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 标签: 治疗 患者 SSS 生理性起搏 临床总结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肺出血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实施的干预措施情况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和常规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后的肺出血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肺出血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875,P=0.0078).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患者的肺出血发生率,是临床预防肺出血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综合干预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大体肺侧支循环 肺出血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CGA)及干预改善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与CGA组(74例),CGA组行老年综合评估干预,对照组行传统治疗,对比生活质量。结果经CGA干预后,CGA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CGA及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 冠心病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对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94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7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47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生活方式评分及动脉粥样硬化参数。结果实验组的血压水平、生活方式评分及动脉粥样硬化参数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使之更为健康,进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参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血脂康),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89±0.25)mg/L,较对照组的(4.34±0.76)mg/L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能明显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身体状况,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阿托伐他汀 高敏C反应蛋白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117例急性冠脉综合患者被分成辛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8例)和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69例)。观察治疗后6周两组血浆hs—CRP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浆hs—CRP、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的hs—CRP下降幅度较辛伐他汀组更大(P〈0.05),两组血脂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hs—CRP浓度。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辛伐他汀 氢氯吡格雷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 标签: 硝普钠 无复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