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7月14日至18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召培育委员会八届三次会议暨神哲学院负责人(扩大)会议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马英林主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元龙、

  • 标签: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负责人 委员会 学院 培育 圣召
  • 简介:9月28日,省天主教五届四次常委会在福州召开。会议通过学习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教团就梵蒂冈拟册封所谓圣人事发表的严正声明,表示对梵蒂冈无视中国教会主权,企图借“封”歪曲和篡改历史,羞辱和蔑视中国教徒和中国人民的感情表示极大的愤慨。会议由闽东教区助理主教詹思禄主持。

  • 标签: 天主教 梵蒂冈 “封圣”活动 中国 宗教政策 政治图谋
  • 简介:相较于自觉的、理智的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的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的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的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的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的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的道德解决方案的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的官方概念的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的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的、理智的研究的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这一儒家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可称为"孔子难题"。从问题出发,通过文献索引和历史勾稽,以孔子与宰我、孟子与万章、王阳明与欧阳德、梁漱溟与贺麟等人的论辩为基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孔子难题"在儒家思想脉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难题"所折射的道德困境和历代儒者的解决之道,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 标签: 儒家 孔子难题 “不逆诈 不亿不信” 先觉
  • 简介:《西方德性思想》是江畅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厚积薄发,在研读数百部西方原著并详加考证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和撰著的又一部力作。该著在国内首次系统阐释西方德性思想,填补了此项研究空白,为我国西方德性思想和德性论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8月12日,人民出版社和湖北大学共同举办了《西方德性思想》一书的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人民出版社编审张伟珍女士,美国迈阿密大学迈克尔·斯洛特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朱莉亚·德莱弗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龚群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主编李义天研究员,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陈道德教授。各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对江畅教授的《西方德性思想》予以了中肯的评价。这里我们摘登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以帮助读者理解江畅教授的新著。

  • 标签: 出版座谈会 德性思想 思想史 西方 《湖北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有关阳明学与禅学关系的研究,历来学者往往在“是禅”、“非禅”之间,非此即彼。本文则试图跳出此巢穴,从事功与学理两个层面,来分析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交融关系,认为阳明良知说既是陆王心学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儒佛交融史上又一巅峰,并通过与禅宗这一中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及其深远影响作比较,凸显阳明良知说在此长期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标签: 阳明良知学 禅学 儒佛交涉
  • 简介:旧学邃密新知深沉──评林忠军同志《象数易学发展》(第二卷)刘大钧最近,林忠军同志的《象数易学发展》第二卷又在齐鲁书社付梓了!该书由魏晋隋唐述及宋元,所论述介绍的历代易学大家将近三十人,这些人都是在他们所处时代造成极大影响的人。我高兴地看到:作者对...

  • 标签: 汉《易》 发展史 《系辞》 象数 《文言》 易学
  • 简介:针对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先后提到过两种有代表性的论断: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成为"人"而不致沦为"非人"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类本质的对象化和实现;后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在历史中成为其自身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随着个人历史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关系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其一,它促成个人概念在哲学上的提出;其二,它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之外提供了主体-主体的全新模式。

  • 标签: 马克思 人的本质 思想转变
  • 简介: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是天师道在汉末兴起后的再次勃兴时期。它历经了曹魏时期(公元220-265年)对它的制约,而又盛行于大江南北;并且在教团组织形式及教义上均有较大的变革与发展。这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期。兹据史籍记载,略述梗概。一、曹魏之制约天师道及天师道之传播曹魏时,太平道随黄巾起义的被镇压而衰微;天师道(即五斗米道)随系师张鲁之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造成组织分散,其势大减。在社会历经黄巾起义之后,魏统治者深知对方士、道徒们的活

  • 标签: 道教史 陆修静 上清经 杨羲 老君音诵诫经 三皇文
  • 简介: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汪维藩 中国教会 神学历史 开放的福音派 神学反思生生神学
  • 简介:《杨弼臣阿衡纪念碑》,1917年由“镇江回教同人公立”。据其后人回忆,纪念碑采用地产青石雕琢而成,阴刻,厚重而精致。碑文由近代民族教育先驱童琮撰写,上海著名书画家金吉石书丹,碑文手稿原件一直由杨弼臣阿訇之子杨德培保存。20世纪90年代,杨德培阿訇的后人举意把德培阿訇的部分书法作品连同这幅珍贵手稿捐赠给上海市伊协,作为永久纪念和保存。

  • 标签: 纪念碑 镇江 20世纪90年代 氏族 回族 考释
  • 简介: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了这一历史趋势。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全球化,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具有不同性质的意义。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和理论批评,反映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现实,成为反帝反封建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翼。著名美学家和批评家、国内唯一审美文化杂志《美与时代》副主编贾玉民教授、刘凤艳主编的《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一书,以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方法为主旋律,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介了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发展成就,成为评介和探索中国工业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扛鼎之作。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