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应用于重型脑外伤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5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依次设置对照组29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试验组实施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手术后,试验组GCS评分为14.29±3.4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38±3.37分(P<0.05);试验组颅内感染、癫痫、切口疝及术后出血发生率依次为0、3.5%、10.3%和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13.8%、24.1%和20.7%(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能够在重型脑外伤患者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

  • 标签: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 重型脑外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脑外伤(sTBI)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本院收治97例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对照法将实验组(n=50)和参照组(n=47),实验组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参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分析2组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实验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优于参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颅脑迟发型再出血、硬膜下积液、脑膨出、脑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手术可有效提高sTBI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肌肌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斜方肌肌皮瓣 修复 颈部深度创面
  • 简介:摘要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已在头颈部疾病筛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估与预测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为个性化精准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和依据,提升了诊疗效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头颈部疾病应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只有以患者为中心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原则设计好人工智能研究方案,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做好产学研成果转化,人工智能才能在临床上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源于临床、走进临床和高于临床的目标,才能真正推进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患者。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人工智能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滑膜肉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头颈部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7~75岁。总结其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累积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镜下多由梭形细胞组成,表现出恶性肿瘤细胞的特性,部分还可见上皮样细胞形态,形成双相分化的典型病理特征。24例患者中除1例因无法耐受手术仅行活检确诊外,余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治疗3例,术后辅助放疗5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术后辅助放化疗8例。随访时间为3.0~11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2个月,失访2例;复发10例,肺转移5例,骨转移1例;死亡12例。患者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4%、58.9%和39.2%。结论头颈部滑膜肉瘤复发率高,常远处转移,预后差。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尽可能行根治或扩大切除。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滑膜肉瘤 病理学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颈部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成人颈部淋巴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成人颈部淋巴管瘤患者中,男5例,女20例,年龄18~58岁。25例行核素淋巴显像检查,其中8例可见颈部肿物区域放射性增高表现;17例行直接淋巴管造影检查,14例发现颈段胸导管出口梗阻。手术治疗21例,随访6~47个月,无1例复发;未行手术治疗4例,1例失访,另3例随访16~48个月,颈部肿物有不同程度进展。结论成人颈部淋巴管瘤是一种淋巴管畸形疾病,完整切除肿物以及改善胸导管通畅性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淋巴管瘤 胸导管 淋巴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颈部神经鞘瘤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4~80岁,病程1周至40年。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其中来源于迷走神经3例,颈丛4例,臂丛2例,舌下神经2例,面神经1例。结果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成功切除,手术成功率100%。所有病人均经术后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月至2年,术后均未见复发。1例巨大颈部迷走神经鞘瘤术后6月随访仍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1例患者术后存在上肢麻木症状,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手术并发率8.3%。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神经鞘瘤的首选方法,完整切除肿瘤,尽可能保留神经干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颈部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有效摆位方法。方法70例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来到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奇数偶数法的手段进行随机2组分组处理,其中35例患者采用源皮距摆位,作为本次实验当中的对照组;另外35例患者采用等中心摆位,作为本次实验当中的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摆位的误差发生情况。结果由于在治疗过程当中患者体位移动造成的位置不确定度,观察组误差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差(P<0.05),差异对比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采用等中心摆位,有利于缩小摆位误差,保证放射治疗的成功。

  • 标签: 头颈部 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 源皮距摆位 等中心摆位
  • 简介:摘要头颈部恶性肿瘤为全球七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且多伴发远处转移,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相对较低。目前已有大量运用影像组学对头颈部肿瘤进行研究的报道,均提示影像组学在头颈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以及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状态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简要介绍头颈部肿瘤影像组学研究流程中的特点,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影像组学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发展将要应对的挑战。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影像组学 预后 治疗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颈部肿物患者56例,将其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来源于甲状腺的11例,其中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囊肿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来源于淋巴组织14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瘤5例,淋巴结核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慢性淋巴结炎4例;来源于唾液腺7例,其中唾液腺癌2例,唾液腺良性混合瘤5例;其余24例中,有颈部毛细血管瘤3例,甲状舌骨囊肿2例,皮下脂肪瘤3例,颈部神经鞘瘤4例,颈部腮裂囊肿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颈部动脉体瘤4例。颈部肿物的CT影像学特征与肿物内部结构有密切关系,并且不同颈部肿物的CT密度和动态增强情况也有所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颈部肿物 诊断
  • 简介:颈部手术术后的引流是预防术后呼吸困难和颈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从1997年开始对颈部手术采取负压吸引球的持续引流,有效地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负压吸引 颈部手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

  • 标签:
  • 简介:颈部鳞癌主要通过手术和放疗进行治疗。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再次手术和外放疗的难度很大,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是不错的选择。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微创、能更好地保留重要器官的功能的优点而迅速发展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距离放疗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作为术后或是外放疗后的补充治疗。合理地选择患者、精确地制定治疗计划是近距离放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头颈部鳞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性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