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霉素B脂质体为作用强、抗菌谱广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报道。本病例患者使用两霉素B脂质体后导致急性胰腺炎,经给予两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胰腺炎
  • 简介:为研究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在抗倒伏特性方面的遗传力与配合力,选用弯曲穗型不育系川农1A、ABG15s和2个含有DEP1直立穗基因的直立穗不育系E69A、E102A。与蜀恢498及其直立穗突变体R1338、11334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比较F.基部各节的抗倒伏特性。发现F,基部各节抗折力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折力与茎节的直径和茎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水稻基部节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茎节的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抗折力越大、弯曲力矩越小其倒伏指数也就越低;2个直立穗突变体基部节倒伏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低于野生型,其中R1338的倒伏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更低一些。因此利用直立稳亲本配组可以显著改良杂交后代的抗倒伏能力。

  • 标签: 直立穗突变体 抗倒伏性 遗传力 配合力
  • 简介:选用6个数量性状和23个质量性状对滇蔗茅野生资源的表型变异、多样及聚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2.72%~22.38%之间,最大的是田间锤度,为22.38%,其次是茎径,为22.27%,最小的是叶长,为12.72%;质量性状的曝光后节间颜色多样丰富,茎形、芽形、生长裂缝、节间形状、花序形状等5个性状均表现一致;聚类分析表明51份滇蔗茅无性系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和5个亚类群。遗传多样和聚类分析为资源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 标签: 滇蔗茅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从有性生殖F1选择优良实生系进行选择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式。为了优化甘薯杂交育种方法,合理选配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薯杂交群体基于SSR标记及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得到了群体内的聚类图,并且筛选出了甘薯的高产株系。群体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材料与各亲本遗传距离比较远,被聚为3类,而亲本单独聚在另外一类。13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将亲本与部分群体材料聚在了一起,且将群体材料和亲本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时,其遗传距离的变异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SSR标记所获得的遗传变异系数。

  • 标签: 甘薯 群体材料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为了明确内蒙古西伯利亚杏(Armeniacasibirica(L.)Lam.)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对来自14个种源的143份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的3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相关、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西伯利亚杏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0.38%,单果重的变异系数(56.69%)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7.99%)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信息指数(2.648)大于质量性状(0.265);各部位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果〉核〉仁,多样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叶〉核〉仁〉果。基于37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核仁大且饱满,适用于选育大仁品种;第Ⅱ类群核壳薄,出仁率高,丰产潜力大;第Ⅲ类群核壳厚,适用于选育核壳用品种;第Ⅳ类群果实、果核、核仁均大但核仁不饱满,适用于改良并选育仁用杏品种。数量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20%,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核干重、仁干重、出核率、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受果核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单果重、核干重、仁干重、核侧径、核壳厚、仁横径、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等9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西伯利亚杏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 标签: 西伯利亚杏 遗传多样性 评价指标 育种类群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伴有恶性高颅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及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行。方法详细分析和归纳整理了我科应用腰椎置管法治疗的4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经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联合治疗后,痊愈3例,好转1例,4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霉素B治疗隐球菌脑膜炎能有效的降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高颅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腰椎置管 鞘内注射
  • 简介: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35份。

  • 标签: 杧果 形态性状 遗传多样性 怒江干热河谷
  • 简介:电阻抗图谱(EIS)法作为测定植物抗寒的一种方法,在农业、林业和园艺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本文以12个刺槐种质资源4年生试验林当年生枝条为材料,应用EIS法对各刺槐种质资源抗寒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6个参数(τ、ψ、r、r1、re、ri)的数学意义,并与电导率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刺槐种质资源抗寒研究中,胞外电阻率(re)是最适用的一个参数,能够较好反映出不同种质资源抗寒能力;采用EIS法测定不同种质资源抗寒结果与传统的电导率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省时、不需温,具有更大的优越

  • 标签: 电阻抗图谱法 刺槐种质资源 抗寒性 参数 胞外电阻率(re)
  • 简介:利用39对SSR分子标记对78份中国北方名优绿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分析,共检测出10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74个。不同引物所揭示的试验材料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在0.03~0.58之间,平均0.26。分析4个地理来源的名优绿豆资源,结果表明内蒙古的等位变异数和多态信息含量值最大,是传统名优绿豆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河北张家口次之。聚类分析表明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的种质为组群Ⅰ,内蒙古和吉林白城的资源为组群Ⅱ。

  • 标签: 中国北方 传统绿豆品种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油菜产量是油菜育种的首要目标之一。油菜育种中,考察和分析油菜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是筛选育种亲本材料配制优良组合的前提基础,可以为高效开展重要性状的改良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以213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育种单位提供的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与10个相关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甘蓝型油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油菜资源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花序长、一次有效分枝数、主序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每果粒数和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营养生长天数显著负相关;对单株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每果粒数和一次有效分枝数,间接作用最大为主序有效长度,其次是主序有效角果数和一次分枝高度。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株高、每果粒数、一次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是决定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相关性状综合为4大类:株高控制因子、生育期控制因子、产量性状控制因子和株型控制因子。本生态区域内决定产量形成的关键性状为株高、每果粒数、一次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对于充分利用各育种单位亲本材料优良性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育种亲本 单株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 简介:念珠菌龟头炎(Penilecandidiasis)以往常采用局部治疗,但有时由于治疗不充分而使多数患者复发。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报告较多,但用该药治疗念珠菌病的报告较少,为进一步验证特比萘芬对念珠菌龟头炎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予以特比萘芬口服治疗,250mg/d。本研究分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结果证明,特比萘芬对该病的治疗是有效的,且2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1周治疗组(P〈0.05)。

  • 标签: 特比萘芬 白念珠菌 病例分析
  • 简介: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免疫缺陷宿主增多等因素,导致一些机会致病真菌的感染逐年上升,并表现出高致病、高死率的特点。分子流行病学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结合患者的感染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流行传播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对三种临床常见深部机会致病真菌(白念珠菌、烟曲霉、隐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烟曲霉 隐球菌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为粳稻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的建立和耐冷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利用人工低温气候室,采用15℃、17℃、19℃3种胁迫温度,4d和6d两种胁迫时间,3×2交互式设计的方法,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云南的12份粳稻种质进行了孕穗期耐冷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强,各水稻品种的平均空壳率都随之增加;在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达到最大,该胁迫强度可被选用于孕穗期强耐冷种质的筛选。依据15℃/6d胁迫下供试品种平均空壳率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空131和龙稻3号具有极强的孕穗期耐冷。不同地区可根据参试品种在本试验中的耐冷表现,并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区的光温条件选择相应的耐冷标准品种。

  • 标签: 水稻 人工气候室 孕穗期耐冷性 标准品种
  • 简介:室内生物测定是植物对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耐受鉴定的一种常用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豆、稗草、棉花等植物对草甘膦、氯嘧磺隆等除草剂的耐受研究,但麦草畏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和大豆对麦草畏耐受性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麦草畏对催芽大豆下胚轴伸长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结合回归方程曲线分析和抑制中浓度分析,建立了大豆对麦草畏耐受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确定以300μg/L麦草畏筛选浓度作为大豆室内生物测定临界筛选浓度。利用该方法对35份源自微核心种质的大豆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随麦草畏浓度增加,不同品种对麦草畏的耐受存在显著差异,大豆品种对麦草畏的耐受降低,从中筛选出对麦草畏耐受较高的大黄豆-1和什邡螺丝豆。本研究结果为培育抗麦草畏品种的亲本选配以及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和技术支撑。

  • 标签: 大豆 麦草畏 生物测定 耐受性分析
  • 简介:盐酸阿莫罗芬(amorolfinehydrochloride)属于吗啉类的衍生物,它通过抑制次麦角固醇转化成麦角固醇中的两个关键酶,即Δ14-位还原酶和Δ7-Δ8位异构酶,使次麦角固醇堆积于真菌细胞膜中,而麦角固醇大量减少,致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真菌死亡。体外试验表明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皮肤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对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的0.25%盐酸阿莫罗芬霜治疗足癣疗效和安全进行评价。

  • 标签: 足癣 阿莫罗芬 治疗效果
  • 简介:用原产于中国18个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省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天津、四川和台湾品种的结实率及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和迟钝的冷水反应。云南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结实率),而在冷水胁迫下播种至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冷水反应指数较高,表现为迟钝的冷水反应。从总体趋势上看,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除个别省份外,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结实率)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此外,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粳稻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总体上与各省品种的地理位置及其耐冷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位置的关系比自然低温下更为密切。

  • 标签: 粳稻 地方品种 孕穗期 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 简介:甲营养不良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指甲形态及结构异常[1]。临床上部分甲营养不良是由于甲真菌感染所致,但大部分导致甲营养不良损害的病因复杂,可以为先天性,也可能为获得,多与系统性疾病、其他皮肤病或某些药物摄入有关。与此同时,很多甲营养不良损害的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因为美学问题而就诊。甲营养不良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常常不佳。

  • 标签: 甲营养不良 真菌 非真菌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炎合并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炎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给予患者两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诱导、伏立康唑维持治疗后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病灶吸收。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肾移植术后隐球菌脑膜炎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药物需作相应调整。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肺炎 肾移植 治疗
  • 简介:报道误诊为结核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 标签: 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误诊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