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学家把教育看作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及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化的作用。涂尔干指出,社会决定了教育,教育也能对社会发生反作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制度。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系统。狭义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 标签: 教育观念转变 藏族妇女 天祝县 甘肃省 人的社会化 社会价值体系
  • 简介:在闽西及闽西北一带,中老年妇女常举行接珠仪式,籍此进入念佛团体中。念佛的目的主要是积经修善业,期死后升入天界,不致打人十八层地狱;同时为全家积德,保佑子孙后代。

  • 标签: 客家妇女 仪式 宁化县 调查 中老年妇女 念佛
  • 简介:新疆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独具特色且交相辉映的节庆民俗事象出自少数民族妇女之手。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庭、村落、草原、田野……,只要有节庆民俗活动,就有妇女们向世人展示自己、施展才华的文化空间,占据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础、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妇女传承的节庆民俗,起到了教育、传承、凝聚、审美和调节等社会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新疆具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新疆 少数民族妇女 节庆文化 传承 地位作用
  • 简介:明清徽商研究揭示,徽商家族采用“贾儒分任其责”的家族策略以及与精英文化建立联系的多种方式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蜕变,影响遍布扬州与江南文化中心一带。近年以《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出版为标志,具有徽商家族背景的女性作者大量进入研究视野。同时,明清妇女著述的整理和文献数字化使得具体考察这些女性作者的著述及其与家族蜕变的关系成为可能。本文以清扬州闺秀汪嫈(1781~1842)的诗文著述为核心,与传记、笔记、诗话及相关诗集相互参证,勾勒其父族汪氏和夫族程氏“皆歙望族,侨居扬州”的迁移历史和身份蜕变的活跃历程。其中尤其关注汪嫈获取文化资源、将之运用于程氏一族身份蜕变中的方式。汪嫈为《扬州画舫录》所录汪大黉之女,师承黄文旸、张因夫妇,与阮元、孔璐华夫妇渊源颇深,夫程鼎调为盐商,子程葆为阮元、曹振镛同取之进士。汪嫈塑造程氏一族重学、仁善的家族传统,并以其复兴者自任,广泛介入家族、乡里事务,展露这一时期的女性在夫族中罕见的威望。作为徽商家族史的呈现,汪嫈著述尤能深化对妇女在徽商家族蜕变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也能为目前以诗词研究为主的明清妇女著述研究拓展视野。

  • 标签: 妇女著述 徽商家族 身份蜕变 汪嫈 家族史
  • 简介:考察妇女在家族内地位时,不能只有一个性别纬度。总体而言,妾在法律上具有卑贱的身份和地位,但实际更为复杂。凡"妻妾犯夫"或夫家尊长,尤其是犯奸罪,妻妾被视为一类,同罪同科。这时,社会性别观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基于服制之判案,妾处于低层,这时等级身份为量刑的主要依据。妻妾这种特殊"财产"受损主要是被卖、被抢或被奸,如加害者为夫族以外的外人,且女方为妾则罪责减轻,则作为男人财产的女人体现为妻贵妾贱。生有子女的妾,与子孙辈相较,或与奴婢相较时,却占据程度不同的有利地位,这时,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或长幼身份,性别关系倒在其次了。

  • 标签: 清律 妇女地位
  • 简介:本文通过对库车县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现象死灰复燃及当地处理该问题情况的调查,提出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宗教习惯,现已落伍,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宗教陋习,提出其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当地升温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蛊惑及胁迫,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和解决办法.

  • 标签: 库车 维吾尔族妇女 面纱
  • 简介:2001年6月9日,'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五天的会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盛唐研究项目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史'课题组联合主办,由荣新江、邓小南、杜芳琴教授召集。本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致辞,欢迎与会者并介绍了北大的'盛唐研究'计划;季羡林、周一良两位老先生也发表讲话,强调了妇女史研究的意义和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学术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桂

  • 标签: 妇女史 中外妇女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古代史研究 荣新江 许智宏
  • 简介:《中国清真女寺史》是一部研究中国清真女寺发展史、中国穆斯林妇女社会和家庭处境变化的专著。由于本书所关注的是中国“信仰的女性群体”,因此引起多方人士的关注。本书著者水镜君和玛利亚·稚绍克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一方面使此书在东西文化对话和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著者过于投入的对话反而忽略了此书的主角——中国穆斯林妇女。本文就《中国清真女寺史》所探讨的中同穆斯林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从团结与和谐走向对抗与矛盾的问题略作论述,并在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无论是水镜君主张的团结与和谐,还是玛利亚·雅绍克主张的对抗与矛盾,她们都忽略了中国穆斯林妇女自身的声音。

  • 标签: 《中国清真女寺史》 穆斯林妇女 两性关系
  • 简介:<正>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就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运转,妇女就业呈现出“就业—失业”的规律。二次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就业的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战争期间正是美国社会经济摆脱了30年代大危机和萧

  • 标签: 妇女就业 政府部门 就业妇女 第二次世界大战 已婚妇女 服兵役
  • 简介: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10世纪初于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国土曾“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①;其国祚较长,享国二百多年,如果加上西辽的历史,竞达三百余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达成共识:“契丹”在那个时段曾是北亚游牧民族新兴力量的代表,在整个欧亚大陆它曾经成为中国的代称。②契丹在历史上的影响不言而喻。

  • 标签: 少数民族政权 妇女地位 皇族 变迁 婚姻 贵族
  • 简介:《孔雀东南飞》中的焦刘爱情悲剧实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兰芝被遣,二是兰芝被逼再嫁,而在逼者中,其兄起了主导作用。笔者结合江苏仪征汉墓出土的《先令券书》,对第二个环节中的两个疑点作了补证和新释。结论是:第一,西汉中期之后直至汉末,妇女改嫁再嫁之风并未受到提倡守节的官方文化太多的影响,兰芝自杀确属殉情;第二,根源于周代宗法制的“夫死从子”决定了长兄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的家长地位,这也是焦刘悲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孔雀东南飞》 《先令券书》 再嫁 夫死从子 悲剧 中国
  • 简介:'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基本原则。大革命中受新的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近年的研究中,从属与自由,男性与女性,家庭与国家,传统秩序与革命原则等相应概念常常被归结在'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这一结构中讨论。以家事法庭为代表的革命立法机构试图打破旧制度下传统的社会结构,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权益的反思,启蒙了妇女的女权意识。同样,大革命的政治舞台也为妇女进入公共领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妇女的革命实践和女权思想的产生,为日后女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立法改革的稍纵即逝,荒谬的公民划分,'女公民'称号的授予与实权的限令,'共和母性'的道德约束,都将大革命的原则大打折扣。革命资产阶级的理想在现实政治中不过是一场'自由与平等的幻梦'。

  • 标签: 女公民 女权思想 自由与平等 女权运动 家事法庭 革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