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党务公开以公开透明为特征的独特制度机制,具备激活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力功能。因此,党务公开要坚持与“创先争优一活动相结合,并借助党务公开这一制度载体,全方位构筑“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力机制体系,有效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标签: 党务公开 创先争优 制度价值
  • 简介:自"新农保"政策出台以来,部分城市已进行了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探索。泰州、青岛、宁波、重庆、厦门和长沙6座城市试点方案在养老金筹集机制、给付办法、特殊人群参保办法和相关政策衔接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却同时体现出了政策的福利性、灵活性和激励性特征。为了实现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着重处理好保障水平、激励效果和转移接续三方面问题

  • 标签: 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 简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河北省12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有关择业观的系统调研。归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运用归因的方法对其进行影响因素讨论,结合社会分层与这一人群择业观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意识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事业工作的幸福感。

  • 标签: 体育教育 择业观 归因 社会分层
  • 简介:从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大革命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不仅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发展转变的复杂和曲折,也成为中共早期报刊功能演进与变迁的缩影。从这一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新青年》逐渐从思想界统一战线平台转变为党的机关刊物,从而完成其主要功能的转变。

  • 标签: 《新青年》 功能 演进
  • 简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抗争性利益表达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GCSS2010相关调查数据和h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在对居民利益表达途径做“二维四元”划分基础之上,主要考察了中国“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与居民抗争性利益表达途径之间的关系,具体就是考察“央一地政治信任差距”与“体制内非惯例化利益表达”和“体制外惯例化利益表达”的关联。研究发现:与非农业人口比,农业人口选择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可能性更大;“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与抗争性利益表达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女性抗争性利益表达参与率要低于男性。对利益表达途径做“二维四元”划分有助于深入把握和理解当前中国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发生机制;而厘清政治信任结构与居民抗争性利益表达之间的逻辑,则有助于认清当前中国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未能把体制内非惯例化和体制外惯例化利益表达“同时采取”,以及“均未采取”的情况考虑在模型之内。

  • 标签: 政治信任结构 定量研究 体制外 惯例化 利益表达
  • 简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除了需要科学抉择政策取向之外,政策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也非常关键。本文在Tagkalakis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中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非对称性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建立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利用1999--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估计了政府消费冲击、税收冲击以及预期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流动性约束在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产生非对称性影响中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冲击在好与坏两个时期之间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非对称性凯恩斯效应。其中在坏的时期,政府消费冲击与税收冲击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绝对幅度相对较大。虽然国外理论界认为非对称性效应产生的原因复杂,本文认为在我国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产生非对称性效应的原因中,流动性约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预期可支配收入因是否面临流动性约束而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影响发生方向性改变。

  • 标签: 财政政策 居民消费 非对称性效应 流动性约束
  • 简介: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江苏省1993—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共立项1318项,在31个省区中排名第四。立项的年均增长率为15.29%,立项数占全国比重的增长幅度稳中有升,排名第二。立项项目已经全部覆盖国家社科基金的23个学科,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科研均衡发展态势良好,但高层次研究人员和中青年研究人员的实力尚待进一步提升,各学科之间的发展态势仍需进一步协调。从研究单位实力来看,高等院校一枝独秀,共有153个核心主持人,但项目主持人更替频繁。

  • 标签: 国家社科基金 江苏省 社会科学竞争力 文献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