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几年,伴随基因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领域研究血管生成,并多方位对血管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析。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中CT与磁共振(MR)评估的文献报道。

  • 标签: CT MR 肿瘤血管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 MR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 78例直肠癌诊治患者的有关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进行确诊,术前对患者分组分别采用 CT、 MR技术进行分期诊断,对两种技术的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统计比较有关数据。结果: CT技术组患者符合率为 70.5%( 55/78), MR技术组患者符合率为 88.5%( 69/78),比较两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另外,淋巴结组织采用 CT技术检出符合率为 63.8%( 30/47),采用 MR技术检出符合率为 85.1%( 40/47),比较两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进行分期诊断,与 CT技术相比较而言,采用 MR技术诊断具有更高的符合率,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直肠癌术前患者 CT诊断 MR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趋势加剧,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外伤的常见病之一,尤其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在轻微的外伤下即可发生胸腰椎骨折,临床症状隐匿,易被忽略。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患者出现胸腰椎新旧骨折同时存在的情况。部分病例在常规的X线及CT诊断下也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部分椎体呈压缩改变,但信号正常,此为陈旧骨折;部分新鲜骨折,椎体形态正常,但信号异常,是常常被忽略的隐形骨折。新鲜骨折需要制动,再进一步治疗,而陈旧骨折却不需要,甚至不适用于某些治疗方法,故鉴别胸腰椎骨折的新旧对临床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传统X线、CT往往难以辨别骨折新旧,而MRI检查对脊柱外伤有特异性影像表现,并且其在判断脊髓、软组织挫伤中有优势,尤其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对新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及隐匿性骨折的发现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MR 胸腰椎骨折 诊断价值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PET/MR融合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顽固性癫痫40例,术前均行癫痫发作间期头部18F-FDGPET和MR检查,行术前、术中脑电监测.结果40例发作间期头部18F-FDGPET检查35例阳性,阳性率为87.5%;MR检查30例阳性,阳性率为75.0%.PET检查与术前脑电监测癫痫灶完全一致率为60.0%,部分一致率为20.0%,MR检查与术前脑电监测癫痫灶完全一致率为40.0%,部分一致率15.0%.PET/MR检查与术前脑电监测癫痫灶完全一致率为80.0%,部分一致率20.0%;PET/MR检查与术中脑电监测癫痫灶位置完全一致率为82.5%,部分一致率为17.5%.40例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2~3年,依据Engle疗效分级标准Ⅰ级33例,Ⅱ级2例,Ⅲ/Ⅳ级5例.结论PET/MR两种技术在癫痫灶定位中能优势互补,具有无创、高灵敏度的优点.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癫痫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R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前列腺图像质量,以选择最优化的前列腺MR弥散成像扫描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10月前列腺MRI检查的60例患者,均行常规DWI、ZOOMit DWI和RESOLVE DWI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根据Likert评分分别对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图像的清晰度、图像失真和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另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术人员分别手动勾画60例患者的前列腺轮廓,并计算出该区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比较分析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主观评分和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图像清晰度、失真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OOMit DWI序列的清晰度最好,失真最小,伪影最少。三种不同弥散成像序列的SNR (b=50)、SNR (b=1400)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不同弥散加权序列的CNR (b=5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OOMit DWI序列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作为前列腺MRI弥散成像的首选序列。

  • 标签: 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序列 失真 信噪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腹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患者腹腔淋巴结MRI资料,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相对信号强度(RS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40例共计139枚淋巴结,良性81枚,恶性58枚。139枚淋巴结全部为DWI信号,128枚呈ADC低信号,11枚呈等高信号;良、恶性淋巴结平均ADC值分别(1.359±0.212)×10-3mm2/s和(0.960±0.26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I分别为(3.144±1.587)和(5.603±1.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成像可作为腹部淋巴结检查及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腹部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脑缺血中风发作的38例患者进行MR扩散、常规T1、T2加权像,对于其中的随机18例患者同在此基础上进行Gd-DTPA血流灌注成像。结果在扩散加权像或T2加权像显示异常的区域,Gd-DTPA灌注14例患者梗死区较对侧相应区有不同程度的相对脑血容量及血流量下降,其中1例患者与对侧相同,2例较对侧升高。梗死中心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较对侧延长。梗死灶位于顶叶及豆状核区的病例中外侧近皮层区脑血流下降程度较内侧及病灶中心为轻。MR扩散加权像能够在缺血发作后2小时显示缺血病灶。早期梗死灶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上表现为低信号,ADC值低于对照区。随发作与检查间隔延长,ADC比率上升,与时间呈明显相关。结论MR扩散与灌注成像可以发内心患者的缺血区血容量、血流量下降或恢复情况,并且扩散加权像与常规的T1、T2加权像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MR扩散与灌注成像 脑缺血 诊断依据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震颤相关疾病,均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是二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只有部分患者获益;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射频消融术等,但这些方法有创。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以其无创性、无电离辐射、实时温度监测和实时动态定位等优势逐渐成为二者的外科治疗选择之一。本文通过对MR引导下聚焦超声技术发展史及原理、有效性、安全性、MR引导的优势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助于评价MR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公众对磁共振检查的认知水平及相应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 通过线下及线上收集调查 问卷共 315份, 结果显示, 35.56%的受调查者接受过 MR 检查 ; 51.11%的受调查者 认为 MR 有 电离辐射;有 29.53%的受调查者 不了解将金属物品带进检查室其危害性; 88.39 %的受调查者 认为心理疏导有缓解焦虑情绪作用 。结论: 公众对磁共振检查认知度不高,单纯心理辅导 干预措施效果有限 , MR 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加强 积极宣传及正确引导。

  • 标签: 磁共振检查 认知 干预
  • 简介: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是两种最常见的刻画肝细胞癌结构功能特征的成像方式.CT灌注扫描能够有效提供肝内肿块的血供特征,判定肝动脉和门脉系统供血的比例,反映肿块的良恶性.MR弥散成像通过对肿块内水分子弥散特征的刻画,反映肿块内细胞组织结构的紊乱程度,从而提示肿块的良恶性.通过对既往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回顾发现,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对肝细胞癌的发现、定性及治疗响应的评估均有重要价值.这些多参数成像方法对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更多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CT灌注成像 MR弥散成像 微结构 血供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病人。18例均作CT平扫,9例增强扫描。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全部病灶都位于脑实质内。CT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例行CT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MR发现21个病灶。病灶平扫表现T1WI和T2WI均呈、低混合信号,T2WI21个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及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部分病灶周围有水肿轻度占位效应。MR增强扫描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强,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结合CT更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急性脑梗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时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方式,对其扩散与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对缺血半暗带治疗的时间窗进行推断,并通过DTT的技术对皮质脊髓束同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42例,对其进行常规的MRI、DTI检验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的检验方式,并对各期患者病灶平均的扩散系数,相对各向异性系数,部分各向异性系数以及容积比的值进行测量,并对其中的20例患者应用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方式。结果在不同的梗死时期,患者DCavg的均值分别表现为(0.275±0.022、0.349±0.019、0.465±0.023以及0.538±0.035)×10-3mm2/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地降低、逐步地回升并趋向假正常化,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FA、1-VR以及RA的值在超急性期呈现出轻度的升高,并在之后呈现出不可复性的降低,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的病灶中心同边缘区在DCavg、FA、1-VR以及RA的差异方面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Cavg、FA、1-VR以及RA值具有着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边缘区可能是缺血的半暗带组织,对患者治疗的时间窗可以延长成为24小时,DTT技术对于临床以及判断的预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MR扩散张量成像 急性脑梗死 临床应用 治疗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MR诊断卵巢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良性卵巢病变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病理确诊,对所选患者均进行MR诊断和病理学诊断,对比结果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良性卵巢病变。MR诊断出现一例误诊,误诊率3.33%,诊断准确率为96.67%,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组间差异卡方值等于1.0169,P值等于0.3132>0.05,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表明MR诊断方法运用于卵巢囊性病变上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MR诊断 卵巢囊性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80岁,平均53岁)均在损伤后24小时内以西门子1.0TMR超导机行常规T2和T2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主要表现为受损节段呈长T1低信号或等信号及长T2信号,受损局部无明显受压或仅有轻微受压。结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特征对早期确诊、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颈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CT与MR诊断和评价。方法:纳选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妇科收治8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经CT及MR检查,评价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经病理诊断显示,入选的80例患者内,CT检出人数为72例,MR检出人数为78例,组间时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盆腔恶性肿瘤 CT诊断 MR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时,选择CT以及MR诊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9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接诊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50例患者入院后,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接受CT及MR检查,对两种诊断结果的准确度进行评估,分析差异。结果:MR检查在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而椎间盘积气、骨头钙化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检查,组间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MR检查的诊断灵敏度、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组间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CT及MR检查均能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鉴别,但与CT检查相比,MR的检出率更高,值得积极推广与应用。

  • 标签: CT MR 腰椎间盘突出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中用MR诊断的效果。方法 用20198年1月-2020年110月院内收治的64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全用MR诊断,用关节镜验证,比较MR和关节镜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实施后,MR诊断的特异性为81.82%,敏感性为81.13%,与关节镜诊断有数据差异(P

  • 标签: MR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