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根治患者围期IL-1β、IL-6、TNF-α的影响,探讨该药能否减轻围期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方法选择40例在全身静脉麻醉下行胃癌根治的择期手术患者,年龄50~70岁,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负荷剂量10min静脉输注完,后以0.2~0.5(μg/kg·h)的输注速度持续静脉输注;C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min(T0)、手术开始2小时(T1)毕即刻(T2)和术后24h(T3)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T3时点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D组T1、T2、T3时点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能减少胃癌根治患者围期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对抑制围期引起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炎症因子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均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以是否应用颅内压监测为划分依据,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颅内压监测,对照组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颅内压监测下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有利于患者预后,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侧脑室外引流术
  • 简介:目的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治疗,随后使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与功能指标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颌眉角、全脊柱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及性质评分、工作及社交限制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治疗,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分析I类切口手术围期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现状的办法。方法:选取2014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间I类切口出院患者资料,分析I类切口手术围期患者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用药,点评典型不适宜用药医嘱存在的原因。结果:分析发现I类切口手术围期151例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医嘱,存在的问题有用药疗程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品种选取不合理等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仍需进一步加以规范。结论:通过有效持续的医嘱点评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提高了I类切口手术围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医疗质量。

  • 标签: 抗菌药物 I类切口 医嘱点评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对比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中出血量、并发症率以及Harris评分分别为(73.1±2.7)min、(15.2±3.8)d、(280±110)ml、26.67%、(87.72±2.6)分;研究组分别为(51.2±2.6)min、(10.1±1.4)d、(130±35)ml、6.7%、(61.23±2.0)分,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观察并记录110例进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61例,子宫内膜癌49例)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控制良好,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宫颈癌共复发10例,复发率为16.39%;子宫内膜癌共复发8例,发生率为16.33%。结论在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更高,治疗效果更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很强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子宫恶性肿瘤 安全性
  • 简介: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普宁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干预前(2011年1—6月)、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各200份,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96.50%(193/200)、27.00%(54/200),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分别为24.87%(48/193)、74.07%(40/54),预防性用药疗程分别为4.50、1.20d。结论: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预防性给药时间不当、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干预。

  • 标签: 干预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Th1/Th2细胞的数量,进一步探讨其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检测4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抗凝血CD4+T淋巴细胞IFN—γ、IL—4的分泌,分别反映Th1、Th2细胞的数量。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1样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Th2样因子IL—4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1水平明显增高,Th2水平基本正常,提示可能是因为Th1/Th2比例失衡导致再障造血衰竭。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Th1/Th2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操作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治疗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入院接受诊治的纵隔肿瘤患者120例进行对比治疗观察实验,其中实验组60例,采取但操作孔胸腔镜纵膈切除,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纵膈肿瘤切除。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状的发病率情况,记录结果,并对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SPSS15.8统计分析。结果经比较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手术切口直径等信息资料方面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治疗手术费用问题,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纵膈肿瘤上,通过有效的单孔胸腔镜纵膈切除,其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发展潜质,在临床治疗纵膈肿瘤方面,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中运用伊立替康与表阿霉素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100例,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伊立替康组(n=35)与表阿霉素组(n=65)。比较近期治疗效果、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TACE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TACE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2个月,长于表阿霉素组(9.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组BCLC分级B亚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表阿霉素组(P〈0.05)。伊立替康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5.7%,均高于表阿霉素组(66.2%,21.5%)。伊立替康组及BCLC分级B亚组患者总生存期均长于表阿霉素组(P〈0.05)。结论与表阿霉素传统化疗方案相比,TACE中运用伊立替康可延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且不良反应无差异。

  • 标签: 肝肿瘤 表柔比星 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 化学栓塞
  • 简介:目的观察保留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双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常规治疗后无效,且不存在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以及手术禁忌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卧床4d以及进行基础背肌功能锻炼后,采取保留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对照组(11.23±2.56)d,观察组(7.02±2.30)d]和恢复工作的平均时间[对照组(360.36±6.99)d,观察组(55.36±3.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6,264.250,P〈0.001),观察组术后疗效优良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术后优良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5,P=0.025);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9,7.408,P〈0.05),比较两组患者各术前、术后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0.500,P=0.180,0.618);比较两组患者腰部慢性疼痛、神经根黏连和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6,0.720,3.554,P=0.098,0.396,0.059),对照组患者发生腰椎不稳的例数(10例)显著多于观察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13)。比较两组患者中出血量[对照组(1200.11±18.61)mL,观察组(800.22±20.32)mL]和手术时间[对照组(3.4±0.21)h,观察组(2.0±0.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55,38.829,P〈0.001)。结论保留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的全椎板切除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具有明显优势,腰椎的稳定性较传统的手术方法高,且具有恢复快、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 棘突 棘上和棘间韧带
  • 简介:自发性气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部急症,根据有无明确的诱因分为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和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spontaneouspneumothorax,PSP)[1]。目前临床上对于PSP的治疗方法有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和外科手术等,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争议。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经典方法,其疗效确切,但易发生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可能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感。胸腔穿刺抽气也是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操作相对简单,痛苦小。近年来,我院采用微创置入单向阀引流导管自动排气结合间歇抽气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其操作简单省时、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传统胸腔 单向阀引流 原发性自发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作为单侧组,29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作为双侧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单侧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侧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优势与劣势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5年12月38例符合条件的病人随机分组,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血浆管引流总量、首次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内大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膈下脓肿,胰瘘),术后1日及3日后炎症反应因子(TNF,IL-6,CRP)浓度。结果:A组完成腹腔镜手术16例,中出血过大中转开腹4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的长,中的出血量大,首次下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率低,炎症反应因子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血浆总引流量及术后首次肠通气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断流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相比,腹腔镜具有对病人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炎症反应轻,术后恢复快,但由于腹腔镜操作难度大,中出血多,中转开腹率高(约为20%),对手术医生及医院手术器械要求较高。

  • 标签: 腹腔镜 血吸虫性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传统开腹式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给药时机对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为预防及减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围期应激反应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急诊手术,芬太尼、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B组患者在毕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观察指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阿托品及麻黄碱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A组术前分别为(7.84±2.80)、(8.12±2.97)、(47.11±12.93)ng·L-1、(0.97±0.30)mg·L-1,术后24h分别为(24.11±10.73)、(20.95±14.61)、(113.26±23.85)ng·L-1、(1.45±0.39)mg·L-1,B组术前分别为(7.91±2.45)、(8.04±3.05)、(44.72±13.65)ng·L-1、(0.99±0.37)mg·L-1,术后24h分别为(32.73±13.64)、(33.47±23.74)、(95.60±21.39)ng·L-1、(1.94±0.86)mg·L-1,两组术后24h时以上指标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4h时IL-6、IL-8及TNF-α水平低于B组(P〈0.05),IL-10水平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24h时VAS评分及24h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患者帕瑞昔布钠在麻醉诱导前给药较毕给药更有利于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浓度,用药时机对术后镇痛无影响。

  • 标签: 阑尾炎 药物时间疗法 帕瑞昔布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