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在由19位世界刑事司法学界领袖人物组成的“康拜尔合作组织刑事司法领导委员会”委员名录中,唯一的中文名字是刘建宏。作为国际犯罪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主要从事刑事司法、犯罪学、毒品犯罪、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统计学研究。刘建宏的名字链接着太多的传奇,在这些传奇背后,是他不懈奋斗与矢志追求的真实写照。初识刘建宏教授,是在2010年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标签: 著名学者 犯罪学 刘建 国际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 简介:据笔者对上海市少年管教所近来所释放的265名少年刑释人员在三年内的行为表现和个人情况的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影响未成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因素主要有帮教徒落实、家庭组合情况,狱内生活适应度、前科劣迹,首次犯罪年龄,性格特点,有无职业或学业、犯罪杆尖、文化程度狱内表现等.

  • 标签: 未成年刑释人员 重新违法犯罪 影响因素 累犯 中国 犯罪年龄
  • 简介:<正>在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工作中,如何掌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定罪标准和批捕条件,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保护原则,是实践中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为了体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定罪标准和批捕条件,应与成年人不同,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定罪标准 批准逮捕 奸淫幼女罪 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严重性
  • 简介:客观、全面、准确地研判青少年犯罪形势,是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比重基本上保持着下降的态势,青少年犯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面临着新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应注重早期教育,对未成年犯罪中占相当比例的轻微触法少年,尽可能采取非犯罪、非刑罚的处理措施,减少过度司法干预。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理念,注意保护相关人群的隐私及注意一些相关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问题。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青少年犯罪 犯罪及其预防
  • 简介: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有利于被告人的精神,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该同时适用刑法第17条和第49条的规定,从而得出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应处以无期徒刑的结论。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构成抢劫罪的主体,其中的抢劫行为包括刑法第127条规定的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行为,刑法第267条的所规定的抢劫以及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准抢劫行为。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 抢劫
  • 简介:2011年4月23日-24日,“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的反思与创新暨中国犯罪学高峰论坛”(也称为“海河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与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共同承办。天津市社科院为此次论坛的举办给予了宝贵的支持。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 标签: 中国政法大学 高峰论坛 天津市 犯罪学 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 简介: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是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保障未成年人福利与权利的规定严重不足,现行法律条文过于抽象笼统,原则性、指导性条款多,操作性差,缺少具体的法律责任追究条款,法律责任很不明确,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本文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的实践,评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其立法缺陷,为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

  • 标签: 未成年人 预防犯罪 立法缺陷 修改建议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但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所决定,不能对未成年犯罪实行严厉的刑事政策。在我国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和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是国际公约的基本要求,我国作为缔约国必须遵守该规定。对未成年罪犯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没有实际意义;财产刑对教育、改善未成年罪犯的作用有限,而且有悖于刑事法治公平正义原则,故而不宜对其适用财产刑。《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犯罪累犯、缓刑、犯罪报告义务的规定,是进一步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的体现,但仍有立法完善的余地。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 范围 方式
  • 简介:在校生违法犯罪,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有些征兆甚至会很明显.如果,我们及时掌握这些征兆,就能够适时做好预防工作,将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针对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十大征兆,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及时阻断违法犯罪的链条,则我们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在校生 违法犯罪行为 犯罪预防 犯罪现象 表现形式 青少年犯罪
  • 简介: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如何理解和适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争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是一种法律事实,封存是对该事实的程序性处理,不能因此而否定对行为性质的实体认定及其处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内容和范围,对准确认定行为的性质及其处罚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视为未成年人具有"隐私"性质的事项,体现的是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尊重,维护的是未成年人的利益,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被披露或者被利用。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查询,应当符合刑事司法办案和国家重大利益的需要,且不得与封存目的相冲突。从刑法解释角度分析,犯罪记录封存与犯罪记录消灭本质不同,不能混同。司法实践,基于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不同理解而作出自矛盾的判例,暴露出该制度的弊端,而需要接轨国际条约,借鉴域外制度,建立中国化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及其消灭制度。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 法律属性 封存 查询 司法适用
  • 简介: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作为意识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的无意识因素,是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犯罪心理结构 意识因素 组成
  • 简介:礼治与刑罚,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古代备受关注,折射到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发展上,仍然也是一个重要内容。礼,就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刑,就是刑罚;理清这二者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中,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中,作者在探讨孔子'礼与刑'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今犯罪治理进行了思考。

  • 标签: 仁德 犯罪治理
  • 简介:外来未成年人实施抢劫是利益需求扭曲、价值观念异化、罪责中和渗透等社会心理与生理年龄、认知能力、心理控制等个体心理的融合。外来未成年人抢劫以共同犯罪、既遂形态为主,犯罪动机和犯罪要件具有特殊价值。其司法对策在审判层面表现为替代性定罪、抢劫罪的附条件不转化、情节加重犯的否定、排除或减轻犯罪性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在帮教层面表现为物质帮教的转化、心理矫治的深化、人格身份的重塑。

  • 标签: 外来未成年人 抢劫犯罪心理 司法回应 特殊预防
  • 简介: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微观上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性因素,在宏观上犯罪趋势的变化与家庭组织程度变化密切联系。在社会转型期,家庭功能变迁使家庭过于强调经济功能,而社会化功能弱化;父母与子女情感沟通较少使父母教育不足,正向社会化也不足。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上应当回归家庭本位,把预防的重心放到家庭建设上,做到预防前移,恢复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家庭预防 家庭要素 预防前移
  •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齐聚美丽古城、北方重镇大同,参加少年司法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会,共同回顾人民法院少年司法发展历程,总结少年审判制度经验,共商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发展大计,并就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推动少年司法工作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借此机会,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对本次会议提供大力支持和作出周到安排的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今天专门牺牲休息时间参会的几位领导同志表示由衷的谢意!对大同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新中国少年司法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少年司法 交流会 预防 最高人民法院 政府领导
  • 简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团伙犯罪约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十分严重。哥们义气对未成年人结伙进行犯罪即团伙犯罪的影响十分重要,贯穿于犯罪团伙始终,处处约束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与内心,是他们的行为准则,是未成年入团伙犯罪的精神纽带。哥们义气对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起着精神支撑的重要作用,让犯罪团伙更具有凝聚力,纠合性更强。

  • 标签: 未成年人 哥们义气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量刑目的决定了量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会影响到个案的公正审理。本文把这一目的界定为“惩罚为辅、预防为主、特殊保护为根本”,立论的理论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学有关原理,现实基础是未成年人的远大发展前景,历史传统是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殊保护说”与双面预防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惩罚和预防只是手段而已,而特殊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目前要从四条途径实现这一目的:对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规定进行细化;建立刑罚个别制度;处理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视有关未成年人的权利并充分规定在有关法律法规中。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量刑目的 双面预防说 特殊保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