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天然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对其进行注热开采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法。以某冻土区天然水合物拟开采矿区为例,在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水合物分解热力学模型,并对天然水合物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的高温区域逐渐增大,且分解速度加快;随着孔隙度的逐渐增大,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但作用在天然水合物表面的温度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该矿区进行注热开采时,当注水速度为6m/s、注水温度为80℃时,天然水合物的分解速度最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结论可为注热开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有限体积法 注水速度 水温 孔隙度
  • 简介:为探究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机理,以天然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天然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以烷烃为主,甲烷体积分数大于80%,重烃体积分数低,天然干燥系数大于0.85;部分天然含H2S,这是研究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组分特征的最大差异;天然δ13C1为-43.17‰~-30.80‰,δ13C2为-33.81‰~-24.90‰,δ13C3为-28.65‰~-22.70‰,总体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以煤型为主,同时存在部分油型;煤型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油型主要来自下伏海相层系。成藏年代分析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主要有3期成藏: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少量煤型进入须家河组成藏;晚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大量生成煤型并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时期是须家河组天然的主要成藏期;喜山期,部分下伏油型经断裂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阶段的流体充注是研究区出现异常高温包裹体与天然含H2S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天然气成因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须家河组 川南地区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湾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 标签: 地震线描法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模式 博湖坳陷
  • 简介:地下介质通常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导致常规速度分析及动、静校正难以拉平地震同相轴,常规处理后的地震集仍然存在剩余时差,这是AVO属性分析和叠前反演常遇到的难题。基于形状上下文(SC)和动态时间规整(DTW),提出了一种新的叠前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C-DTW的叠前集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对地震波形畸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消除叠前地震的剩余时差;处理后的地震同相轴波形连续,振幅特征未改变,可以提高AVO属性分析、叠前反演等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叠前集内各地震波形的相似性,优选出参考,并在计算时窗内将集中的每一都与参考进行SC-DTW计算,求取其动态规整路径,进行剩余时差校正,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剩余时差 动态时间规整 形状上下文 叠前道集
  • 简介:页岩储层具有影响因素多、孔渗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评价难度大等特征,为了确定页岩储层评价参数权重的大小,以重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页岩储层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效厚度、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和渗透率均是影响该区页岩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为0.2579,0.1331,0.1191,0.1496,0.1392和0.2011。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模糊数学计算得到页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因子为0.41~0.93,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分布规律。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评价 灰色模糊 龙马溪组 南川地区
  • 简介:川西坳陷中段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天然产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区中、浅层侏罗系天然的成因和气源普遍存在争议。该文在对孝泉—新场—合兴场、洛带—新都和马井等气田56个天然样品的C1—C4碳同位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然组分特征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天然的来源。研究表明:天然碳同位素的总体分布显示出δ13C1〈δ13C2〈δ13C3〈δ13C4的正序特征;碳同位素值在垂向上由深层须4段至中、浅层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直至下白垩统藏,总体显示出减小趋势。利用δ13C2-δ13C1判别天然气成熟度,表明由深至浅天然的成熟度越来越高。中、浅层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天然表现出热裂解气的特点。研究区中、浅层天然主要来自须5段和须4段,部分来自侏罗系自流井组。

  • 标签: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天然气成因 中、浅层天然气 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对分别代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藏特征的潼南、八角场和广安3个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与描述。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均系近源成藏.北部以构造藏和构造-岩性气藏为主;中部和南部受古残丘、古盐体底辟拱升的影响,以岩性气藏和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西部斜坡带以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良好的烃源岩为天然近源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断层的存在是决定天然保存的关键因素,古构造、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是天然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研究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藏 气藏解剖 成藏模式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 简介:源断裂与盖层发育、断裂活动期及封能力形成期分析的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与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及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时间匹配关系较好。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天然聚集层位和聚集部位受气源断裂与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的影响:天然聚集程度受气源断裂与盖层时间匹配关系的影响。

  • 标签: 气源断裂 盖层 空间匹配关系 时间匹配关系 天然气聚集 徐家围子断陷
  • 简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初始是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常规的平衡法会导致在油层大片连通的区域有完全相同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值,这不符合真实的油藏流体分布情况。为提高数值模型的精确度,提出了枚举平衡法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的模型初始,原始流体饱和度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饱和度进行枚举,不再取决于相渗曲线端点值;然后通过相渗曲线端点标定,生成新的相渗曲线;通过毛管压力标定,保证了初始状态时流体饱和度场的平衡。实际应用表明,枚举平衡法能够较好地展示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真实分布状态,并减少历史拟合工作量,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实践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油藏数值模拟 初始化 毛管压力 J函数
  •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 标签: 低电阻率油层 黏土矿物 附加导电能力 束缚水饱和度 长61油层 吴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