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正>在很长一段时间,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敌人,对民族主义则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并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隐患的却主要是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对于这些民族问题,以往的唯物史观没有也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面对

  • 标签: 民族主义 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 民族特性 卢森堡 列宁
  • 简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Guilford,1959)的智力结构论,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三个要素:思维内容(comtent)、思维操作(operation)和思维结果(product)。其中,思维内容即思维的对象,思维操作即思维活动对对象的加工活动,思维结果即思维活动的最终产品。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同是革命领袖运用高度智慧、针对中国的不同时代特点所提出的指导性思想,她们两者既可看作为静态的思想精华,也可看作为动态的思维过程。从这一思维活动过程的角度去看待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便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对前者与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 标签: 思维内容 思维活动 心理学家 智慧 毛泽东思想 智力结构
  • 简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之一是: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我们社会上已经出现而且还将继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如社会主义的个体劳动者.

  • 标签: 社会阶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统战工作 协调 群体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只有认为文学是"审美社会意识形式",才能使"审美"性和"观念"性因素得到融合,从而把"审美"性、"意识形态"性和其他相关特性如语言性、人性、文化性等等,都作为这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的属性。关于文学本性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界说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同经典作家原初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是有明显出入的,同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方法也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文艺离不开意识形态与文艺不等于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论域、不同的命题。

  • 标签: 意识形态 文学本质 社会意识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正>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实践中重大原则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和文论中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又是中外美学文论史上讨论最多而又歧见迭出的问题之一。西方文学史上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与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论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我国古代美学文论史上虽无这个问题的系统理论阐释,但在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仍然常常受到这个难题的困扰。我国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杨慎(1488—1559)曾记述过这样一件颇耐人寻思的事:"慎少时,先太师与瑞虹、龙崖二叔父看画。因问二叔父日:‘景之美者,人日似画,画之佳者,人日似真,孰为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生活美 文艺创作 文论史 革命民主主义 社会生活实践
  • 简介:<正>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来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有一个理论来源,即来自马列主义哲学;一种是“两源说”,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除主要来自马列主义哲学外,还来自中国优秀哲学传统,是对中国优秀哲学遗产批判的继承。持“一源说”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是对马列主义哲学的继承,而与中国传统哲学并无任何关系;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只是清算的对象,要彻底给予批判;有的还认为如果承认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继承关系,那就等于承认毛

  • 标签: 我国古代 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哲学思想 思想体系 学术界 中国古代
  • 简介:“论十二大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方培虎一、从矛盾普遍性原理出发,“论十二大关系”揭示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诸种矛盾。“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调查研究着手,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揭示了我国社会...

  • 标签: “论十二大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辩证法 改革和发展 经济生活 市场机制
  • 简介:为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由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科院、湘潭师范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6月19日至21日在陕西师大召开。

  • 标签: 建党 中国共产党 党史研究室 省委 中共 重要思想
  • 简介: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正>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施密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他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精辟论述。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施密特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从而为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供了新的视野。然而,在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阐述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如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施密特 乌托邦主义 自然概念 人与自然关系 意识形态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所作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讲话”虽未明确提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