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 标签: 下颌骨 修复外科手术 髂骨 阔筋膜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缝合术和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术,研究组行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缝合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34/34)与对照组(94.12%,32/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 h,研究组VAS评分[(2.41±0.27)、(1.52±0.11)、(0.67±0.08)分]均低于对照组[(3.69±0.31)、(2.14±0.19)、(1.02±0.13)分],P均<0.05。术后2个月,研究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患者。结论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相比,低位单纯性肛瘘采用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缝合术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疼痛度小,并能减轻对肛门功能和肛管直肠压的影响,加快患者恢复,但两种术式均可获得良好预后效果,避免复发。

  • 标签: 肛瘘 传统肛瘘切开术 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
  • 简介:摘要患者女,42岁,因“咳嗽、胸闷8个月”就诊,门诊以“右主支气管结核(闭塞型),右全肺不”收入院,在我院电子支气管镜下行右主支气管高频电凝再通术,术中意外损伤气管下段右侧壁致气管、纵隔及右上肺窦道形成,出现纵隔气肿并发症,即感呼吸不畅明显,同时右上肺部分复。经吸氧抗感染等对症保守治疗1周后,患者纵隔气肿吸收,自觉呼吸不畅较前改善。3个月后自觉呼吸不畅加重,复查肺部CT显示右上肺完全复,右中肺及右下肺部分复,右主支气管上段及右中间段支气管管腔闭塞,CT下测量右主支气管闭塞段长约2 cm,复查支气管镜显示原气管下段右侧壁、纵隔及右上肺窦道内肉芽增生愈合。我们首先采用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重建闭塞右主支气管,明确阻塞段长度和走向后,在增强现实导航下对闭塞的右主支气管成功实施了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凝再通治疗。随访4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右主支气管维持开放,右肺复,肺功能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合并肺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8月-2022年3月本院105例MPP合并肺不痰热壅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虎杖朴蒌方+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19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肺功能测量仪检测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ELISA法测定降钙素原(PCT);记录患儿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肺复时间,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为84.91%(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0)。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22.78,P<0.01);FEV1[(1.87±0.29)L比(1.54±0.28)L,t=5.93]、PEF[(79.82±6.29)L/min比(74.32±6.30)L/min,t=4.48]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9.18±2.98)mg/L比(12.34±3.00)mg/L,t=5.42]、PCT[(0.60±0.15)ng/L比(0.96±0.21)ng/L,t=9.9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及肺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27、6.84、3.76、5.87,P值均<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53)、观察组为1.92%(1/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569)。结论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MPP合并肺不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儿童 痰热壅肺 虎杖朴蒌方 敷贴疗法 穴,肺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持续静力性牵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牵张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小腿三头肌
  • 简介:当今时代,随着医疗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疑难杂症已经可以被治愈化解。但同时,新的病毒、新的疾病也在不断地产生,不断地挑战着现代医学的技术进步。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的医疗资源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重视自身身体的健康、免疫力的提高。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到四川纽代尔特科技有限公司 CEO、MONKEY SO品牌创始人瑞雪进行了访谈,一起来研讨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例(12足)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44~78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5例;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