龄20~79岁。西藏藏族健康男女1531名,年龄20~79岁。内蒙东乌旗蒙古族健康男女901名,年龄20~79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用美国Alara公司提供的Metriscan^TM指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傣族男女、西藏藏族男女和内蒙古东乌旗蒙古族女性的峰值骨年龄段均在30—39岁,蒙古族男性峰值骨年龄段在4|D~49岁。傣族和藏族男性骨量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蒙古族男性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11.04%。傣族女性50~59岁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0.80%,藏族女性为13.67%。蒙古族女性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三个民族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比较,男性除藏族和蒙古族20—3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除傣族和藏族20-2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成人傣族男性与藏族和蒙古族健康成人男性相比骨密度有显著差异,藏族和蒙古族男性40岁以后骨密度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傣族女性与蒙古族女性各年龄段骨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傣族与藏族女性30岁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其差异是种族、地域,还是生活习性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密度值 民族 健康人群 骨量丢失百分率 Metriscan^TM骨密度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区常住居民布鲁菌病(简称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布病预防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5 - 12月,选择呼伦贝尔市农区莫旗、阿荣旗作为调查地点,每个旗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村,选取调查村内年龄≥14岁、居住至少1年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检验师分离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血清者进一步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由调查人员采用面对面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资料、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防护情况、一般行为状况等,计算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共分离血清880份,其中,RBPT阳性185份,进一步进行SAT,SAT阳性率为17.27%(152/880)。调查对象布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6.73%(16 450/35 200)。男、女性知晓率分别为47.82%(8 473/17 720)、45.64%(7 977/17 480);21 ~ 40岁年龄组知晓率最高[60.94%(3 705/6 080)];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知晓率分别为45.96%(11 969/26 040)、48.79%(3 962/8 120)、49.90%(519/1 040);调查前1年内有过牲畜饲养行为人群知晓率为47.35%(8 011/16 920),而无此行为人群知晓率为46.17%(8 439/18 280)。结论呼伦贝尔市农区常住居民布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大对知晓率较低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知晓率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古族早产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rs2010963、rs3025039、rs6999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病例对照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诊断为BPD的蒙古族早产儿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段、同民族非BPD早产儿56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因分析技术检测VEGF基因rs2010963、rs3025039、rs6999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以上基因位点与我区蒙古族BPD早产儿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早产儿VEGF基因rs699947位点上均可检测出CC、CA和AA 3种基因型。观察组此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0%、24.0%及60.0%;C等位基因频率为28.0%,A等位基因频率为72.0%,对照组此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32.1%及35.7%,C等位基因频率为48.2%,A等位基因频率为51.8%,观察组与对照组此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rs6999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早产儿BPD的发生及发展存在相关性,且等位基因A可能是其易感因素。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rs6354多态性与家庭因素对蒙古族学龄儿童适应性的影响。方法采用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iddle childhood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MCTQ)对453名小学生进行适应性测评,利用改良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iMLDR)技术对5-HTT基因rs6354多态性进行分型,并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1)5-HTT基因rs6354位点为GG/GT和TT基因型的儿童适应性得分分别为(2.88±0.73)分和(3.03±0.76)分。(2)单因素分析显示,蒙古族学龄儿童适应性得分在父母受教育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亲F=2.580,P=0.037;母亲F=3.245,P=0.012)。(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水平(B=-0.079,P=0.010)、rs6354多态性(B=0.165,P=0.041)是蒙古族学龄儿童适应性得分的影响因素。(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受教育水平高低是蒙古族学龄儿童适应性高低的影响因素(B=0.453,P<0.05,OR=1.573,95%CI=1.023~2.417)。结论rs6354多态性与儿童适应性呈弱相关,父母、特别是父亲受教育水平可能是影响蒙古族学龄儿童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气质 适应性 基因多态性,rs6354 学龄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古族早产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rs2010963、rs3025039、rs6999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病例对照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诊断为BPD的蒙古族早产儿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段、同民族非BPD早产儿56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因分析技术检测VEGF基因rs2010963、rs3025039、rs6999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以上基因位点与我区蒙古族BPD早产儿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早产儿VEGF基因rs699947位点上均可检测出CC、CA和AA 3种基因型。观察组此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0%、24.0%及60.0%;C等位基因频率为28.0%,A等位基因频率为72.0%,对照组此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32.1%及35.7%,C等位基因频率为48.2%,A等位基因频率为51.8%,观察组与对照组此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基因rs69994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早产儿BPD的发生及发展存在相关性,且等位基因A可能是其易感因素。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变异与蒙古族和汉族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关联性,了解不同民族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BPD患儿50例(BPD组),选择同期住院未发生BPD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基因分析技术对各组早产儿TNF-α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TNF-α基因外显子上是否有突变发生;明确TNF-α-201位点的基因型情况,分析其与BPD的相关性。结果未检测到TNF-α全外显子有突变发生。BPD组与对照组早产儿TNF-α基因-201位点均可检出两种基因型,即AG和GG。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和90.0%、6.0%和94.0%,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0%和97.0%,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和3.0%,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早产儿BPD组和对照组AG及GG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和89.7%、6.3%和93.7%,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8%和96.9%,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和3.1%;蒙古族早产儿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和90.5%、5.6%和94.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和97.2%,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和2.8%。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TNF-α-201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早产儿不论汉族还是蒙古族均未检测出TNF-α全外显子上有突变发生,TNF-α-201位点基因与早产儿BP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位点基因分布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型 等位基因 早产儿
  • 简介:蒙西镇地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180公里。全镇现辖渠畔、碱柜、羊场、新民、其劳图、苏亥图、巴音温都尔、伊克布拉格8个村嘎查和隆安社区、蒙西社区2个居委会,苏亥图、巴音温都尔、其劳图、新民村标准化村卫生室4个,渠畔、碱柜、羊场、伊克布拉格"四村合一"一个,全镇总面积19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38人。

  • 标签: 鄂托克 新民村 隆安 常住人口 嘎查 体检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村中老年人抑郁的流行情况,并探讨砷中毒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分别于2016年12月和2018年4月,对巴彦淖尔市45周岁及以上的农村中老年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对象的抑郁情况、砷中毒患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砷中毒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870名巴彦淖尔市农村中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5.3%(133/870)。砷中毒者178人,其中抑郁37人,检出率为20.8%;非砷中毒者692人,其中抑郁96人,检出率为13.9%。砷中毒、非砷中毒者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7,P = 0.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校正与抑郁相关的因素后砷中毒者发生抑郁的风险是非砷中毒者的1.8倍[调整后比值比(AOR) = 1.8,95%置信区间(CI):1.1 ~ 3.1,P < 0.05]。结论巴彦淖尔市农村中老年人抑郁检出率较高,砷中毒可能增加抑郁发生的风险。

  • 标签: 砷中毒 农村中老年人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血清维生素D和PTH在2型糖尿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76例,收集基线资料并测定血生化指标。分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缺乏组[25-(OH)D≤20 μg/L)]220例、不足组[25-(OH)D>20、≤30 μg/L]107例、充足组[25-(OH)D>30 μg/L]49例;PTH降低组(PTH<25.16 ng/L)31例、正常组(PTH≥25.16、<38.35 ng/L)137例、升高组(PTH≥38.35 ng/L)208例;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3.9 kg/m2)108例、超重组(BMI≥24、≤27.9 kg/m2)173例、肥胖组(BMI≥28 kg/m2)95例。采用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的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进行评估,统计上述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血清维生素D水平三组间比较,糖代谢及钙、磷代谢指标比较显示,BMI、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HOMA-IR、血钙和血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生素D不足组、充足组较缺乏组糖化血红蛋白、PTH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H水平三组间比较,糖代谢及钙、磷代谢指标比较显示,BMI、FINS、FPG、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和血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TH升高组较降低组和正常组血磷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TH升高组较降低组维生素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BMI水平三组间比较,年龄、血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不同民族临床指标分析发现,蒙古族较汉族维生素D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维生素D与PTH(r=-0.240,P<0.05)和HOMA-IR(r=-0.092,P=0.026)呈显著负相关,与血钙(r=0.127,P=0.014)呈显著正相关,PTH与血钙(r=-0.159,P=0.002)和血磷(r=-0.208,P=0.000)呈显著负相关,与HOMA-IR(r=0.086,P=0.009)呈显著正相关,正常PTH与维生素D(r=-0.177,P=0.038)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OMA-IR和HOMA-β互为保护因素,FPG和FINS均为HOMA-IR和HOMA-β的危险因素。结论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PTH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提示维生素D和PTH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影响因素。

  • 标签: 甲状旁腺激素 维生素D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作者: 徐艳林 郑峰 唐彬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头 014030,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病防治科,鄂尔多斯 01700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包头 0140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鄂尔多斯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完善的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 - 2020年鄂尔多斯市人间布病报告病例的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规律。结果2016 - 2020年鄂尔多斯市共报告人间布病2 861例,年均发病率为27.68/10万,无死亡病例。2016 - 2018年人间布病发病率(24.11/10万、20.82/10万、20.11/10万)逐年下降,2019年开始回升(24.59/10万),2020年升至48.53/10万。3 - 8月份(1 882例)为布病发病高峰。全市9个旗区均有人间布病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杭锦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东胜区、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康巴什新区。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23∶ 1.00(1 974∶887)。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69岁(2 541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5.26%(1 867例);其次为牧民,占18.98%(543例)。结论鄂尔多斯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态势,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发病为主。应加强重点人群人间布病卫生宣教,以及高危作业时的个人防护。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布鲁菌感染致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选取其中血液细菌培养为布鲁菌阳性且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种菌型鉴定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鉴定结果分为羊种1型和羊种3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情况。结果71例布鲁菌病患者中,羊种1型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为(39.91 ± 16.04)岁;羊种3型49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67 ± 18.72)岁。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1,t = 0.166,P均> 0.05)。羊种1型患者生活在农区10例(45.5%)、牧区10例(45.5%)、城市2例(9.1%),羊种3型患者生活在农区40例(81.6%)、牧区7例(14.3%)、城市2例(4.1%),地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76,P < 0.05)。羊种1型、3型患者出现睾丸肿痛症状比例[22.7%(5/22)、6.1%(3/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87,P < 0.0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羊种1型、3型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2例(54.5%)、14例(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13,P < 0.05)。羊种1型患者治愈10例(45.5%)、好转12例(54.5%),羊种3型患者治愈34例(69.4%)、好转15例(30.6%),两组均无无效及复发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90,P < 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患者生活地区有差异,羊种1型患者易出现睾丸肿痛症状和布鲁菌病并发症。

  • 标签: 布鲁杆菌属 羊种1型 羊种3型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农村集中式供水氟化物含量达标情况及分布规律,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4-2018年,在内蒙古77个旗(县、区)分别设立836、947、1 033、1 068和1 099个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每年于每个监测点的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等水样,检测氟化物含量,根据时间、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类型(出厂水和末梢水)、水处理方式(常规处理、沉淀和过滤、仅消毒、未处理)、区域[东部区(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和赤峰)、中部区(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和锡林浩特)和西部区(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阿拉善)]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ArcMAP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2014-2018年,分别采集水样3 251、3 671、4 058、4 087和4 395份,氟化物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69、0.70、0.69、0.64和0.66 mg/L,氟化物年达标率分别为80.31%(2 611/3 251)、81.83%(3 004/3 671)、83.14%(3 374/4 058)、85.91%(3 511/4 087)和84.57%(3 717/4 395)。不同年份氟化物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8,P < 0.01),且氟化物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41.140,P < 0.01)。丰水期和枯水期氟化物达标率分别为83.36%(8 128/9 750)、83.29%(8 089/9 7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 > 0.05)。出厂水和末梢水氟化物达标率分别为83.55%(6 583/7 879)、83.17%(9 628/11 57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 > 0.05)。不同水处理方式氟化物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14,P < 0.01),常规处理和仅消毒处理氟化物达标率较高,分别为95.51%(404/423)、94.44%(986/1 044);未处理氟化物达标率最低,为81.75%(13 073/15 991)。东部、中部、西部区氟化物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56,P < 0.01),其中东部区达标率最高,为89.17%(7 337/8 228);中部区最低,为74.67%(5 391/7 220)。可视化结果显示,阴山山脉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中部区氟化物达标率明显偏低。结论2014-2018年内蒙古农村集中式供水氟化物达标率逐年上升,降氟改水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水质氟化物达标率偏低,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中部区。建议当前防控重点应由"全局把控"过渡到"精准控氟",还需从政策落实和技术革新两方面针对氟污染重点区域实施治理工程,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 标签: 氟化物 农村 集中式供水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已婚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情况及其高危因素,探讨HPV16型病毒载量变化对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CIN I)患者的治疗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呼伦贝尔市蒙古族已婚妇女进行HPV定性筛查,使用杂交捕获二代技术检测CIN I门诊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HPV DNA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阴道分泌物及病理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ip cytologic test,TCT)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利用t检验,感染高危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的分析方法为x2检验。结果蒙古族女性高危HPV感染率为22.33%(215/963),饮酒习惯、性伴侣个数是所有高危型别感染的共同高危因素。HPV16型、18型、其他高危型别感染还包括结婚次数这一高危因素。感染HPV16型的CIN I患者治疗前病毒载量与治疗后12、18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镜检III度或IV度患者数及TCT检查结果显示低度不典型增生者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与HPV DNA含量变化一致。结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HPV感染率高于本地区汉族人群,需要加强蒙古族人群聚居地HPV感染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高危型HPV16病毒载量的变化可作为CIN I治疗评估的观察指标。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蒙古族 高危因素 治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