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邙山(今孟津县)人,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前贤时俊对贾谊其人其学研究较多,但对其思想的派别属性一直争论不休。揆诸众说,尤以论其为儒家和法家者居多,首论贾谊为汉初法家代表人物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明确地将贾谊作为汉初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及近人丁泰、肖蔻父等均持与司马迁相同的观点。而西汉末年的刘歆,却将贾谊定性为儒者。班固宗刘歆之说,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贾谊的《新书》归为儒家类,此后,历代正史之《艺文志》及目录学著作均将《新书》归类儒家。

  • 标签: 贾谊 汉代政治 法治思想 《艺文志》 代表人物 《新书》
  • 简介:宋代封驳制度是在仿效唐代“故事”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被宋人奉为“祖宗之法”而加以尊崇.同唐代相比,宋代的封驳制度在封驳机构、方式、封驳过程以及封驳的限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北宋中期以后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这些变化及其与政治运作的关系,分析了封驳职能的发挥在北宋前期、中期以及唐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标签: 北宋 封驳制度 限制君权 政治运作
  • 简介:1989年和1997年,我曾经在《广东史志》上发表过两篇关于志书怎样记述政治运动的文章,感到言犹未尽,特再补充一些有关的材料和意见,就教于志界同仁。

  • 标签: 志书 政治运动 修志工作 地方特色
  • 简介:众多部落、族群、民族历经5000年交流互鉴和族际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其间还经历了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不成熟的民族国家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复杂演变。这种从自为到自觉的整合所遵循的逻辑,既体现了某种普遍性,更展示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内含国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中,必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构筑牢固的认同基础。在摆脱了王朝国家的历史循环和犹豫徘徊之后,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现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认同和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法治民主为导向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但会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必将促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 标签: 族际政治整合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 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美国西部开发有很深远的政治影响,西部新州加入联邦改变了美国政治舞台的区域力量构成;西部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加速了美国政治民主化的趋势;西部开发加剧南北矛盾,但却有利于自由劳动制度的全面胜利;西部开发影响着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确立.

  • 标签: 美国 西部开发 政治影响
  • 简介:"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 标签: 现代中国 地方主义 地方心理观念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政治行为
  • 简介: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概况薄音湖(Buyanhuu)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是台湾大专院校中唯一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教学科研单位。1955年政大在台湾复校,即设有边政学系。1969年改称民族社会学系,同年设立边政研究所(硕士班),1990年改名民族研究所。198...

  • 标签: 民族学系 台湾政治 台湾原住民 蒙古史 民族文学 民族政策
  • 简介:<正>一从东察合台汗国到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封建的察合台汗国,至14世纪中叶分裂成为东西两大部。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恢复汗国的统一,几次出兵河中地区,虽建立过短时间的统一汗国,但以失败告终,只能保持在东部的统治。人们把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裔统治下的地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由巴鲁刺思部异密(又译为艾米尔,意为首领、将军)帖木儿及其后裔统治,史称“帖木儿王朝”或“帖木儿帝国”。

  • 标签: 叶尔羌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 帖木儿王朝 帖木儿帝国 政治 成吉思汗
  • 简介:近代英国主要从政治、商业角度考虑滇越铁路建成后的威胁,这是其提出修建滇缅、滇蜀、滇桂等铁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英国借鉴了滇越铁路修建经验;另一方面滇越铁路修建费用之巨,也使英国对其在滇修建铁路的商业利益产生怀疑,体现英国商业口号与政治目的之间的矛盾。英国对滇越铁路态度,既揭示英法在中国利益的一致性,也凸显两国在中国西南激烈的政治角逐。

  • 标签: 滇越铁路 英国 法国
  • 简介:2002年9月9日,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隆重开幕。当我们《北方旅游》杂志社一行人到达丹东时已是傍晚时分。西天正燃烧着绯烈的红云,雄伟的鸭绿江中朝友谊大桥在万顷江水的映衬下,如同一道起伏的波浪,一直延绵过江心。与大桥相隔不远,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那场战争的见证——鸭绿江断桥。在渐浓的暮色中,它的剪影肃穆庄重,在江心线中国一侧巍然屹立,它象征着中化民族坚强不屈,终将美好的精神。昨夜的一场小雨,把今天的空气洗得分外清新。断桥正对面的四星级饭店——中联大酒店内灯火通明,二楼宴会厅里中外宾客汇聚一堂,市政府主抓旅游工作的于怀乐副市长正在向中外来宾致辞,作为这届旅游节重头戏之一的大型文艺演出《望丹东》,就要在新落成的万隆体育场拉序幕了。晚7点,街道上人头攒动,体育场上空几道雪亮的探灯直刺天幕,这个沿江,沿海,沿边的边境小城人民的盛大节日正在渐进高潮。

  • 标签: 丹东市 国际旅游节 中国 黑龙江 旅游业 旅游资源
  • 简介: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双边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与许多因素相关,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敌视、中美对抗、中苏友好、美巴结盟催生了中印兄弟情谊的到来;而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则加剧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与破裂。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提供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国际关系 中印“兄弟”情谊 中印关系
  • 简介:许多明史界和国际关系史界的研究者都认为,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体系可谓“春秋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使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心悦诚服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关系、明琉关系不可等同视之,有本质差异。特别是日本在十六世纪中叶结束南北分裂后,侵朝鲜、伐琉球,叫板明朝独大地位,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之外的“和夷秩序”,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二元的。

  • 标签: 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 “华夷秩序” “和夷秩序” 二元结构
  • 简介:当代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新中国算起将近70年,从新时期算起将近40年,已经到了应该总结也可以有所总结的时候。问题是如何总结,如何来看待和总结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道路。赵轶峰教授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总结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路径,给会议定了一个很好的主题:“评论与反思——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这个题目显示的是一个主题两个基本点。

  • 标签: 古代史研究 国际视野 新中国 路径 中国古代史 学术道路
  • 简介:回顾1977年以来博物馆日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全球博物馆发展的成熟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完善,博物馆的目光聚焦从单纯的存在环境、职能解释越来越倾向于与社区、社群关系、文l"g流动产生关联,表现出对自身能力延展一探究竟的兴趣,致力于增强其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尤其是近年来,当记忆、创新这样的表述频繁加诸于上,是否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已不满足于成为传统的“物”的功能性聚集场所,更是人类行为发生的传递者甚至是主动引导者,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平台,将要或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理念创新 博物馆发展 社群关系 自身能力 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