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黄南州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找出黄南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不足,并结合气象事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提出进一步推进黄南地区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公共气象 服务 思考
  • 简介:近年来,全国各地防雷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开展防雷业务同时,也出现了违反廉政建设5项禁令,造成较大后果影响事件。浙江省嘉兴市气象局为加强防雷队伍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促进公正、公开、公平、廉洁、高效做好防雷各项服务,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防雷工作反腐倡廉中,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建设形成了防雷重点岗位风险防控体系新机制。嘉兴市防雷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主要特点是:查清廉政风险点,落脚点在业务工作,风险防控贯穿于业务工作全过程;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对于可能发生腐败领域和环节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通过预警、执行、考核等环节来构建防控机制,实施防雷廉政风险防控。实践证明,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促进防雷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防雷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 简介:2011-2012冬季欧洲严寒再次提醒人们出现寒冷气候可能。因此,近年来太阳活动减弱尤为引人注意。Solanki等指出,从2008开始太阳活动11a周期第24周,可能与1913开始第15周到23周不同,特别第20周大为不同。图1给出沃尔夫数(黄色)及群太阳黑子数(蓝色)。

  • 标签: 太阳活动 极小 太阳黑子数 寒冷气候 严寒
  • 简介:AERMOD模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推荐模式。为了更好地验证颗粒物干沉降作用对该模型预测结果影响,选取福州市煤堆场作为面源污染源,对预测范围内所有网格点PM10、TSP最大地面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网格点TSP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0.13;PM10地面浓度考虑干沉降时,约为不考虑干沉降时0.70,干沉降对TSP影响大于PM10。同一粒径分布下,密度对颗粒物干沉降影响较大,密度增加对可吸入颗粒物干沉降影响大于总悬浮颗粒物,当密度大于3g.cm-3时,所有网格点PM10TSP地面浓度比值平均值接近于0.98,认为粒径大于10μm颗粒物基本完全沉降。此后,随着密度增加网格点地面浓度减小主要由PM10沉降引起。AERMOD考虑干沉降时,距离污染源中心500m外网格点地面浓度,PM10/TSP〉0.98,大于10μm粗颗粒几乎完全沉降。

  • 标签: AERMOD 环境影响评价 颗粒物 干沉降 密度 TSP
  • 简介:文章对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关于间隔距离、过渡电阻及跨接、电缆埋地敷设时装设SPD及SPD冲击电流值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规范》规定及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间隔距离公式中所引用击穿电压值并非定值,而是与其它参数有关变量,按实际情况考虑计算出间隔距离利用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规范》关于跨接规定没有考虑到螺栓大小对过渡电阻影响;在审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时,以单体为考虑对象,容易忽略审查全线埋地电缆另一端配电箱内是否安装SPD;安装有独立接闪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接闪器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两种情况下,《规范》中SPD每一保护模式冲击电流值因引用了不同规范规定略有差异,且采用公式计算得出Iimp会因不同防雷分类所致雷电流取值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当无法计算时均规定Iimp取12.5kA,这不符合《规范》分类原则及相关规定。

  • 标签: 规范 间隔距离 击穿场强 过渡电阻 冲击电流值
  • 简介:大气加热率强度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云三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三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三维云场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三维结构对辐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条件下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三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订正方向。

  • 标签: 云三维结构 加热率廓线 辐射传输
  • 简介:由于自然气候系统极端复杂,具有内在混沌特性,并包括各种时间尺度非线性反馈,因此,气候变化无论观测,还是预估都存在不确定性。一些不确定性可用某些数值范围来表述,另一些不确定性则可表述为专家对某些科学发现认识信度。每一种不确定性评估都需要专家进行判断,一种不确定性更是如此。

  • 标签: 不确定性处理 评估报告 IPCC 非线性反馈 气候系统 时间尺度
  • 简介: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径流过程,分析了21世纪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变化。结果表明:2050后年降水量和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1990)明显增加;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5—10间均呈增加趋势,12至次年2呈减少趋势;最大1d和7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前枯水期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期用水压力,2050之后丰水期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增加将给珠江流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 标签: 珠江流域 HBV-D水文模型 洪水 枯水 预估
  • 简介:根据长三角地区1961~2010逐日气温资料,按照国家季节划分标准对4季长度进行划分,在对气温和4季长度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研究气温对长三角地区4季长度变化趋势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显著,约每10a上升0.33℃。4季长度中,夏季日数最多,占全年日数31.5%,且延长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6d/10a。气温夏季长度呈明显正相关,且气温对夏季长度变化影响最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气温夏季长度20世纪90代开始上升趋势明显,且都在1996发生突变。

  • 标签: 气候学 全球变暖 四季长度 MANN-KENDALL检验 长三角地区
  • 简介:通过对测量结果随机效应及系统效应导致误差分析,对机械温湿度计湿度部分不确定进行评定,以表征测量之值所处量值范围。

  • 标签: 不确定度 误差来源 计算方法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对2010114—19日沈阳大气污染天气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对此次天气过程地面和高空气压场、地面至高空各高度层随时间变化水平风场及垂直剖面风场、垂直方向温度廓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和模拟,描述大气污染中天气系统变化过程,分析造成大气污染气象要素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天气过程对应地面场为长白山高压、地形槽环流型;500hPa高空天气形势为两槽一脊,地面风场主要受高压辐散气流控制;地面至高空不同高度水平风场均有偏南风切变和偏西风切变,垂直剖面风场对应有下沉气流,地面至高空温度廓线出现明显逆温。这些气象条件共同造成了持续污染天气。500hPa位势高度场持续长时间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是造成长时间污染天气主要原因。

  • 标签: NCEP/NCAR资料 污染天气 数值模拟 沈阳
  • 简介:利用2004-2009秋季臭氧监测仪3级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和气溶胶紫外吸收指数(UltraVioletAerosolIndex,UVAI)平均值分别高于0.8和0.75;高气溶胶事件发生频次统计表明,AOD高值(〉0.4)频发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UVAI高值(〉1.0)频发于河北中部及南部地区;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平均AOD和UVAl分别高于0.7和0.60,张家口、承德和阳泉3个城市平均AOD和UVAI值分别低于0.6和0.65。作者进一步研究了20061030日一次霾事件中气溶胶光学性质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霾由华北地区输送至渤海海域,并向东北方向输送;香河地基EZlidar激光雷达垂直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主要集中1500m以下,其中高浓度部分集中于650m以下,平均峰值位于285m,平均消光系数达2.15km^-1;CALIOP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大气低层气溶胶类型以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为主,高层则由于上游大气输送沙尘粒予混入使气溶胶类型转变为污染一沙尘型。霾事件期间,香河站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AOD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08(0.04)升高至1.17(0.14);Angstrom指数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90(0.10)升拿1.12(0.09);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气溶胶粒子数柱总量均增加,其中细粒子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参数 华北地区 臭氧监测仪 激光雷达
  • 简介:利用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和各标准等压面的位势场、风场,以及我国160站降水和温度资料,研究了亚洲-太平洋(20°N~70°N,40°E~120°W)地区(简称亚太地区)冬季(122)海平面气压异常偶极型振荡(偶极模)时间变化特征,以及该异常偶极模与我国冬季气候异常关系。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异常以经向型(ME)偶极模负异常和纬向型(z0)偶极模正异常为主,其中又以ZO正异常发生频数较高。对应ME模,其各空间层高度场异常形势和高度场MEI(经向型指数)相关系数分布形势十分类似;对应ZO模则主要表现为阿留申地区高相关中心一致特征,说明阿留申低压变化对其起着重要作用。ME模与我国冬季东部降水异常和气温异常关系密切,ZO模仅对东北地区降水异常有影响,因为ZO模异常对我国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影响相对较小;这一结果同我们传统上冬季比较关注纬向气压差变化(即ZO模)有些相左,提示我们冬季更要关注ME模情况。大气环流形势分析表明,MEI正异常时,即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北半部气压异常偏高,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偏低时,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加强,东亚冬季风因而也会偏强;但是由于此时我国东部主要为下沉气流控制,暖湿气流难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境内,从而造成此时冬季我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当MEI负位相时,大气环流异常利于造成我国东部大范围冬季降水。

  • 标签: 亚太地区 冬季气压偶极模(偶极型振荡) 中国冬季气候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6-10甲烷(CH4)、二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