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45例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 45,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安全管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经相同周期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 结果:经风险管理的实验组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4.4%)明显小于对照组( 24.4%)。该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 P< 0.05)。 结论:在老年病房安全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 标签: 风险管理 老年病房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患者的安全管理中,如何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方法选择某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护理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的护理方式是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的方式是新的手段,即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将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分析其结果。结果最终的护理结果共分为五项指标,一是书写规范评分,二是操作规范评分,三是沟通良好评分,四是护理满意度评分,五是护理质量评分,上述的五项指标结果分别是(92.13±3.04)分、(93.25±4.03)分、(90.72±4.06)分、(90.15±3.17)分以及(91.22±4.08)分。上述结果均与对照组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现实意义。结论通过对急诊患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改变,让患者更加安全的在医院中进行治疗,因此这种护理风险管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急诊 安全管理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安全管理在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未实施安全管理的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情况,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实施安全管理的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安全管理后药品不良管理事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安全管理应用于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工作之中,能够大幅降低不良管理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可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安全管理 西药房 高危药品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45例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 45,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安全管理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经相同周期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 结果:经风险管理的实验组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4.4%)明显小于对照组( 24.4%)。该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 P< 0.05)。 结论:在老年病房安全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可以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 标签: 风险管理 老年病房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10名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将2017年2月-2018年1月间消毒供应室开展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设为实施前,再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消毒供应室开展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设为实施后,分析两组工作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的工作人员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较佳,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消毒供应室 常规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老年股骨骨折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7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通过分析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并给予护理对策,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存在多种的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长、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不强、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欠缺、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欠缺、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患者的病情反复、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佳,分别占51.43%、45.71%、37.14%、37.14%、28.57%、28.57%、14.29%、14.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14%)与对照组患者(77.14%)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 标签: 老年股骨骨折 护理 不安全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我院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期提高西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方法 统计我院近两年内在西药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前后的处方各 80张,根据事件类型的不同对处方进行区分和组间对比,并对实施前后的西药处方用药安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后的用药不合理情况较实施前显著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 P< 0.05)。结论 我院能够正视西药临床用药不合理事件并并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提升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降低不合理用药率,为患者更加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 标签: 西药 临床合理用药 安全性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总结其防范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月间于我院精神科所收治的精神病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统计分析精神科护理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结果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患者有58例,其中包括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与体制因素,尤其是护理人员心理因素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患者自身疾病因素等是最主要的不安全事件诱因。结论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平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关注,提升自身的专业护理水准,优化相关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措施,构建完善的安全护理体系,确保有效地降低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乡镇卫生院护理安全隐患,并根据隐患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以供有关人员参考。方法:从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所有患者中,选取 60例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 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层上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接受不同方法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分析得知,接受安全护理管理的观察组,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在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中,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根据隐患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 标签: 乡镇卫生院 护理安全隐患 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 研究优质护理对急诊病人护理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任意抽选 60 名于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10 月接收的急诊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看护模式划分为考察组、对照组。对考察组病人施加优质看护。对对照组病人施加基本看护。对二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长以及看护满意程度进行考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接受优质看护的考察组病人在所考察项目中表现更优。相关指标的组间比较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别( P < 0.05 )。结论 优质看护可以对病人恢复产生积极效果。因而,其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看护模式。

  • 标签: 护理干预 护理安全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病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探讨对应的防范策略,为今后我院的肝病科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随机选取50例自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肝病科患者,分别对这5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病情访问,再在此基础上对医院的保存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肝病科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常见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论探讨肝病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防范对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消除肝病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 标签: 肝病科护理 护理风险 风险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期提高西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方法统计我院近两年内在西药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前后的处方各80张,根据事件类型的不同对处方进行区分和组间对比,并对实施前后的西药处方用药安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后的用药不合理情况较实施前显著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我院能够正视西药临床用药不合理事件并并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提升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降低不合理用药率,为患者更加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 标签: 西药 临床合理用药 安全性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研究优质护理对急诊病人护理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任意抽选60名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接收的急诊科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看护模式划分为考察组、对照组。对考察组病人施加优质看护。对对照组病人施加基本看护。对二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长以及看护满意程度进行考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接受优质看护的考察组病人在所考察项目中表现更优。相关指标的组间比较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区别(P<0.05)。结论优质看护可以对病人恢复产生积极效果。因而,其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看护模式。

  • 标签: 护理干预 护理安全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产科手术室中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展开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自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产科手术室中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对其展开交叉分组,命名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并应用传统护理方案,命名另一组为研究组并应用安全隐患针对性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对所接受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中1.79%(1/56)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7/56);研究组中98.21%(55/56)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措施表示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85.71%(48/56),利用统计方法计算后得出两组相关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导致医院产科手术室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患者因素等,明确产科手术室安全隐患后为患者实施安全隐患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所面临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产科 手术室 安全隐患 护理对策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等环节中,均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引发各种的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突出的一种食品安全问题,随之产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对于控制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针对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微生物检测 食品安全 应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日渐深入人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正逐年升高,微生物超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大不断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微生物造成的污染食源性疾病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对于食品中化学物质添加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因此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已经逐渐下降,但是随之产生的一些微生物污染成为当前食品安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调查,近几年我国大多数的食品中毒事件中由微生物致病的中毒事件最为普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几种病菌分别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等 [1]。     1.2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上的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比较多,各个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都不一样,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1.3违法加工、生产食品的企业普遍存在    现在很多不法分子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违法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或者非食品原料进行加工生产食品,使得食品的质量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另外很多小的食品加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生产食品的车间厂房的卫生根本不达标,且还普遍存在很多无证无照生产的食品企业。     2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2.1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    目前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运用现代免疫学、生物传感器、生物分子学理论技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一种微生物检测方法。这种食品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优点,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等。     2.2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因此,要控制食品安全,运用高科技实施高质量的食品检测工作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够为食品的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各种科学依据及防范措施,能够对食品的污染程度作出正确评价,从而有效地防止食物中毒等现象的发生,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3.1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方面,食源性病原菌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免疫学检测仪器,这种仪器具有操作简单、造价低以及实用性强等特点,针对一些常见的病原细菌如:李斯特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具有非常好的检测效果。     3.2多聚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的致病菌检测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快速、敏感度高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细菌。     3.3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主要是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高通量检测,可以一次性检测出食品中的所有致病菌,可以节约大量的检测时间。总之,这种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特异性强等特点。     3.4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细菌。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从而进行检测的仪器。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主要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为识别元件,从而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以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一个分析工具或者系统。这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的检测出一些酿酒酵母、乳酸菌、大肠杆菌、细菌毒素等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病毒。但是目前这种技术还没有真正的应用于食品的安全检查中。     4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受全球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食品样品复杂多样,食品安全检查处理繁琐费时,推广和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效率和检验速度,消除食品中的危害因素,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从而确保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总之,建立更灵敏、更有效、更可靠、更简便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贾妮娜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01) .     [2]徐笑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现状与展望 [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2( 12)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科护理安全隐患,并给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本研究患者均选自我院心理科,共选取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62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患者所对应的平均年龄为(37.58±4.67)岁,对其展开分析工作,对其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明确,并有针对性的给出管理对策。结果心理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主要为管理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认识不足和患者自身问题等。结论针对心理科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予其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心理科 护理安全隐患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医疗质量综合体现了医院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医院发展与生存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医院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为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本文主要针对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医院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医疗质量与安全 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