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进行有效的长期抑制性治疗,使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从世纪绝症逐渐转变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一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几经变更逐渐变为以TDF和AZT为主的一线药物现将含替诺福韦和齐多夫定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替诺福韦 齐多夫定 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肝癌细胞系SMMC7721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探讨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其对肝癌细胞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群体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将肝癌细胞按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44进行分离,分为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个群体,采用脂质体法将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质粒转染入人肝癌细胞SMMC7721,采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NS-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SMMC7721转染前后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90、CD44的表达和细胞生长周期,检测细胞群体的变化。以裸鼠成瘤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具肿瘤干细胞性质的肝癌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转染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肝癌SMMC7721细胞分成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44-4组亚群的细胞存在着异质性,4组亚群细胞中均有少数肿瘤干细胞样细胞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其中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5%和1.8%,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克隆形成率为0.7%和0.5%。转染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NS-1后,4组亚群细胞克隆的形成率都显著下降。裸鼠成瘤实验提示,CD133+表型的细胞成瘤能力强于CD133-表型细胞,CD133-CD44+亚群细胞成瘤能力最弱。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转染NS-1后,CD133+群体细胞被明显抑制,由31.9%下降至6.3%,而CD90+和CD44+的表达未出现改变;转染NS-1后细胞S期百分率明显下降。结论:肝癌细胞表型为CD133+CD44+和CD133+CD44-亚群中富含肝癌干细胞,转染细小病毒H-1非结构蛋白基因NS-1的部分亚群SMMC7721细胞生长被抑制,提示其对肝癌细胞株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133+群体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 标签: 肝肿瘤 干细胞标志物 细小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IFN-g、IL-2、IL-4、IL-10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g、IL-2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药物安全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Th1/Th2型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中共选择疑似乙肝患者121例参与试验,安排所有患者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将血液标本离心处理后,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检测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ECL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sAb、HBeAg和HBcAb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ECLIA在检测HBeAb方面明显优于ELISA检测方式(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ECLIA和ELISA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ECLIA在HBeAb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四君子汤治疗的疗效及对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四君子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TNF-α、IL-6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IL-6、TNF-α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四君子汤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儿肠胃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且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四君子汤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疗效 TNF-&alpha IL-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和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及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观察组52例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x2=16.357,P<0.05)。结论临床中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实施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及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自身免疫力,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蒙脱石散 双歧三联活菌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膈下逐瘀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膈下逐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ALB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ALB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乙肝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可有效缓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发展进程,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膈下逐瘀汤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有40例作为研究组,全部患者均给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同时选取健康者共有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长。结论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能有效改善,逐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 标签: CD4+T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CD4+/CD8+ 艾滋病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HybriMax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00例HPV感染的不同类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并以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β-catenin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组中的异常表达率较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H)组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亦较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而CIN-L组与正常组间比较,CSCC组与CIN-H组间比较,β-catenin异常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强度呈递增趋势,在CIN和CSCC组织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β-catenin异常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结伦:β-catenin及CyclinD1蛋白表达异常与HPV感染的子宫颈病变密切相关。

  • 标签: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Β-连环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D1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妇康栓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HPV转阴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个月,干预组的HPV转阴率分别为52.5%、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57.5%(P<0.05);干预组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人干扰素&alpha -2a栓 保妇康栓 慢性宫颈炎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简介:病例:例1,男,32岁,发热、劳累后3d出现胸痛。心电图示Ⅱ、Ⅲ、aVF、V2-6ST段弓背向上抬高、肌钙蛋白I显著升高(4.37μg/L),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43.20mg/L),心超显示正常。患者于发病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LCA)慢血流,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正常,左心室心尖部收缩活动减弱。

  • 标签: 成人 急性 病毒性心肌炎 ^201Tl-SPECT显像 潘生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