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创新成果,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学习贯彻好两部党内法规,是全省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以坚决态度和有力举措确保两部法规落到实处,为推动我省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保证。

  • 标签: 从严治党 党内监督 党内法规 法规制度建设 纪律建设 纪检机关
  • 简介:面对日益严峻的恐怖主义危害,海峡两岸均加速了反恐法制建设的步伐。大陆地区通过《反恐怖主义法》、刑法修正案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来完善恐怖主义犯罪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制。台湾地区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也进行着反恐怖专门法律尝试。然而,在各国将恐怖活动预备行为入罪的背景下,两岸反恐法律规制路径却不尽相同。通过对两岸反恐立法关于恐怖活动预备行为的法律规制的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有助于推动两岸反恐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海峡两岸 恐怖主义预备行为 刑事相关法律
  • 简介: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无论在理论上采取何种立场,都不得无视当下中国的刑事司法语境。本文围绕相当因果关系说,对其理论沿革进行了梳理,且基于对十个近年典型性刑事判决的实证考察,揭示了以相当说为中心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实务适用现状。即法院在选取因果关系认定标准时,存在单纯适用相当说、条件说与相当说共用、以条件说替代相当说三种情况。并据此认为,以相当说为中心重构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中也获得了相当的现实支撑。

  • 标签: 因果关系 相当因果关系说 条件说 实证考察
  • 简介:发源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形成“无辜者网络”的无辜者计划,其主要使命和目标是致力于为那些无罪申请者提供无偿法律和调查服务,以还其清白,使其重新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无辜者计划设定了筛选案件的标准和尺度,也形成了筛选案件的步骤和程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弥补了官方发现和纠正刑事误判的不足。尽管无辜者计划仍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但其实践与创新对于当前中国刑事误判的治理,特别是通过社会参与司法的方式推动刑事误判的发现和纠正,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标签: 刑事误判 无辜者计划 社会参与 定罪后DNA检测
  • 简介:考察我国环境犯罪的刑罚体系,可以发现适用最普遍的当属有期徒刑和罚金刑。判处环境犯罪被告人有期徒刑存在重刑化倾向,判处其罚金刑也因为刑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额、比例或倍数,加之在司法适用中判处数额较低,从而难以对环境犯罪被告人起到威慑效果。在对环境犯罪刑事处罚趋于轻缓化论证后,应当秉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罚轻缓化理念,完善现有的刑罚措施,包括限制自由刑的适应范围、明确罚金刑的具体适用方式等,并增设新的资格刑和非刑罚处罚措施,从而科学地选择环境犯罪刑事制裁方式,理性建构环境犯罪刑罚新体系。

  • 标签: 环境犯罪 刑事制裁 刑罚轻缓化 罚金刑 资格刑 非刑罚处罚措施
  • 简介:在探讨亲属间故意犯罪之外,亲属间过失犯罪如何归责亦值得研究。传统的司法视角一般仅着眼于刑法维度,即斟酌亲属间过失犯罪的归责应受过失犯较低的谴责性、造成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等隶属于刑法范畴的重要因素的制约,而必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而极少甚至没有遵循刑事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对亲属间过失犯罪的归责进行刑诉法维度的考察,以刑事和解或相对不起诉处置亲属间过失犯罪案件。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应当对亲属间过失犯罪的归责实现刑法与刑诉法两者的司法协调运行,并将家庭伦理因素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纳入考量范畴,最终作出公平合理的司法抉择。

  • 标签: 刑事一体化 亲属间过失犯罪 家庭伦理因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通行规则允许摩托车驶入高速公路,并对摩托车的行驶速度、载人情况等进行了规定。然而,由于实践中摩托车驶入高速公路的危险性较大,部分地方性法规明令禁止其驶入,有当事人认为这些规定违反了上位法,不服交警处罚甚至引起了诉讼。为此,本文对国内外摩托车高速公路通行规定进行研究,并从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

  • 标签: 法律法规 摩托车 通行权 对策
  • 简介:当前,内地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设置存在课时不足、案例陈旧、对现实问题关注较少、课堂沉闷等现象。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质素评核等,案例丰富、生动,具有启示意义。内地可以引入课程设计,并通过模块化教学,激活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活力。

  • 标签: 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 香港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 简介:修改后的刑诉法新增刑事强制医疗特别程序,相关的配套司法解释及法律法规也基本完善了刑事强制医疗司法程序的框架设计。但由于该程序是一种介于诉讼与非诉讼之间并按照刑事诉讼规则运行的特别刑事诉讼程序,在实体规定与程序设计上缺少系统的法律规制,认识层面仍有诸多困惑,在实践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操作性难题,亟待厘氅。

  • 标签: 困境突围 强制医疗 现实考量
  • 简介: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治外法权被攫取,直接打破了清帝国的司法独立。内忧外患催动了帝国的崩溃。清廷被迫在庚子事变之后进行预备立宪和修订法律。沈家本在内的中国法学家成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拓者,在其努力下,西方法律文化被引入、继受和变通。但是政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历经探索、改良、变革等不同阶段,传统司法在曲折的历史中艰难地向近代化司法逐渐演变。笔者选取刑事司法作为观察视角,注目于清末变法时期及民国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通过比较两个时期,来分析刑事司法层面的微妙变化,并尝试从这种变化透视近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进路。

  • 标签: 西方法律文化 刑事司法 民国时期 演变 清末 中国法律文化
  • 简介: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举行航运(金融)检察科成立仪式,探索适合司法改革新要求的专业化检察办案模式,系全市唯一实行该办案模式的基层检察院。据了解,该院自2011年成立航运检察科、2013年设立公诉科金融办案组以来,已分别办理航运类案件587件、金融类案件220件。

  • 标签: 人民检察院 上海市虹口区 刑事案件 专业化 金融 航运
  • 简介:刑诉法新增的当事人和解程序与已有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全面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弥补被害人因加害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以实现节省司法资源、加速案件处理、恢复被犯罪分子破坏了的社会关系的司法目的。由于二程序在适用期间和受案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之处,故易出现当事人在程序选择上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衔接问题。将当事人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不仅是各程序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避免各程序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途径。结合立法规定,当事人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应当明确衔接的案件范围、衔接的基本原则,厘清其与不起诉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的司法实践状况确定不同的衔接方案。

  • 标签: 当事人和解 附带民事诉讼 程序安定 程序选择权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2009/125/EC框架指令,重点阐述了ECNo.244/2009及其后续修订法规适用的产品范围及其免除,各阶段的光效、功能性要求,帮助企业了解ECNo.244/2009法规的要求,应对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

  • 标签: 2009/125/EC 244/2009 ERP法规 非定向家用灯
  • 简介:摘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民法治理念的提升和深入建设国家民主法制的情况下,完善刑事诉讼程序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变迁,在犯罪惩罚和权利保护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我国立法建设而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本文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为研究要点,同时对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修改 刑事诉讼法 执行 思考
  • 简介:第三人与债权人签订书面协议,约定由第三人偿还债务人所欠债务,该协议体现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意,符合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及实质要件,应为有效。从法律评价上看,第三人加入债务属于合同变更中的合同主体变更,向将来发生效力,第三人需与原债务人一起向债权人承担责任。主债务人经生效刑事判决责令退赔后,债权人就未清偿债务起诉自愿加入债务的第三人时,从诉讼主体、诉讼标的、诉讼请求与理由方面综合分析,该诉讼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刑事判决责令退赔不能成为第三人对债权人的有效抗辩理由。同时,第三人加入债务后应与主债务人一起承担责任,双方中任何一人的履行行为均构成债的消灭事由,债权人就同一笔债务无权重复受领。

  • 标签: 债的加入 刑事退赔 一事不再理
  • 简介:司法公开的制度设计看似已非常完备,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与期望尚有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审判信息的实质性公开不足,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的梳理与分析,探寻产生错判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的实现进路,完善相关的制度构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的症结,即裁判形成过程不公开,这是司法公开的最核心领域,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公开的最薄弱环节。探寻其原因,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应归咎于刑事庭审虚化,具体可以分为庭审流程草草了事和审外程序喧宾夺主两个层面。构建完善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路径,就需要在庭审流程和审外程序两个层面遵循司法规律,并以庭审为中心。

  • 标签: 冤假错案 庭审程序虚化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 简介:以我国近20年来发生的18起精神病人重大刑事案件为例的研究发现,精神病人处遇程序呈现出重惩罚而疏于治疗、重案件事实而轻精神状态、重控方意见而轻辩护意见的特点。总体上,程序是一维而非多元,实践运作体现出社会防御与人权保障价值的双重失效。这既有程序内刑事诉讼制度本身缺陷的影响,也有程序外政治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双重挤压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在明确社会防御与精神病人权益保障相结合的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程序内织密刑事司法网与程序外编牢社会救助安全网,有助于改造我国精神病人处遇程序。

  • 标签: 重大刑事案件 精神病鉴定 强制医疗 刑事司法网 社会救助安全网
  • 简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制度。鉴于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建立由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作为委托主体,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受委托主体开展社会调查的工作机制,规范社会调查内容体系及社会调查员的准入、培训、考核机制,以及互相协作的异地社会调查协作机制等。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异地协作
  • 简介:在有被害人过错的犯罪中,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量刑有影响已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被害人行为的过错程度在超过犯罪人的过错时,甚至会直接导致被害人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被害人过错的适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司法人员在考虑被害人过错因素时评价标准不一,无法对被害人过错影响犯罪人刑事责进行精确、公正的定量分析。本文试图从司法实践的具体案例和数据统计分析为切入点,揭示被害人过错在司法适用中的尴尬境地。试分解被害人过错行为的不同类型和层级,把被害人过错因素作为确认犯罪的严重性与刑罚程度间适当关系的工具,将犯罪人和被害人视为互动关系的整体进行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定量分析不同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定罪量刑的影响,以期对现有罪刑评价体系进行提升和完善,实现一种更加合理和完善的罪刑评价体系。

  • 标签: 被害人 过错行为 刑法意义 责任分担 量刑
  • 简介: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形态、影响都有其特殊性,进入公诉环节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年增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这几个领域,呈现出类型相对集中和多样化、作案地点和对象较单一、突发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教育、改造和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全社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南江县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情况、犯罪特点及做法进行梳理,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求今后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中有所改进,切实实现教育、改造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促使其健康成长的目的。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检察工作 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