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ASD适合介入封堵的病人,中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ASD最大直径,与测量球囊测量ASD直径比较,指导封堵器封堵、释放等过程,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周围结构功能。结果25例患者ASD直径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为(20.52±1.53)mm,球囊导管测量值为(21.41±1.5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全部一次堵闭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各瓣膜无病理性返流或原有返流加重,上、下腔静脉回流正常。结论床边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中能准确估测ASD直径,指导封堵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在ASD封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床边超声心动图 房间膈缺损 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女性尿道口平滑肌瘤的围期护理。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各管道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以及全面的健康宣教,不仅取得了患者的信任,积极地配合治疗,而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患者住院13天治愈出院。结论精心、专科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尿道口平滑肌瘤 围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0例VSD患者中48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46例的资料。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包括:二尖瓣脱垂18例,二尖瓣缺血性9例、感染性7例、退行性6倒、风湿性3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2.17%),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9例,随访时间6~48月。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无反流24倒,轻度反流10倒,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对二尖瓣脱垂及退行性者疗效较好;扩张性心肌病,不宜成形

  • 标签: 老年人 二尖瓣 二尖瓣关闭不全
  • 简介:有研究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占81.8%,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2%,5年发生率为30%~35%,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其发生率仍为15%~20%。现将我科采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患者 内支架成形术 预防 年发生率 药物干预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其中脑卒中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1].据美国心脏协会报道,在美国,每19个死亡案例中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患脑卒中[2].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高达87%的患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 标签: 血栓素A2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 THROMBOXANE A2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气囊封堵 超声心动图 心脏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心肌梗塞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室壁运动积分指数(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梗塞左室功能不全患者(LVEF为32±8%)30例,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60mg/d,分3次服用,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曲美他嗪治疗VMI显著下降(下降22.61%).LVEF显著升高(升高18.98%),心脏指数(CI)显著升高(升高13.29%);对照组分别下降8.21%,4.94%。升高2.70%(P均〈0.01)。心率×收缩压乘积、周围血管阻力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改善老年心肌梗塞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VMI和LVEF。

  • 标签: 曲美他嗪 心肌梗塞 心室功能
  • 简介:卒中急性期,损伤脑组织释放炎性介质触发炎性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随后卒中可诱导免疫抑制以减轻炎性反应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其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在卒中增加,进一步促进卒中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而卒中免疫抑制相关通路可对Th细胞亚群进行调节,反馈作用于Th17细胞。

  • 标签: 卒中 免疫抑制法 TH17细胞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21只)和假手术组(3只),脑缺血组大鼠通过改良的4血管闭塞法建立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6、12、24h和3、6、12和24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双标记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内源性VEGF表达及神经发生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海马区内源性VEGF表达主要集中于海马齿状回和门区,亚颗粒增生带可见丛集VEGF表达阳性细胞;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于缺血第3天时较假手术组升高,于6天时达到峰值(P〈0.01)。缺血早期海马VEGF表达多见于神经元细胞质,在缺血后期则主要见于胶质细胞质。结论大鼠脑缺血,来源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VEGF表达可能是缺血诱导的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上调的一个重要始动信号,胶质细胞表达的内源性VEGF表达可能参与了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后续过程。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海马 齿状回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卒中抑郁(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中急性期3个月的患者进行登记和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中的再发和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中再发及死亡的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和中、重度PSD的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的随访中,卒中累积再发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12.9%和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中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的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中再发的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中、重度PSD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较高的PSD患病率,PSD患者卒中再发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患者男,37岁。因头痛加重14h并意识障碍13h,于2009年4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血压为125/89mmHg,脉搏为86次/min,体温为38.9℃,呼吸为26次/min,血氧饱和度为0.8。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左侧瞳孔为1.5113111,右侧瞳孔为2mm,对光反射迟钝,颈项抵抗明显,双巴宾斯基征(+),克氏征(+)。

  • 标签: 动静脉瘘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护理经验。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进行PCI,术后单纯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并按注射方法随机均分为传统方法(绷紧皮肤进针法)组和新方法(脐旁维持局部皮肤皱褶进针法)组,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新方法50例中有6例在脐周注射部位有小血瘀点.传统方法50例中有10例有3cm×5cm的大瘀血斑并有硬块,20例脐周注射部位有瘀点,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斑点。结论:新方法皮下注射LMWH皮下出血发生率比传统方法显著降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低分子量肝素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治疗卒中抑郁(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中药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只给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4w,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末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w末,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治疗卒中抑郁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均较好,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疏解平潜 健脾养(清)心法 氟西汀 卒中后抑郁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前降支多数完全闭塞,此时对角支对于患者心功能维护非常重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中若引起对角支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对角支的保护非常重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伴双上肢酸胀感3h"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可见70%~90%弥漫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至近段可见80%弥漫狭窄;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完全闭塞 冠脉介入术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造影见主动脉瘤体(或夹层假腔)消失,支架无移位,无发生截瘫;1例术后18h突发脑血管意外抢救无效死亡,总治愈率为95.7%(22/23)。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其中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发生率为21.7%(5/23),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17.4%);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4.3%(1/23)。随访4个月-60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死亡2例,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肿瘤转移,另1例为复发性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随访期经复查,5例早期并发内漏者内漏消失,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瘤安全而且有效。

  • 标签: 主动脉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人联合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存在着弹簧圈脱落的风险。因此,放置支架在动脉瘤颈或载瘤动脉内,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达到稳定的栓塞宽颈动脉瘤的目的。但应用支架使栓塞的过程变得更复杂,风险也更高。需充分做好对患者心理护理、栓塞材料准备及中观察,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作者将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中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术中观察 护理配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置人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