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因此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努力奋进、充满活力的人口计生思想工作队伍。本文从分析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胜任力内涵着手,剖析从事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队伍现状、胜任力要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人口计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人口计生 胜任力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摘要】流动人口子女即流动生因为学习环境不稳定、缺少亲子互动、心理自卑等原因,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在小学阶段,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极其的重要。小学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全面掌握语文素养的前提,而且还能为其他各学科学习夯实基础,本论文基于金坛区城乡结合部流动生学习现状和问题,探索了培养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子女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对策。

  • 标签: 小学语文 流动人口子女 学习习惯 问题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基于舒适护理的人文关怀策略对缓解麻醉恢复室患者口干症状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我院麻醉恢复室接收的100例全麻术后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采取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口干程度评分、舒适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基于舒适护理的人文关怀策略能有效缓解麻醉全麻术后复苏患者存在的口干症状,进而提高其身心舒适度,这对促进术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全麻手术 口干症状 基于舒适护理的人文关怀策略 口干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舌肌康复器联合吞咽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共计84例,收治时间范围介于2019年11月到2021年5月之间。按照双盲法进行分组,其中42例设为参照组实施吞咽康复治疗,另外42例设为研究组联合舌肌康复器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舌肌康复器联合吞咽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极为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必要大力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口腔期 舌肌康复器 吞咽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柳州市试点新型家庭医学服务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2月间开展新型家庭医学服务模式的雅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50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未开展此项服务前的5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医疗服务结束的平均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并比较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就诊用时以及医疗服务结束的平均时间均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柳州市 新型家庭医学服务模式 人口老龄化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具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双向分化特征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2013—2020年诊断的8例结直肠AC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子病理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8~80岁,平均为56岁。肿瘤发生的部位:乙状结肠4例、直肠3例、横结肠1例。组织学上肿瘤可见3种生长模式:第一种为巢团状生长伴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第二种为弥漫片状分布,间质较少;第三种为腺管状或筛状分布伴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印戒样,细胞质丰富,可见较多黏液或嗜伊红粉染颗粒;细胞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较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电镜下肿瘤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和黏液颗粒。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均呈现2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其中突触素和CD56表达较为广泛,均有7例阳性;嗜铬粒素A有5例阳性;所有病例均可见细胞质呈淀粉酶消化过碘酸雪夫特殊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分子病理学上,8例患者均为微卫星稳定型,其中有2例患者可见KRAS G12C点突变或NRAS Q61点突变。8例患者在诊断时均可见较多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分期较晚。有6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8~48个月,其中4例在诊断后3年内死亡,2例无病存活。结论结直肠AC是一类罕见的伴有双向分化的肿瘤,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或直肠,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且侵袭性强、预后较差,需要临床及病理医师多加重视。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癌,神经内分泌 双向分化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吐列毛杜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区地球化学特征显著,通过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共发现Ag、Zn、Cu等单元素异常81个;圈定9个组合异常。单元素异常以Ag、Cu、Zn、Pb、Bi、Co等异常为主。认为该地区找矿潜力巨大。

  • 标签: 吐列毛杜,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 作者: 邹睿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2-11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第18期
  • 机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551700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腹腔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需要开腹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n=40)和对照组(n=40)。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肠胃功能恢复时间都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通继续差异(P<0.05);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在数据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的应用价值较高,有着创伤小、疗效好的临床特征,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临床特征;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ANPCE)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NPCE患者31例31只眼(ANPCE组)以及同期检查确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17例1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年龄(t=-0.564 )、性别构成比(χ2 =0.1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6、0.670)。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肿瘤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最大径与基底径比值及最大径与高度比值。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内回声强度、回声均匀性、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继发虹膜膨隆、晶状体不全脱位等。两组患眼测量参数及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指标。结果ANPCE组、对照组患眼肿瘤最大径、高度、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分别为(5.64±0.98) mm、(4.24±0.59)mm、(3.66± 0.71)mm、1.58±0.34、1.34±0.19和(7.82±2.03)mm、(4.47±2.44)mm、(7.02±1.96)mm、1.13±0.16、2.09±1.06. ANPCE组肿瘤最大径、最大基底径、最大径与高度比值均小于对照组,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9、-6.808、-2.924、6.257,P<0.05 )。ANPCE组肿瘤主要表现为球形(87.1%,27/31)、声衰减不显著(77.4%,24/31 )、较少侵犯根部虹膜(77.4%,24/31)、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冠部(74.2%,23/31);对照组肿瘤主要表现为半球形(47.1%,8/17)或球形(47.1%,8/17)、声衰减显著(76.5%,13/17)、多侵犯虹膜(70.6%,12/17)、瘤体多位于睫状体平坦部至冠部(76.5%,13/17)。两组患眼间肿瘤基底部位置、形态、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虹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2、19.767、13.118、10.58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和是否侵犯虹膜的AUC较高,分别为0.881、0.769、0.740。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对ANPCE和睫状体黑色素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肿瘤最大径与最大基底径比值、声衰减程度、是否侵犯根部虹膜是鉴别两种肿瘤的重要参数指标。

  • 标签: 腺瘤 睫状体 眼色素上皮 黑色素瘤 超声生物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作者: 强军 王兆宇 姜春雷 潘军平 陈殿森 廖梅香 甄德强 冯连彩 吴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洛阳 471003,上海厦维医学检验中心病理科,上海 201112,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 266002,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湛江市廉江飞帆医院放射科,湛江 524456,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医院影像科,绥化 152400,山东省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呼吸科,日照 2768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反晕征”的CT演变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此征象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且CT表现为“反晕征”的1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对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病理和影像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反晕征”的患者中,单肺单发2例,单肺多发2例,双肺多发8例;3例仅见“反晕征”,9例同时合并晕征样或均匀样“烟花征”。12例患者于“反晕征”外环均可见“树芽征”。8例接受3次及以上CT复查,其中6例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显示“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体积缩小。2例自然病程下,1例病灶整体增大,1例病灶整体密度减低、“反晕征”外环壁变薄。1例手术肺叶切除病理显示,肺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含朗格汉斯结节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结节,典型的干酪性坏死肉芽肿结节少见。CT上“反晕征”外环朗格汉斯结节密集,中央区稀疏伴纤维组织增生和肺泡壁增厚。结论肺结核“反晕征”外环以“树芽征”为主,中央以细网格影为主,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病灶缩小,最终多以细网格影长期存在。

  • 标签: 结核,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反晕征
  • 简介:摘要行人分心是交通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行人分心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安全影响,以及现有干预措施进行综述。结果显示:①行人分心发生率高,严重威胁行人安全,但当前大多数行人分心流行特征研究集中于手机使用,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来自不同国家的行人分心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②人口特征、社会心理和环境是行人分心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③行人分心通过对生理认知、运动控制、过街效率和过街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威胁行人安全;④工程干预和教育是最常见的行人分心干预措施,但大多数措施的效果未被严格评估。建议未来从多学科角度开展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精准设计干预措施,严格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减少行人分心、提高行人交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行人分心 交通安全 流行现状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建立的孕妇队列,将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正常"孕妇阴道样本,按采样孕周顺序排列,以每个孕周为一抽样层,每层随机抽取5例样本,不足5例则全部纳入,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得样本V3~V4序列。利用MicrobiomeAnalyst进行优势菌种分析。Alpha多样性以Chao1、Observed Features、Shannon、Simpson、Faith_pd、Pielou′s Evenness指数的对数值进行表示,并依据样本是否以乳酸菌为主导划分为两类,分别利用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 Wallis检验,分类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91例孕妇/91例阴道标本,平均年龄为(27.37±3.60)岁,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纳入18个、56个和17个阴道样本,孕周中位数分别为11.93周、19.43周和38.29周。样本物种组成: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91.30%;属水平上,乳酸菌属相对丰度为87.67%;种水平上,惰性乳酸菌、卷曲乳酸菌相对丰度分别为42.95%、36.33%。惰性乳酸菌在所有孕期均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减少,卷曲乳酸菌在孕中期、孕晚期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增加。孕期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随着孕周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吸烟习惯孕妇阴道菌群Pielou′s Evenness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酒习惯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水平孕妇阴道菌群Chao1、Observed Features、Faith_pd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阴道内以乳酸菌为主导,随着孕期推进,惰性乳酸菌的优势性逐渐降低,卷曲乳酸菌优势性逐渐升高。正常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与吸烟、饮酒、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有关,孕前戒烟、孕前有饮酒习惯的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低,较低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收入水平孕妇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较高。

  • 标签: 阴道菌群 孕妇 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水痘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水痘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水痘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共收治新生儿水痘33例,男18例,女15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1例。胎龄(38.8±1.2)周,出生体重(3 670±247)g,发病日龄14.0(8.0,19.0)d,确诊日龄18.0(11.5,23.0)d,住院时间(8.1±3.7)d(2~20 d)。母亲均否认既往患水痘或水痘疫苗接种史。33例患儿中有水痘/带状疱疹接触史29例。33例患儿均有典型皮疹,25例伴发热。诊断先天性水痘13例,获得性水痘20例;合并心肌酶异常24例,皮肤感染11例,贫血9例,肝损害8例,粒细胞减少/缺乏6例,肺炎、败血症各4例,病毒性脑炎1例。予静脉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20例,抗生素治疗17例,应用丙种球蛋白15例,抗病毒及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8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6例。治愈出院31例,2例皮疹好转后自动出院,经电话随访均痊愈。结论新生儿水痘患儿多有明确接触史,除皮疹外可合并心肌酶异常、肝损害、粒细胞减少/缺乏、肺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静脉应用阿昔洛韦、丙种球蛋白、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多预后良好。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婴儿,新生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其早期识别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确诊的3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30例患儿中男10例、女20例,就诊年龄13.0(12.0,13.3)岁,常见的症状为咳嗽26例(87%)和发热23例(77%),除发热外仅4例(13%)伴有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白细胞计数(10±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9±0.11,血C反应蛋白水平31(15,81)mg/L。胸部CT主要表现为结节影伴空洞19例(63%)、肺实变13例(43%)、支气管播散12例(40%)、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17%)。好发部位依次为右上肺21例(70%)、左下肺17例(57%)及右下肺15例(50%)。30例患儿均进行痰抗酸染色涂片和痰结核杆菌培养,检出率分别为33%(10/30)和50%(15/30)。结论儿童继发性肺结核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CT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结节影伴空洞、实变和支气管播散,准确识别继发性肺结核对限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儿童 结核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OR=9.545,95%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OR=4.016,95%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²=1.23,P=0.042]。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牛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症状就诊,并诊断为复发性肠套叠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比较≤3岁组和>3岁组的临床表现,分析病理诱发点(PLP)的病因构成和年龄特点;比较有PLP组和无PLP组的临床特征,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26例患儿中男76例、女50例,年龄为2.9(1.7,5.1)岁,>1岁的患儿占87.3%(110/126),>3岁的患儿占48.4%(61/126)。临床表现大多缺乏典型的肠套叠三联征,≤3岁组阵发性哭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岁组[52.3%(34/65)比24.6%(15/61),χ²=10.17,P=0.001],而腹痛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3岁组[46.1%(30/65)比75.4%(46/61),χ²=11.25,P=0.001]。超声检查PLP阳性报告率17.5%(22/126),确诊率63.6%(14/22)。13例患儿行CT检查,PLP阳性报告4例,最终确诊2例。本组部分患儿经结肠镜、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手术确诊有PLP组患儿37例,无PLP组患儿89例。>3岁组PLP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组[37.7%(23/61)比21.5%(14/65),χ²=3.96,P=0.046]。≤3岁组PLP病因构成主要以梅克尔憩室和幼年性息肉为主,分别占7/14、3/14,>3岁组则以淋巴瘤和幼年性息肉为主,分别占34.8%(8/23)、26.1%(6/23)。有PLP组年龄明显大于无PLP组[5.2(1.6,6.7)比2.7(1.8,4.2)岁,Z=-2.26,P=0.010],而性别比例和复发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1岁以上患儿,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PLP的识别。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以特发性为主,但要警惕PLP的存在,如梅克尔憩室、淋巴瘤和幼年性息肉,必要时行结肠镜检查,并及时进行手术探查和治疗。

  • 标签: 肠套叠 复发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20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154例PJP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预后情况,并将患者分为死亡组(51例)与存活组(103例),采用 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154例PJP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65例,年龄(53.7±14.8)岁。其中,1个月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占85.7%(132/154),肾脏疾病患者27.9%(43/154),结缔组织病患者33.1%(51/154)。临床症状方面,发热81.8%(126/154),咳嗽59.7%(92/154),呼吸困难52.6%(81/154)。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LDH)561.0(434.3,749.0)IU/L,91.3%(95/104)患者LDH 升高;CD4+T淋巴细胞<400个/μl和<200个/μl的患者分别占88.0%(95/108)和57.4%(62/108);74.4%(67/90)PJP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BG)>100.0 ng/L。影像学检查,CT检查90%(117/130)患者可见双肺弥漫性磨玻璃/网格影。死亡组患者LDH 690.5(528.8,932.3)IU/L,高于存活组502.5(381.8,657.0)IU/L(Z=-3.375,P=0.001);死亡组的白细胞计数9.8(5.8,12.6)×109/L高于存活组的7.3(5.0,10.1)×109/L(Z=-2.392,P=0.017);死亡组淋巴细胞比例5.3(3.2,9.3)%,低于存活组9.6(5.6,17.2)%(Z=-3.262,P=0.001);死亡组年龄(69.8±14.5)岁,高于存活组(50.6±14.0)岁(t=-3.756,P=0.001);死亡组患者动脉氧分压均值(64.8±17.7)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存活组(73.2±20.5)mmHg(t=2.345,P=0.021);死亡组患者合并细菌/曲霉菌感染为55.1%(27/51),高于存活组21.5%(22/103)(χ2=15.372,P=0.001)。结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者易发生PJP;CD4+T淋巴细胞、LDH、BG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PJP的重要参考指标;年龄、LDH、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动脉氧分压及是否合并细菌和/或曲霉感染与PJP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 标签: 乳酸脱氢酶类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耶氏肺孢子菌 (1,3)-β-D葡聚糖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毛母细胞瘤皮肤镜结构特征,为临床诊断毛母细胞瘤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5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毛母细胞瘤患者皮肤镜数据资料,分析其镜下结构特征。结果根据肉眼观察有无色素,将毛母细胞瘤分为色素型(3例)和无色素型(2例)两类。在3例色素型毛母细胞瘤中,皮肤镜下可见蓝灰色卵圆形巢(3例)、分支状血管(2例)、蓝灰色小球(2例)、亮白色无结构区(2例)、同心性结构(1例)、溃疡(1例),均无黄白色均质结构。2例无色素型毛母细胞瘤中,皮肤镜下可见分支状血管2例、黄白色均质结构2例、亮白色无结构区2例,蓝灰色小球1例,均未见溃疡及蓝灰色卵圆形巢。结论色素型与无色素型毛母细胞瘤具有不同的皮肤镜特征,皮肤镜可以为毛母细胞瘤提供初步的诊断线索。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镜检查 诊断 肿瘤,基底细胞 毛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脂肪肉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我院手术治疗的48例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或Cox模型多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45例获得随访患者中32例出现肿瘤复发(71%),发病年龄是唯一复发相关因素(P < 0.05)。18例患者死亡(40%),中位生存期为8年,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47%。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P < 0.05),但多因素分析中仅肿瘤位置是独立预后因素(P < 0.05)。在32例复发患者中,中位生存期为6年,术后首次复发的时间和病理类型是预后相关因素(P < 0.05),但多因素分析中仅首次术后复发时间是独立预后因素(P < 0.05)。结论脂肪肉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理类型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而肿瘤位置和首次复发时间具有更加重要的预后价值。

  • 标签: 脂肪肉瘤/外科学 复发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