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解湛江地区农业土壤及主要作物(可食用部分)中砷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共采集了106个土壤表层样品和43个农作样品(包括蔬菜、水果、甘蔗和稻谷),并评价了农作食用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农业土壤中砷平均质量比为4.04mg/ks,符合国家土壤1级标准(GB15618—1995)的样品占98.1%,与国内外不同地区土壤砷平均含量相比,湛江地区土壤中砷平均含量相对较低。湛江地区各区域土壤受砷污染程度大小依此为:雷州、廉江、霞山、赤坎、徐闻、麻章、坡头、遂溪、吴川;4种主要土壤利用类型受砷污染程度大小依此为:水田、果园土、甘蔗地、菜地。湛江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蔬菜、水果(含甘蔗)和稻谷可食部分砷平均质量比总体较低,分别为0.470×10^-1mg/kg、0.440×10^-1mg/kg和0.179mg/kg,均符合我国有关蔬菜、水果及粮食的卫生标准(GB18406-2001),与我国土壤砷清洁地区的统计数据相当。湛江地区蔬菜、稻谷和水果3大类作物可食部分通过“土壤-植物-人体”途径年平均摄入量为39.45mg/(人·a),约占允许摄取限值(547.50mg/(人·a))的7.2%,可见,食用湛江地区出产的蔬菜、水果和稻谷等农产品砷的安全风险不大。

  • 标签: 环境学 土壤 农作物 分布特征 食用安全
  • 简介:在那场大洪水灾难中,凭借在诺亚方舟中的留种,生命得以延续。不管在宗教教义、神话传说还是现实世界中,种子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如今,全世界发达国家都开始意识到"种子基因库"的重要性。在"生命最丰富的地方",中国西南,也建造了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那就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标签: 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 诺亚方舟 野生生物 植物 现实世界
  • 简介:运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获得太湖水体中铜的急性水质基准值为1457μg·L^-1,慢性水质基准值为326μg·L^-1;不同类别物种敏感性存在差异,无脊椎动物较脊椎动物更敏感,甲壳类敏感性大于鱼类.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与传统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相比,更全面合理地考虑多种毒性效应,曲线拟合效果好,受数据量大小影响较小,结果更加稳定.研究结论可为铜水质标准的修订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水质基准 太湖
  • 简介:海南钢铁公司在以传统方式进行绿化复垦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在排土场进行热带高效作物的种植,如果项目完成后产出效益能达到预期目标,则加大投入,以实现排土场垦产业化,为矿山谋求二次发展机会。

  • 标签: 土地复垦 热带高效作物 效益 排土场 土质环境
  • 简介: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物水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物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24h、48h和96h的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计算获得的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的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的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的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物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的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的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物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的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的化合物(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的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的化合物(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的毒性测试.

  • 标签: 硝基苯 五氯酚 氯化镉 本土物种 急性毒性 急性生态效应阈值
  • 简介:为明确生物炭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以石英砂+生物炭水浸提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生物炭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剂量(0.0、10.0、20.0、40.0、80.0、160.0g·kg^-1)生物炭水浸提液处理下,虽然小麦发芽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根、芽生长表现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且在160.0g·kg^-1时抑制率最大,分别为18.11%和22.22%。在幼苗的生长期(11d),高剂量生物炭对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160.0g·kg^-1处理下抑制率显著增加至55.59%(P〈0.05)。此外,当生物炭剂量较低时,小麦幼苗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增加;随生物炭剂量的增加,3种抗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幼苗生长出现生理损伤,表现出明显植物毒性效应。

  • 标签: 生物炭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损伤
  • 简介:目前广泛使用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存在曲线拟合模型不确定、曲线拟合效果不佳、种内差异欠考虑、基准值不准确等诸多问题,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构建了太湖水体中5种重金属Ag、Pb、Cd、Hg和Zn的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保护水生生物的急性水质基准分别为1.079μg·L~(-1)、637.973μg·L~(-1)、19.465μg·L~(-1)、8.729μg·L~(-1)和105.506μg·L~(-1),慢性水质基准分别为0.108μg·L~(-1)、63.797μg·L~(-1)、1.947μg·L~(-1)、2.340μg·L~(-1)和52.753μg·L~(-1);不同类群间生物对重金属的敏感度存在差异,不同重金属对同一类群生物的毒性也存在差异;通过与国内外已有的重金属水质基准值比较,发现水质基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目前基于国外水质基准或我国整体水域特点来制定的太湖水质标准,往往造成对太湖水生生物欠保护或过保护的状况。

  • 标签: 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重金属 太湖
  • 简介:阐述了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原理与方法,构建了淡水生物对8种常见多环芳烃(蒽、芘、苯并[a]芘、荧蒽、菲、芴、苊、萘)的物种敏感性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这8种多环芳烃对不同类别生物的HC5(HazardousConcentrationfor5%ofthespecies)阈值,预测了不同浓度多环芳烃对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AF(Potentialaffectedfraction),比较了不同类别生物对多环芳烃的敏感性,以及多环芳烃对淡水生物的生态风险,并对以红枫湖、黄河、白洋淀为代表的中国典型水体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联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当污染物浓度达到10μg·L-1时,半数多环芳烃的风险超过了5%的阈值;当浓度上升到100μg·L-1时,只有萘和苊没有显著生态风险.2)对于芴和荧蒽,无脊椎动物更为敏感;而对于萘,则脊椎动物更敏感.3)通过HC5值比较和SSD曲线图比较,可得出污染物对所有物种的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蒽〉芘〉苯并[a]芘〉荧蒽〉菲〉芴〉苊〉萘;对脊椎动物风险大小为:荧蒽〉苊〉萘;对无脊椎动物:蒽〉芘〉荧蒽〉菲〉芴〉苊〉萘.4)多环芳烃在红枫湖、黄河、小白洋淀的生态风险均较低,急性联合msPAF(multisubstancePAF)值小于1%.

  • 标签: 多环芳烃 淡水生物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性分布
  • 简介:通过As~(Ⅲ)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试验和幼苗毒性试验,研究了外源硅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缓解幼苗砷毒性的效应。外源硅的2种处理方式为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硅(Si1)和采用硅处理液浸种(Si2)。结果表明,发芽时介质中As浓度达到10mg·L^-1时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P〈0.05),发芽率仅为80%,但是Si1和Si2处理下发芽率则提高到97%和100%,这说明外源硅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砷浓度≥5mg·L^-1时,Si1和Si2处理均可提高水稻的相对幼苗高度和根耐性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6.00%~16.8%和57.9%~77.0%、7.10%~23.5%和54.2%~61.2%,并且降低了水稻幼苗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7.8%~21.4%和31.0%~49.1%。这说明外源硅处理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砷浓度处理与水稻芽长、根长及幼苗干重之间存在"S"型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外源硅显著提高了相应的EC50,缓解了砷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毒性。综上所述,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硅或采用硅处理液浸种均可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降低了幼苗砷累积和缓解砷对水稻幼苗的毒性。

  • 标签: 水稻 发芽率 幼苗砷毒性
  • 简介:利用物种的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了五台山景区湿地物种多样性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湿地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除Ⅰ区外均表现出随旅游干扰程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物种均匀度除Ⅰ区和Ⅲ区外也表现出随干扰程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从相邻湿地群落区之间β多样性的变化上看,在第Ⅰ区与第Ⅱ区之间、第Ⅲ区和第Ⅳ区之间、第Ⅴ区和第Ⅵ区之间,物种更替变化大,群落相似性小;从不同干扰程度差异下β多样性的变化看,随旅游干扰程度增加,物种替代的变化和群落类型之间的差异都逐渐增大。

  • 标签: 生态学 湿地植被 物种多样性 旅游干扰 五台山
  • 简介:生物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SD)是一种基于单物种测试和概率统计学的、较高级的外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物风险评价中。本文选取了采用logistic和normal这2种SSD分布模型,分析了国内外毒死蜱对3组水生生物组合的毒性数据;并且获得各自SSD的HCx值。3组毒性数据分别为:浙江稻田水生生物组,长三角地区水生生物组和美国水生生物组。浙江稻田水生物SSD分布的HC5为:0.32μg·L^-1(logistic模型)和0.35μg·L^-1(normal模型);HC10为1.50μg·L^-1(logistic模型)和1.26μg·L^-1(normal模型);HC20为8.13μg·L^-1(logistic模型)和5.96μg·L^-1(normal模型);HC50为145.44μg·L^-1(logistic模型)和115.74μg·L^-1(normal模型)。据此判断水稻种植季节,稻田水域毒死蜱对食蚊鱼、鳑鲏、泽蛙蝌蚪、轮虫、常见腹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及绝大多数藻类等的风险较小。利用冗余分析研究了生物物种数量、物种组成结构和拟合模型对HCx影响。结果表明:物种组成结构对HCx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毒死蜱较为敏感物种数量与HCx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对毒死蜱不敏感的物种则与HCx呈现正相关性。

  • 标签: 毒死蜱 稻田湿地水生生物 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SSD) 生态风险评价
  • 简介:溢油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及分散剂使用对原油毒性的影响一直是溢油应急响应及危害评估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收集筛选了基于标准测试方法的90组急性毒性数据(LC50/EC50),其中37组毒性数据来自15种油品的水容纳组分(waterac-commodatedfraction,WAF),53组来自11种化学分散剂与15种油品的分散液(chemicallydispersedwateraccommodatedfrac-tion,CEWAF),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方法推导了基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石油烃总量(totalpe-troleumhydrocarbon,TPH)的急性毒性基准值,同时还分析了分散剂和不同暴露方式对原油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名义浓度(nominalconcentrations)所表示的毒性结果可能高估分散剂对原油毒性的影响,基于CEWAF和WAF的LC50/EC50所推导的有害浓度(HC5s)差异较小,计算出的保护水生生物TPH急性毒性基准值为0.38mg·L^-1(TPH);鱼类对原油污染的响应明显敏感于甲壳类;同时证明了SSD方法在溢油毒性评估及风险阈值推导中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 标签: 石油烃 海洋溢油 分散剂 海水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环境基准
  • 简介:多环芳烃(PAHs)具有高的疏水性,在水体中优先分布于沉积物。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s法),依据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数据计算5%物种危害浓度(HC5);并结合欧盟委员会风险评价技术导则(TGD)进而得到沉积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sed),以报道的太湖的沉积物中浓度数据作为预测环境浓度(PECsed);用商值法PECsed/PNECsed进行风险表征,定量分析太湖沉积物中6种PAHs的水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6种PAHs的HC5分别为:苯并[a]芘1.026μg.L-1、芘4.553μg.L-1、荧蒽1.940μg.L-1、蒽0.930μg.L-1、芴11.045μg.L-1、萘2.936μg.L-1;萘、蒽、芴和荧蒽为沉积物中具有风险的物质,风险排序为萘〉荧蒽〉蒽〉芴。另外,太湖沉积物2009年6种PAHs的水生态风险小于2004年和2007年。本研究为太湖沉积物PAHs生态基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 标签: 物种敏感性分布法 生态风险评价 多环芳烃
  • 简介:为明确多效唑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和农艺性状的调节效应,对4种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CK:喷清水、T1:50mg/L、T2:100mg/L、T3:150mg/L)的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主要农艺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多效唑对种子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总体表现为T1>T2>CK>T3;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分枝数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株高、分枝数和结荚高度与单株种子产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3、0.6130和0.8041;通径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直接作用大小表现为:分枝数>结荚高度>株高>第一结荚节位>主茎节数,其中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均表现为正效应,对种子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3691和0.2722.

  • 标签: 多效唑 蔓性千斤拔 种子产量 农艺性状
  • 简介:为了研究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作物中砷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4个自然村采集了72个谷物蔬菜水果、81份人体尿样和8个自来水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测定采集的样品中各形态砷及其含量;用ICP.MS分析测定消解后的作物样品中砷总量。结果表明,自来水中总砷含量均小于1.0μg·L-1。尿液样品中总砷含量为4.50—319μg·L-1(平均值为56.9μg·L-1),二甲基砷(DMA)是尿砷的主要形态(〉70%)。作物中砷的主要形态有无机三价砷As(III)、无机五价砷As(V)和DMA。谷物和蔬菜水果中总砷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2和335μg·L-1。成人和儿童最大日摄入砷量分别为232和205μg。通过分析采样地人体尿砷、作物砷和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率的相关性得出,作物中砷的含量虽未明显超过国家标准,但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威胁。政府改水后(饮用水由井水变为达标的自来水),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作物中的砷,而不是饮用水中的砷。

  • 标签: 内蒙古河套平原 砷形态 地方性砷中毒 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