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圈在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PICC置管后穿刺的54例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精细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品管圈。对两组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品管圈管理下的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为1(3.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4.8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方面应用品管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中的品质、成本、效率、周期、安全、服务等方面都实现了优化。

  • 标签: 品管圈 B超引导 PICC置管后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相对于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由于其所具有的损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手术场景中。在临床中,腹部穿刺穿刺腹壁组织进入人体,发挥着为各类外科手术器械提供通道的桥梁作用。现行行业标准《YY/T 1710-2020一次性使用腹部穿刺器》对一次性使用腹部穿刺器的穿刺性能作出了要求,但对于穿刺材料的选择尚不完善,给模拟检验及临床评价带来困难。本文采行业标准YY/T 1710-2020一次性使用腹部穿刺器》穿刺性能试验方法所规定的猪腹部组织作为穿刺材料,针对不同肌肉层厚度猪腹部组织进行了穿刺力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肌肉层厚度的增大,穿刺力呈近似正比例增大趋势,不同肌肉层厚度的穿刺模拟物对实验结果有着较大影响。实验结果为后后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及企业产品技术要求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一次性使用腹部穿刺器 穿刺力 穿刺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对其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随机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采取绳梯穿刺干预,研究组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并发症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中度及以上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血管穿刺图干预,可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同时,还可减轻穿刺疼痛感,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动静脉内瘘穿刺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穿刺图 绳梯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静脉导管,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正确维护和护理,对延长PICC使用时间减低置管并发症极为重要。

  • 标签: PICC的使用换药宣教异常情况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46例癌症患者使用PICC置管,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ICC 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肿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反复的静脉穿刺,特别是化疗药物的外渗可引起局部坏死,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最佳的末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与右心房的接合处。它适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或营养、化疗、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中心静脉测压及危重患者抢救。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用药方便安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 简介:摘要PICC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PICC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这种导管从外周静脉进入,经锁骨下静脉,其尖端位于病人上腔静脉。在人体内所留置时间可达1年之久,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 标签: PICC 置管术 护理
  • 简介:摘要PICC置管术是目前用于临床最为安全的输液工具,具有方便、有效、安全等优势其特点有穿刺风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对外周留置感染率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医疗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PICC的应用和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的观察和日常的维护,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导管留置安全。

  • 标签: PICC 穿刺点 导管保护 导管维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完成PICC维护607例,护理体会总结:携带PICC患者进行维护时配合情况;携带PICC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情况;携带PICC患者对贴膜过敏的情况;携带PICC患者的心理问题。

  • 标签: PICC维护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OR=0.28,95%CI:0.15~0.52,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OR=0.18,95%CI:0.06~0.55,P<0.01)、渗血发生率(OR=0.30,95%CI:0.21~0.42,P<0.01)、静脉炎发生率(OR=0.48,95%CI:0.26~0.88,P=0.02)、导管异位率(OR=0.27,95%CI:0.18~0.41,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OR=0.49,95%CI:0.10~2.35,P=0.37)。两组导管堵塞(OR=0.56,95%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OR=0.57,95%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并发症 皮下隧道技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