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红外热像仪、表面温度计等对双盘式浮顶储油罐的表面温度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罐顶表面温度呈轴对称分布,径向温度梯度远高于周向,且距离罐中心越远,表面温度越高。油蒸汽挥发导致浮顶和罐壁间的一二次密封处散热损失明显升高,使其成为罐顶表面温度最高的区域。浮舱隔板、桁架和椽子等结构形成了热桥,使局部位置的表面温度升高,增大了罐顶的散热损失。罐壁周向表面温度梯度低于轴向,并且受油温影响较大,在罐壁保温结构的结合部位、局部保温结构破损位置的表面温度较高,散热损失较大。基于表面温度法,结合环境温度和风速测试结果,采用强迫对流换热关联式计算得到储罐不同部位的散热损失。结果表明:对于双盘式浮顶储油罐,罐顶散热损失最大,约占储罐总散热损失的67%,罐壁散热损失约占25%,罐底散热损失约占8%。

  • 标签: 红外热像 浮顶储油罐 散热损失 温度场
  • 简介:实验研究了外加线性变化热流条件下木材点燃时间与热流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测量了不同种类木材在不同热流变化率下的点燃时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点燃时间和热流变化率之间符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而密度是影响木材着火的一个关键因素.

  • 标签: 变热流 点燃时间 热流变化率
  • 简介: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将自然冷源引入冷藏陈列柜,在完全利用室外冷源对陈列柜柜内进行供冷的运行模式下,保持风幕送风速度为1.1m/s,室外送风温、湿度分别为1.0℃、60%,室内湿度为60%不变,调节室内不同的温度,观察柜内食品包温度变化分布,研究陈列柜食品包冷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利用制冷系统供冷的传统陈列柜相比,自然冷源供冷使柜内温度分布均匀性得到很大提升,自然冷源陈列柜1~5层同侧食品包温差不超过1.5℃,但是每层内侧和外侧食品包温差在2.5~3.0℃。在此送风条件下,保证室内温度在22.0℃以下可以满足柜内食品贮藏温度0.0~7.0℃的要求。风幕参数变化规律:随着食品包前端距离的增加相对湿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于和室内湿度相等的趋势。风速和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变化速率不断减小。

  • 标签: 自然冷源 冷藏陈列柜 食品温度 风幕 节能
  • 简介: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发起成立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联合会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REDP)2006年技术进步项目赠款,由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快速反应基金项目》。项目子2005年9月由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申请,并在2006年2月由REDP和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同。

  • 标签: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中国 产业 发电 光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简介:研究了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脑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颅脑温度的有效方法。基于Pennes生物传热方程,利用有限容积法建立颅脑传热的三维球坐标模型,数值方法求解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脑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活体动物试验对该方法进行评价,并分析模型中主要参数:血液灌注率、新陈代谢率和动脉血液温度对颅脑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颅脑的温度分布,给出降低脑温的有效方法。所建模型较真实反映了实际颅脑温度变化,数值模拟结果对亚低温治疗的深入探讨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亚低温 生物传热 Pennes方程 数值模拟
  • 简介:针对四通道煤粉燃烧器存在着风量匹配不合理、燃烧温度低、煤耗高以及火焰形状不合理等问题,根据热工测试结果,提出了一种计算回转窑内热量的经验计算方法,得出回转窑内烟气、物料与窑壁沿轴向一维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对现场使用的燃料,过量空气系数为1.10是四通道煤粉燃烧器一个较好的操作状态,有利于产生较大的内、外回流区,保证较长的高温带分布,满足煤粉及时、完全燃烧,同时避免形成局部高温。

  • 标签: 水泥回转窑 四通道煤粉燃烧器 煤粉燃烧
  • 简介:对多排纵向涡发生器对竖直平板自然对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Rayleigh数范围内,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翼高、翼宽以及多排布置的阵列方式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佳翼高.发现多排布置时LVG阵列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换热效果;且要使得整个板的强化换热效果达到最佳,应选择沿竖直发热板长度方向间隔的布置多排LVG,并适当拉大间隔距离.

  • 标签: 涡发生器 纵向涡 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Rayleigh数 强化效果
  • 简介:介绍一种多功能可视化实验装置,本装置包括光学发动机、进气系统、光学系统、数据采集以及控制系统,利用本套装置可以实现对包括纯柴油、柴油/天然气双燃料,醇类燃料以及进气添加惰性气体等多种情况的发动机喷雾,着火以及燃烧特性进行可视化研究,同时本装置还可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燃烧压力进行实时记录,给出全面的燃烧特性分析结果。

  • 标签: 发动机 燃烧过程 多功能可视化实验装置 光学发动机 进气系统 数据采集
  • 简介:对驱动液膜形成的润湿力进行分析,建立含对流项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对水平刻槽管壁面液体升膜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基于此对比级数解与拟线性解的计算结果。忽略一个或两个方向上的对流项进行逐级求解,在相同的船下分析各个方向上的对流项对速度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线性解的计算结果与级数解的一级近似解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n方向上的对流项对速度解的影响较大。

  • 标签: 水平刻槽管 升膜 对流项 级数解
  • 简介:涟漪纹管是一种新型三维内外表面强化传热管,内径11.5000mm、外径12.7000mm,管壁表面有直径为3.5000mm的半球凹坑与高度为0.1778mm的涟漪花纹。工质R22在涟漪纹管内的质量流量设定为40~90kg/h,实验结果表明,涟漪纹管内对流传热努赛尔数(Nu)是相同雷诺数(Re)下光管的2.48倍。同时,对具有不同表面参数(凹坑直径0.0000到4.0000mm,花纹高度0.0000到0.2778mm)的涟漪纹管内湍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范围内,管壁表面凹坑直径越大,Nu越大;花纹虽有助于提高传热效果,但花纹高度越大,Nu越小;而摩擦阻力随着凹坑直径与花纹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如果以基于相同泵功的强化因子η’评价其综合强化传热性能,则当凹坑直径为1.0000mm且无花纹存在时,管内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 标签: 湍流 传热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强化因子
  • 简介:为了寻找适宜的表面处理技术制备能长期地维持滴状冷凝传热型态,实验研究了垂直黄铜管外类金刚石和含氟有机薄膜水蒸气常压下冷凝传热特性.两种表面均能促进水蒸气的滴状冷凝型态,但类金刚石表面上液滴形状较扁,脱落频率不高,而有机膜表面的液滴形状、大小以及脱落频率均优于类金刚石表面.在管内冷却水雷诺数为1.0×104~2.0×105时,类金刚石和含氟有机薄膜表面的热流密度和冷凝传热系数分别为485~807kW/m2和18~23kW/(m2@K)、171~330kW/m2和4.8~7.2kW/(m2@K).含氟有机薄膜表面表现了优良的涂层结合强度,寿命实验已经持续了近10个月.

  • 标签: 水蒸气 实验 类金刚石薄膜 厚有机涂层 冷凝传热
  • 简介:用三维湍流N-S方程以及颗粒轨道模型描述气氢/煤油/液氧三组元发动机内部喷雾两相湍流燃烧过程.气相化学反应速率由Arrhenius公式计算.采用19步详细反应动力学模型来描述氢氧反应,三步总包反应模型来描述煤油与氧反应.通过耦合求解气液两相流模型方程,得到了三组元发动机的燃烧流场,并与热试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同时分析比较了增加氢的质量分数三组元工况以及只有煤油/液氧的两组元工况下的不同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油燃料中增加适量的氢有利于缩短煤油液滴蒸发距离,提高燃烧性能.

  • 标签: 三组元火箭发动机 喷雾燃烧 数值模拟 燃烧性能 物理模型
  • 简介:针对应用于空调和制冷系统的水平管降膜式蒸发器,建立了FLUENT数值模拟计算的物理模型。以制冷剂R134a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流量、不同布液器开孔孔径、不同管束结构下管外制冷剂液体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实现了绕管周方向不同角度液膜厚度的读取。

  • 标签: 水平管降膜式蒸发器 数值模拟 流态 液膜
  • 简介:为确定铁基载氧体化学链热解实验系统的输送管路中,高温态铁基载氧体与炭黑混合物流动过程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分别及混合后与炭黑的化学反应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炭黑与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的反应开始温度分别为520.0、653.0、667.0℃;炭黑与铁基载氧体混合物的反应中,氧化铁起到主要的作用,最大失重速度为0.290mg/min,温度在731.8℃,因此,不同态铁基载氧体与炭黑混合输运时,混合物温度需低于520.0℃,并降低氧化铁的残余比例。

  • 标签: 炭黑 载氧体 热重分析 反应特性
  • 简介:为了提高普通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克服不足之处,研究了含NaCl灭火添加剂的细水雾与油池火相互作用的过程.重点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不同工作压力、不同燃料条件下,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向细水雾中加入NaCl,显著影响其灭火性能.细水雾的灭火时间与加入的NaCl质量分数间呈现出"W"形的关系曲线;细水雾喷头工作压力和燃料性质也影响细水雾的灭火性能:工作压力越高,平均熄灭时间越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含NaCl添加剂的细水雾熄灭煤油火的时间小于酒精火的时间.含添加剂细水雾的灭火有效性,存在着细水雾与灭火添加剂的最优质量分数配比关系.

  • 标签: 细水雾 NaCl添加剂 油池火 灭火技术 氯化钠
  • 简介:建立了一组不同搅混格架的5×5棒束通道数值计算模型,以压降值、轴向及周向Nu分布为参考,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均取得了良好的吻合度。对两种具有不同形状搅混翼的棒束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其流动及传热特性;通过引入三个无量纲因子:涡流搅混因子、交叉流搅混因子以及湍流强度因子,对其搅混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和比较。

  • 标签: 数值模拟 格架 搅混翼 棒束通道
  • 简介:在一台可以拍摄缸内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的发动机上,用高速摄象机研究了在进气中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N2后柴油机的油束发展、混合气形成、着火以及燃烧过程,同时还采用三基色法对高速摄像机拍摄出的燃烧火焰的照片进行了温度场分布的计算分析.拍摄的图像和计算结果表明,加入N2后,对燃油束的喷雾及混合气的形成过程没有影响,对着火滞燃期的影响也不大,但对火焰的燃烧最高温度和燃烧室的平均温度影响很大.N2的加入量越大,燃烧温度下降越多,燃烧过程的结束也就越早.

  • 标签: 氮气 体积分数 柴油机 着火 燃烧 三基色温度分析法
  • 简介:为了提高在以溴化锂为工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的性能,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吸收器内对不锈钢螺旋槽管,即不锈钢光滑管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螺旋槽管的传热传质性能约为光滑管3倍,螺旋槽管内热媒工质-水的流体阻力系数是光滑管的17~20倍;应用于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间大大降低换热面积,促进热泵的高效紧凑化.

  • 标签: 降膜吸收 传热传质强化 螺旋槽管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简介:为利用太阳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温空气工质,除了有效集热外,还需要解决因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导致输出工质温度波动的问题。在性能优良的太阳能集热系统中采用蓄热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给定的设计目标,研究将固-固相变蓄热材料季戊四醇应用到太阳能集热蓄热一体化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表明:按集热蓄热一体化思路设计的实验装置,集热单元能够输出最高温度超过220℃的高温空气,蓄热单元能够将高温空气的温度稳定在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附近。并且随着蓄热管级数的增加,空气出口温度稳定的时间就越长,为利用太阳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温热媒工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太阳能 高温空气 相变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