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我们在伟章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与“五四”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五四”以来注重人生、注重现实、注重底层的乡土文学主流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一传统下的文学创作,不是忽略了人性中关好的精神力量,而是过于沉重的现实生活的滚石,把精神力量深深地压到了叙事的内在深层,需要去努力开掘,才能够把握其所蕴藏的巨大的改变生活的能力。伟章对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解,摆龙门阵似的讲述方式,以及深度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使我觉得他是一位适合写长篇小说的作家。

  • 标签: 罗伟章小说 精神力量 “五四”传统 长篇小说
  • 简介:摘要十八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改良,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并迅速向欧洲各国扩展。蒸汽机改良后,出现了火车,轮船,工厂,这些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面对这一形式,工人阶级发起了工业革命,同时,在这历史背景下,欧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如,较有代表性的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和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他们用绘画语言来控诉工业革命带来的“灾难”和影响。

  • 标签:
  • 简介:2005年4月18至20日,中法文化年学术活动“马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4月18日上午,80多名中外代表与嘉宾出席了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北大法语系系主任秦海鹰教授主持,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法国驻华大使高毅先生、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华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后紧接着进行了第一场学术发言。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 文化格局
  • 简介:伟章的中篇小说《我们能够拯救谁》,将底层普通人在权力的侵蚀下,在逼仄的生存时空中的挣扎、痛苦、无奈、坚忍、逃避、妥协、投降、蜕变等等众生相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令人震惊的教育的困境,展示了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艰辛与悲苦。

  • 标签: 中篇小说 权力 腐蚀 日常生活 普通人 无奈
  • 简介:本文译自1999年6月10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文为《应该使自己坚信,你自身会建设自己的生活》问:我想知道从您近期的一些作品:如在我们国家内认为有些略逊于“新小说”的作品。写于80~90年代的三部曲《罗马舞》;为什么您突然转写自传了?答:所有我的作品——这些都是我的传记!《嫉妒》被认为是一本作者被隐藏的作品,但实际上这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历史,我生活在书中描写的房子

  • 标签: 俄罗斯独立报 格里耶访谈录 独立报记者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果戈理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的对象。在该时期众多的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扎诺夫的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果戈理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的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的果戈理,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 标签: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
  • 简介:一季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文艺学建设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季菲耶夫的《文学原理》1934年出版,1948年莫斯科教育一教学书籍出版局再版。在苏联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套书一直在出版,是影响很大的正统教材。这部著作在中国也早有中译本,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开拓者。季菲耶夫的教材是前苏联最早的具有大学教材性质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被高等教育部批准用作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由著名翻译家查良铮译成中文,1953年1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苏联屈指可数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季菲耶夫在前苏联文论界享有崇高声誉与地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得他的《文学原理》一书成为当时中国文论界的理论权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学原理》 《文艺学引论》 教材性质 前苏联 中国文艺理论
  • 简介:  一  开放和市场化以来,理性和制衡得到广泛的传播,几乎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但是如何使人们在一贯自利追求(即理性)的同时,始终以他人的理性行为为其限度(即制衡),却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

  • 标签: 中译本导言 公司治理 制衡新编
  • 简介:爱情组诗《有一种沉重的行囊》的出现,再次印证了瓦雷里那句"诗歌是跳舞,散文是散步"的老话乃至理名言。面对凯构筑的貌似浅淡实则深邃的情思空间,我发现起用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是无效的,而唯有反复诵读、玩味,充分想象、揣摩,才会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真谛和文本的精致个性所在。

  • 标签: 智性 阅读方式 诗歌 自然 情感 意象
  • 简介:<正>伟大的智利诗人聂鲁达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不仅用诗歌来表达他对中国炽烈的情感,还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三次亲历中国的印象。通过诗写与回忆,聂鲁达的笔下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中国形象:政治想象中的理想中国与个人印象中的现实中国。我们过去对聂鲁达的研究,很多都着眼于中国社会对聂鲁达诗歌的接受,由此还

  • 标签: 聂鲁达 “两个中国” 巴勃罗 爱伦堡 人道主义关怀 情感联系
  • 简介:在创作《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时,斯托帕不仅借用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和情节,还以《哈姆莱特》结尾的一句话命名自己的剧作,因而,《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不过很少有人深入探讨此剧的标题。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该剧标题的功能,阐释这一标题与《哈姆莱特》和《等待戈多》的关联,揭示这个标题引领人们进入斯托帕戏剧世界的独特作用。

  • 标签: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副文本 标题功能
  • 简介:评论家普遍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不是他的俄语诗歌,而是他的英语散文。作为布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水印:魂系威尼斯》,可堪称“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书”,尤其拓展了布茨基俄罗斯域外散文写作的地理和时空。诗人用印象主义的散文讲述着他与威尼斯城的17年长恋,开启作家给自己心爱之城书写情书的旅行随笔模式。本文以解读布茨基情书的钥匙打开《水印:魂系威尼斯》的经典创作空间,呈现这封“匿名情书”所系的布茨基与威尼斯城的情之所起、痴迷、忠贞到所终的一世爱恋,聆听和理解布茨基缘何倾情这座有着“时间之城”、“目光之城”、“水上之城”以及“命运之城”称谓的威尼斯城。

  • 标签: 《水印:魂系威尼斯》约瑟夫·布罗茨基 威尼斯城 情书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金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以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的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和“阅读”的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的冲突,表达对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忧虑。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为切入点,解读索金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
  • 简介:一“我不敢恭维这样的老板,他们拼命赚钱,一旦有了钱,就为富不仁。”说这话的人就是一个老板,并且在水城地区颇有名气。他叫雨林,一个身材魁伟、脸膛红润的男子汉。他虽然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仍然显得年轻和潇洒。在谈到“为富不仁”的老板时,我看了他脸上那鄙夷的神情。感到了他那颗正直的心。雨林并不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他没有自己的楼房和小车。论钱,他确实不如一些老板;论权,更不能与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相比。但是,他办了一个企业——水城县新发锌铅冶炼厂,并管好了这个企业,每年向

  • 标签: 铅冶炼厂 水城县 叫罗 业务单位 泥水工 粗锌
  • 简介:<正>《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进展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构、发展规划、流派团体和代表作家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评价。著作八十余万字,资料详实、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有许多创建性的思考和阐述,是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指导报告文学创作,推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启发和借鉴。章生教授长期从事报告文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推进报告文学学理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湖南

  • 标签: 中国报告 纪实文学 罗生 贺绍俊 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
  • 简介:E.L.多克托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进军》问世不久就获得很多殊荣,被称为作者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传记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历史修撰风格,构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历史小说。

  • 标签: E.L.多克托罗 《进军》 元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 简介:在新作《帕涅帕记》中,阿特伍德借用女仆的合唱对古希腊作为男性公民群体代言人以及戏剧稳定叙述参照系统的合唱团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撤换歌队启用男性公民为歌者的传统,让女性诉说自己的故事;将歌队颂咏的焦点从神与英雄调整到了奴隶的生活;违反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为主体叙述服务的特点,用女仆的合唱解构了帕涅帕的叙述。借助这些改写,阿特伍德增加了《帕涅帕记》的复调性,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女性的阶级身份、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等命题的多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阿特伍德 古希腊合唱团 神话 女性主义 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