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扰动能量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转化生成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 标签: CMIP5 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地区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感知认识。结果表明:居民对玉龙雪山地区气候变化感知强度与科学研究结果总体上具有很高一致性。居民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环境影响感知不很强烈,认为气候变化并未影响到农作物长势和产量,但对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略有增加和作物生长期延长感知却持较高赞同度。居民对气候变化及其适应感知强度总体上与海拔高度相关显著,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感知则与年龄显著相关。气候变化已促使山区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水农业经济,并积极参与山区旅游、外出打工,以弥补微薄农业收入。同时,居民也期望政府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经济补偿,以弥补由于干旱和倒春寒等带来经济损失。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感知与态度 玉龙雪山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a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结果表明:近50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它是热力、水分、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结果,在三类因子中,动力及水分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较大,而热力因子相对较小;区域分析表明,影响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蒸发量主导因子为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三江源区为相对湿度,而唐古拉山区为气温日较差。通过分析黄河上游可能蒸散量与地表水资源关系发现,蒸散量对地表水资源负效应十分显著,其中夏季蒸散量对平均流量影响最显著,而秋季平均流量对蒸散量响应最敏感。

  • 标签: 潜在蒸散量 平均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 简介:文章评估耦合气候模式预测台风季节(6~10月)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Mws)年际变化能力,分析显示欧洲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系统计划(DEMETER)中耦合模式数据基本具有回报MWS基本空间分布特征能力,而回报MWS空间能力不足区域与模式回报MWS与西北太平洋年台风数(WNPTF)虚假显著相关区域相一致。过程中还显示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MWS与WNPTF正(负)相关,而强E1Nino年时该海区MWS对应正(负)异常,强LaNina年时则相反;这意味着在台风季节,强EINino年WNPTF容易比强LaNina年WNPTF偏多。在考察MWS时间变异特征时,将MWS区域平均时间序列(MWST)和MWSEOF第一特征向量对应时间系数(MWSPCI)定义为纬向风垂直切变指数,讨论指数与WNPTF、强ENSO间关系。分析显示,MWST(MWSPCI)分别与Nino3.4指数、WNPTF显著相关,模式集合较好地再现了这种特征;但对强ENSO信号响应,两个指数在ERA.40数据中是相反,而在模式集合中却是一致

  • 标签: 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 DEMETER 回报 西北太平洋 ENSO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OCAL)微脉冲激光雷达(MPL)2008年4月30日至5月2日观测资料,对晴朗天气、浮沉天气及扬沙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连续变化、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MPL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廓线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天气晴朗时,早晨9时开始在0—2km范围出现气溶胶聚集区,持续至15时,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20km-1;受沙尘输送影响,浮尘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1—2km,高层气溶胶富集区高度范围为5—7km,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38km-1;扬沙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0—1km,浓度远大于浮尘天气,但高层气溶胶浓度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50km-1。

  • 标签: MPL 气溶胶 沙尘天气 垂直分布
  • 简介:对于全世界来说,2012年是艰苦一年,而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担心玛雅历法中世界末日所致。事实上,这是到处充斥着极端天气一年:在美国遇到了干旱和热浪;在英国出现了破纪录降雨;而罕见大雨袭击了肯尼亚、索马里、日本和澳大利亚;西班牙发生了干旱;中国则遭遇了洪水;当然人们也忘不了超级飓风桑迪。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极端天气 极端事件 科技动态 风险 人类
  • 简介:如果有人问20世纪最重要大气探测发现是什么,很多人会提及南极臭氧洞发现。如果再问20世纪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最完美的合作有哪些,更多的人会列举出南极臭氧洞发现、研究和1995年人类保护臭氧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出台。而这一切,都与2013年5月不幸去世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夫·查尔斯·法曼(JosephCharlesFarman)有密切联系。

  • 标签: 英国科学家 南极臭氧洞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卫星探测 NASA 保护臭氧层
  • 简介: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给出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最佳计算公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地区24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历年各月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公式中经验系数,并在分区基础上通过内插将日、b系数推广到内蒙古自治区108个气象站点上,从而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而且不同区域减小速率差异明显。年变化则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以5月辐射量最大,6月和7月次之,12月最小。全年和各月总辐射空间分布形态一致,总分布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全区年总辐射为4633---6616MJ·m-2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均在丰富级别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资源最丰富区和很丰富区,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 标签: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最小二乘法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农田站面临着更大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压力。其可能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一次十分重要大会,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作为浙江气象部门而言,必须围绕发展大局,把握发展大势,直面发展忧患,理清发展思路,才能全面推进浙江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才能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 标签: 气象保障 现代化 浙江 精神 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