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韦蒙是宜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彩调传承人,他技压群芳、编演兼备、德艺双馨,为宜州彩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十年来,在传承发展宜州彩调的艺术道路上,他广纳众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对推动宜州彩调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宜州彩调 韦蒙华 传承发展
  • 简介:马向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民乐学科主任。山东济南人,7岁开始随济南市少年宫陈建新老师学习二胡。9岁拜师于济南前卫歌舞团苏安国。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冯智皓、聂靖宇两位老师。自1991年开始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长福教授。1994年免试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学士学位。1998年以优异成绩获中央音乐学院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

  • 标签: 二胡演奏家 教育家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民乐 青年 传承
  • 简介:文章以上海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西文报纸《北捷报》和《字林西报》为主要史料,评述上海"孤岛时期"的音乐生活。这两份报纸主要由商业广告、社会新闻、评论文章、读者来信、文娱活动等几个板块组成。在诸多栏目中,尤以"读者之声"专栏最具特色,其不具有猎奇的视角,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是读者表达个人意见的重要途径,是真正的大众舆论。该专栏涉及音乐会、音乐家、乐队等几乎所有租界的音乐活动,信息量大、观点新颖,对探究特殊战争时期的上海城市音乐文化,梳理战争、政治、革命和音乐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孤岛时期 音乐生活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读者之声
  • 简介:在近现代评书评话的历史上,扬州评话还有一门以表演评话《三国》见长的艺术流派,人称“康三国”,是以康氏一门三代艺术客为代表的扬州评话流派。形成于晚清,延伸发展到现代,是扬州评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康三国”形成较早,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稀少,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筹备组通过康氏第三代传人康重的后人征集到一些“康三国”的珍贵资料,其中有康国华、康又老先生的珍贵历史照片原件,康重先生的《三国》评话录音:评话书籍;论艺、简历等手稿;演出照片;巡回演出的票据等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把我们带进了“康三国”的发展历史之河,帮助我们更全面仔细地了解评话“康三国”的历史和特色。

  • 标签: 扬州评话 《三国》 历史照片 藏品 艺术流派 巡回演出
  • 简介:关于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首创国歌之事,国内外学者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人目睹过曾氏所创的《普天乐》、《祝歌》,更遑论有任何深度的研究。近期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两首歌“是否是同一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的问题。针对以往研究都只依赖曾纪泽本人记述的缺陷,本文主要采用目前鲜为人知的西文文献来考辨曾氏的国歌创作历程。除为读者呈现这两首国歌的乐谱外,阐述曾侯与外人的相关合作及此两首国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 标签: 曾纪泽 国歌 华祝歌 普天乐 傅澧蘭 本聂狄克
  • 简介:我是一个北京孩子,从小便陪着爷爷听半导体里的相声节目。我既喜欢老艺人的传统活,更期待年轻演员的新作品。到如今,我进过不少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方的园子,听过京腔、津味、天南海北口音的相声,自认为是一名相声的忠实爱好者。

  • 标签: 相声 俱乐部 演出 欣赏 约定 半导体
  • 简介:周贻白(1900—1977),中国著名的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戏剧电影作家。一作夷自,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1900年12月出生于长沙坡子街。

  • 标签: 诞辰110周年 周贻白 戏剧理论家 教授 纪念 案头
  • 简介:场域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以场域理论来观察广东梅州五竹马舞的音乐舞蹈的“改良”,发现在五竹马舞传承的两个代表性“次场域”——华城镇传统竹马舞场域和水寨镇改良竹马舞场域——中各“位置”所拥有“资本”力量的不同,不仅决定了场域中“生产者”的生产内容,也决定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五竹马舞”的代表性曲目是“改良”曲目,而非“传统”曲目。

  • 标签: 皮埃尔·布迪厄 场域理论 五华竹马舞 非遗传承
  • 简介:昆曲向来以“载歌载舞”著称,舞台表演手段异常丰富,身段优美、表演细腻。这自然是优势,然而优势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演员们只掂记于身段技艺的展示,发掘人物情感的深度,但一个人精力有限,侧重身段表演多了,放在唱念琢磨、锻炼的时间可能就少了,因而常有人诟病昆曲演员的唱念。而且昆曲曲唱是戏曲传统相当重要的一环,历来便有众多曲唱理论著述,舞台之外也还有清唱传承,其唱念理论、实践积累深厚,有识者众。这就使得昆曲舞台的唱念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糊弄”了事。

  • 标签: 昆曲演员 表演艺术 舞台 蔡正仁 现状 张继
  • 简介:从"龙声韵"到"国风浩荡",2015年春夏时节在北京演出的两场赵季平作品音乐会的立意表现,无论是对"唐风古韵"与"圣贤之道"题材的挖掘还是对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的渲染,凭借两场音乐会,虽然作品采用的都是西方形式,但无不透露出作曲家赵季平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以及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大爱、包容之情怀。

  • 标签: 赵季平 龙声华韵 国风浩荡 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