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行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ICU停留时间进行分组,分析性别、年龄、心率、生活习惯、血压、疼痛程度、并发症、焦虑程度与患者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结果舒张压、心率、焦虑、疼痛评分≥7分、低氧血症是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内确定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及早康复.

  • 标签: B型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围手术期 ICU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效果。方法报道1例膜支架腔内隔绝成功治疗深静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针对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深静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少见,保守治疗适合于瘤体小、瘘口较小者;外科血管修补术和带膜支架介入适用于压迫法无效或瘘口较大者。本例采取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功。结论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效果明显。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动静脉瘘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深静脉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效果。方法报道1例膜支架腔内隔绝成功治疗深静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针对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深静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少见,保守治疗适合于瘤体小、瘘口较小者;外科血管修补术和带膜支架介入适用于压迫法无效或瘘口较大者。本例采取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成功。结论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效果明显。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动静脉瘘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深静脉穿刺
  • 简介: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膜支架在重建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的临床经验。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共12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术中主动脉弓三分支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岁。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手术成功,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90±42)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10±30)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2±13)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6±13)小时。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复查示支架位置正常,升主动脉及弓部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外渗。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手术操作,可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手段。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分支支架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治疗中,采用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100%,3例少量残余内漏,术后不存在截瘫、肾功能恶化,无伤口出血不止及不愈合等不良情况。结论 应用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高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冠心病 覆膜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7月因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TIPS治疗(ePTFE膜支架)或首次接受胃镜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肝功能变化、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平均住院次数及费用、生存时间,以及TIPS组支架通畅情况。对数据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TIPS组74例,药物联合胃镜组66例,随访12~16(14.57±0.79)个月。术后1年,TIPS组腹水缓解率为57.1%(32/56),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0(χ2 = 36.73,P < 0.01)。术后1、3、6、12个月,TIPS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4%(24/74)、37.8%(28/74)、40.5%(30/74)、40.5%(30/74),药物联合胃镜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2/66)、3.0%(2/66)、3.0%(2/66)、6.1%(4/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TIPS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χ2 = 11.29,P < 0.01)。术后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TIPS组重度肝性脑病(Ⅲ至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7%(2/74)、0、0、0,药物联合胃镜组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为0,两组重度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IPS组和药物联合胃镜组术后12个月再发出血率分别为0和27.3%(1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42,P < 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TIPS组住院次数为(1.45±0.80)次,少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3.24±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4.52,P < 0.01)。结论在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方面,TIPS(ePTFE膜支架)治疗具有再出血率低、腹水缓解率高、住院次数少等优点;TIPS治疗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药物联合胃镜的高,但TIPS并不增加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的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胃镜治疗 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