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殿试高居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仕途。能吏林则徐授翰林编修七年后,南于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甘同流合污,便愤而辞职回乡。

  • 标签: 林则徐 官品 庶吉士 编修 翰林 嘉庆
  • 简介:文首先分析了宋代三公的两重性质:既是文阶的最高本官或寄禄阶,又是高级武阶的加官。其次,探讨了三公这种两重性在宋代政治史上的作用,即它为北宋后期至南宋的一批臣僚提供了身份转换的桥梁。本来以节度使加三公结衔的武阶高官,因落去系衔中的节度使衔,一变成为以三公为最基本品位标签的“顶级文臣”。在两宋的多个场合,如宋徽宗信用宦官、近臣,南宋收夺大将之兵权,韩侂胄走向专权之前台,三公作为身份转换的桥梁,皆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的古代官制研究需要突破古人重名、今人重实的双重束缚。

  • 标签: 宋代 三公官 本官 寄禄官 加官
  • 简介: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即在台开科取士,其中童试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在内地举行.地方为台地民众呼吁实施科举考试,为台湾士人申请保障名额,为台湾考生设立考棚试馆,为台湾士子编选考试范文,还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并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这表明地方在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标签: 台湾 科举考试 地方官
  • 简介:镇守内是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双轨制”中内体制在地方的集中体现。镇守内设置范围的普遍性表明其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公署及其附属人员表明镇守内体制的日益稳定及其权势的扩张,敕书、关防、旗牌是明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必备之物。明代镇守内不再仅是皇帝的家奴、亲信,而是逐渐成为参与地方管理的公职人员。明代镇守内体制在各地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 标签: 明代 镇守内官 政治 地方管理
  • 简介:本文以都的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的力量"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由名与实共同组成的制度嵌入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的力量"与皇权的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的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的方式整合大一统的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与私天下的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都"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的都是行政指向的的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的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的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与爪牙的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都;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都再次走向"公"。

  • 标签: 司隶校尉 都官从事 公天下 私天下 共天下
  • 简介:宋代等级安排的基本理念,是在优先保证务实性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维系官僚集团内部的稳定、协调,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班位,是彰显官员身份、排定等级的重要工具之一。北宋前期,以无权责的本官为班位的“衡量基准”,根据不同的等级季体“与差遣分离”程度的不同,采用“分层”的安排模式;元丰改制期间,等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以注入职掌的职事宫为“重心”,此时,影响班位高下的“基准项”与“优先项”二者走向了合一,班位安排的繁琐程度也随之降低。元佑以後,为了使君主控御臣下的手段更加多元,避免频繁的等级下调对朝臣构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资序、贴职、“二府旧臣”、“曾任侍从”等要素再次介入到等级安排之中,这也使排班的原则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 标签: 班位 文官 身份等级 元丰改制
  • 简介:发生在清光绪年间的伊犁将军色楞额因伊犁钱局亏空案而与其妻莫尔登氏食用洋药,即吞食鸦片烟自杀一案,在晚清伊犁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大事件,曾引起朝廷高度关注,此案引发伊犁官场地震,涉案官员被处理,坊间也议论纷纷。然而如此重大的案件在清代的一些大型文献资料中的记载却极为模糊或者阙载,除《清实录》有军机处奉上谕,简任长庚为伊犁将军调查此案的记载外,《清史稿》以及《新疆图志》都没有记述与此案有关的任何内容,使伊犁钱局的亏空案与色楞额的死因扑朔迷离。多年来亦鲜见有任何研究文章论及此案,这应该与档案史料的欠缺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伊犁将军 光绪年间 亏空 考述 自戕 《新疆图志》
  • 简介:隋代大业十年《陆平墓志》新近出土于洛阳,文中所记陆氏以代北胡族身份而攀附为中原陆氏望族后裔的信息,以及北齐直荡正都督官职、版授韩州刺史皆是值得梳理考证的问题,另外,大谷戍军府为隋代史料中所仅见,葬地出现“破陵”之名.亦或可视为迄今文献中最早的证据。

  • 标签: 隋代 陆平 墓志 直荡 版授 大谷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