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 标签: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 简介:常规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需求。为探索高效、精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数据采集技术,作者以山东沂蒙山泰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蒙阴县为例,以小流域或公里网格为调查单元,通过分析奥维地图的技术优势,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野外调查工作中导航找点难、信息采集过程繁琐、拍照定位精准度低等系列问题,探索了奥维地图与GIS结合在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基础数据源处理与导入、路线导航、点位查找、信息采集、位置共享以及内业成果处理等;提出了较为系统高效的"无纸化"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应用实践,对奥维地图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监督管理等野外调查环节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区域水土流失监测 奥维地图 GIS 野外调查单元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的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为研究石漠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的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快速城镇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