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0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 标签: 强对流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华北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5月3日下午武当山索道次雷击事故的天气条件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雷击事故的雷暴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的共同作用。同时大气不稳定层结导致大气能量的不断积累是引起此次雷暴天气的直接原因,雷达上主体回波的移动位置与雷暴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同时武当山特殊的地形作用也在此次雷暴天气中有着重要影响。

  • 标签: 雷击事故 气象条件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雷达回波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 标签: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 简介: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次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过程。强回波区〉50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50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 简介:2000年底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检修所到我县撤换仪器时,由于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及最高、最低温度表的仪器检定时限没有到,可继续使用到2001年底。故2001年11月5日本人在08时观测完资料后按规定撤换这些即将超检的仪器。因为新仪器都是经过省检测所鉴定的,所以本人撤换时按规定步骤操作顺利完成,很放心地正常使用。

  • 标签: 干湿球温度表 水银 气象技术装备 新仪器 检修所 百叶箱
  • 简介:286系列机是目前气象台站普遍推广和使用的微机。由于DOS版本与系统的某些功能不完全匹配,或因为别的原因,BASIC语言中的些绘图语句如LINE、DRAW等以及系统提供的图形设备(GRD、SYS)均不能使用。这样,经常遇到的些图形问题,如产量趋势处理的拟合分离图、相关因子的散聚图等得不到解决。为此,我们选用系统提供的中断INT

  • 标签: BASIC语言 系列机 图形功能 图形设备 气象台站 相关因子
  • 简介: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是能见度好转的主要原因。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的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的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的能见度(〉10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的进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的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的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的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

  • 标签: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赤峰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本次大到暴雪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的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到暴雪 雷达产品特征 综合分析
  • 简介:以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葫芦岛探测到的2004年4月1日的次海面降雪过程为例,概述了雷达主要性能参数。通过分析雷达二次产品开发平台运行后得到的强度、速度、谱宽和双线偏振差分反射率等产品,探讨了海面降雪和海杂波Z值及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取值大小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雪花降落过程中,ZDR值由正值逐渐转变到为-0.5~0.5dB,且Z值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海杂波Z及ZDR值空间变率不大。

  • 标签: 海面降雪 双线偏振 海杂波 差分发射率 雷达回波
  • 简介:1前言2007年7月13日午后17时前后,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民房遭遇雷电袭击,损失严重。之后,泉州市气象局组织防雷专家抵达雷击现场,对受灾民房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勘察调查,并作出该雷击个案的调查分析报告。

  • 标签: 农村建设 灾害分析 雷击 雷电袭击 周边环境 南安市
  • 简介:果洛州现有加油站共18家,多数加油站地处偏僻,地质情况为土壤层仅30cm后表现为沙砾层,自然电阻率极大。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中,由于受环境、地质情况的影响,共用接地体电阻值很难达到小于4.0Ω标准。如何在实际施工中找到即经济又有效的办法,本文就在个地沟制作双层接地装置做了次尝试。

  • 标签: 接地电阻值 接地装置 双层
  • 简介:依据气温间的空间相关性,将地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金法(OrdinaryKriging,OK)引入地面气温资料的质量控制。考虑气温在空间上的连续性,提出种基于高斯模型改进的普通克里金(ImprovedOrdinaryKriging,IOK)质量控制方法。为评估该方法的性能,运用IOK法对江苏省67个台站2008年地面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与OK法以及反距离加权法(InverseDistanceWeighted,IDW)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IOK法的检验效果优于OK法与IDW法,且稳定性与适用性较高,能有效地标记出气温观测数据中的可疑数据。

  • 标签: 地面气温 质量控制 高斯模型 改进的普通克里金法 反距离加权法
  • 简介:针对新代天气雷达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存在的难点,阐述了国家、区域、雷达站三级新代天气雷达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了按照与区域中心业务技术体制相致的区域分中心建设原则;思考了区域分中心应该承担较大故障检修和定期维护、检测、标定等10项主要技术支持保障任务;提出了区域分中心建设要达到的技术支持队伍专业化、维修检测手段现代化、下站检修反应实时化、远程指导会商可视化、网络运行监控自动化、装备器材管理和技术保障工作规范化等六化建设目标。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保障工作 雷达技术 分中心 建设 技术支持
  • 简介:针对青海省气象台站迁移引起的历史气候资料序列不均问题,通过建立参考序列的方法,对1961年以来有过迁站记录台站迁站年份以前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月降水量历史序列作了订正处理,并将全省2003年以前人工观测资料与2004年以后自动粘资料的上述要素做了衔接,以使气候资料序列能够真实反映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为气候业务和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台站迁移 气候资料 参考序列 均一化 订正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3月1日江苏北部出现的次罕见冷空气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发生背景、地面要素和云团演变特征,同时从大气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出发分析了午后对流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前,江苏地区位于高空槽前,对流层中低层有冷式切变线伴随两股冷空气南下,受江苏省北部地面气旋阻挡,冷空气在上游堆积,当气旋东移入海冷空气爆发式南下时,造成严重的大风灾害。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降温而低层回温使大气温度直减率增大,为对流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但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且高层大气无明显抽吸作用,导致此次过程未发生强对流性降水,主要以大风灾害性天气为主。

  • 标签: 雷雨大风 冷空气 环流形势 温度直减率 水汽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的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的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 简介:本文采用滚球法计算3种防雷类别的避雷带在不同高度上的水平保护宽度,通过计算可知:高层建筑物越高,避雷带的保护宽度越有限。同时比较滚球法与45℃角等效法计算屋面避雷带保护宽度的存在差异性,其结论为防雷技术人员在业务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 标签: 高层建筑物 避雷带 滚球半径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早春郑州地区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雷暴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地面冷垫、850hPa和700hPa强盛的暖湿急流及500hPa高空槽为此次郑州地区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850—700hPa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和700—500hPa之间较大的温差均表明逆温层以上对流不稳定度增大,有利于高架雷暴天气的产生。低空强比湿平流和负水汽通量散度为高架雷暴天气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前,700hPa与500hPa的θse差值Δθse大于0℃,表明700hPa以上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低层湿位涡的第分量(MPV1)为负值又表明大气为湿对称不稳定,强雷暴落在对流不稳定区和MPV1负值区,因而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是由对流不稳定和湿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产生的。地面冷垫以上的暖湿气团逐步加强,进步加剧了逆温层以上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通过与历史个例对比分析可知,郑州地区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共同之处为:500hPa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冷垫的抬升作用均为高架雷暴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高架雷暴 冷垫 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对称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