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帮助肝病相关临床医师在豆状核变性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于2021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以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依据,共同编写了该《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诊断 预后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常可伴有损伤,且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损伤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与患者原有的基础肝脏疾病有关外,病毒感染胆管上皮细胞、全身性炎症反应及低氧性损伤等可能都是导致损伤的原因。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并注意药物性损伤的发生。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损伤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16例豆状核变性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9.5岁(14~54)岁。采用电话、门诊及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起点为手术当日,以受者死亡为终点,观察受者术后生存情况、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角膜K-F环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4日。结果16例肝移植受者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15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个月(6~260)个月。16例受者1、5和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3.8%、85.2%和75.8%。10例角膜K-F环阳性受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1个月消失。5例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除1例死亡外,其余4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受者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原位全肝移植和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豆状核变性能有效的改善受者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肝移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精神症状
  • 简介:摘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手段,但患者术后常面临各种疼痛问题,影响机体快速康复进程。本文就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的发生情况、疼痛的影响因素、疼痛的测评工具以及干预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提供借鉴。

  • 标签: 肝肿瘤,原发性 肝切除术 疼痛 疼痛管理 多模式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复发率高,预后差。随着现代医学和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联合手术、化疗、胆道支架等在可切除及不可切除的外胆管癌治疗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外照射放疗、近距离腔内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多种放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

  • 标签: 胆管肿瘤 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衰竭前期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发生衰竭的风险,病死率较高。现就衰竭前期概念,特别是衰竭前期发展为衰竭的预警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衰竭前期的重视,促进衰竭防治关口前移,提高衰竭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治疗 肝衰竭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肾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4月,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4只)和黄芩苷给药组(100、200 mg/kg,各14只),经口灌胃,1次/d,6次/周,于给药28、56 d后各组分别处死7只大鼠,称量肝脏、肾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结果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体质量、肾脏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肾小球萎缩变小、肾小管明显萎缩且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肝脏未见明显异常。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血清中BUN、CRE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100 mg/kg组各时间点和黄芩苷200 mg/kg组给药28 d后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苷给药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作用。

  • 标签: 大鼠 黄芩苷 肾脏毒性 肝脏毒性
  • 简介: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可以感染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脓肿合并多部位侵袭性感染,即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脓肿综合征。近年来,耐碳青霉烯hvKP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hvKP脓肿的发病机制、肺炎克雷伯菌的高毒力及高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对hvKP菌株的鉴定及毒力检测技术仍需改进,现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高毒力与耐药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肝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腔镜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7±2)岁,均以上腹部不适后体检发现占位入院。术前诊断为母细胞瘤3例,原发性肝癌1例,腺瘤1例,结节样增生1例。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肿瘤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其中行左半切除3例,行左外叶切除1例,行Ⅵ段肿瘤切除1例,行尾状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90±9) min,术中出血量(83±26)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术后均无出血、胆漏、感染、衰竭等并发症。6例患儿术前均未留置胃管,术后第1天予以流质饮食,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3~5) d。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一致,手术切缘均阴性。6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儿童肿瘤切除安全可行,能最大程度减轻患儿创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儿童肿瘤切除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儿童 肝肿瘤 腹腔镜 肝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供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肝移植技术的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利用扩大标准供者供如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脂肪变性供、老年供等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然而,由于边缘供自身合并的病理性改变,往往导致移植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患者死亡。在诸多并发症中,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移植物存活率、患者死亡率及预后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就肝移植术后该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原发性无功能 供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药物性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新药撤市的主要原因。DILI虽然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可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结果,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已成为欧美国家急性衰竭的主要原因。DILI的诊断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药物再刺激可以作为诊断DILI的"金标准",但是可能再次诱发衰竭,因此在临床中并不推荐使用。目前现有的关于DILI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诊断、基因诊断、评分量表诊断等。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实验诊断 生物标志物 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一种罕见的肝癌亚型,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病理学特征,特点是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可分为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内胆管细胞癌(LEL-CC),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LELC预后良好,可能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关。关于LELC的资料非常有限,仅有少量的病例报道和小型回顾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已有67例LEL-HCC和34例LEL-CC在文献中报道。文章总结了LELC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病理学特点以及研究前景。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多样,病情复杂,术后结石易残留和复发,目前仍为外科治疗难点。笔者从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手术时机、术前影像学和全身重要脏器的精确评估、术中技术注意要点、微创技术和内镜手段应用进展、复发性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策略、围门外科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该病外科治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外科治疗 肝切除术 微创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χ2=7.003,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χ2=25.544,P<0.001;43.9%(18/41)比76.1%(108/142),χ2=15.337,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χ2=4.925,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所致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消炎药,非甾类 病理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