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狭窄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腰椎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狭窄症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脊柱疾病。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或颈椎不稳定导致脊髓受压,而腰椎狭窄症则是由于腰椎内空间减少,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这两种疾病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活动。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对于同时患有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狭窄症的患者,单一部位的手术治疗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 标签: 颈腰椎 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狭窄症病患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纳入区间段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通过计算机抽样分组,参照组执行常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纳入33例,实验组执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纳入33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指标记录方面,参照组与实验组相互比较,后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差异对比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参照组与实验组相互比较,后者术后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狭窄治疗中,运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使病患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减轻病患的疼痛感。

  • 标签: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L”形有限椎间隙开窗法治疗腰椎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有限的“UL”形椎板间开窗法治疗腰椎狭窄症101例,平均年龄53.7岁,平均病程6.8年。结果101例获得平均6.8年随访按Naika标准评定,优49例,良4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91.1%(92/101),有91.1%的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对腰椎狭窄症,若手术适应症掌握严格,本术式在减压过程中既减压彻底,又不影响腰椎的稳定性,是一个可靠的方法,加上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椎板间开窗法 椎管减压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压治疗腰椎狭窄患者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减压治疗的腰椎狭窄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分别为优质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减压治疗的腰椎狭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保证患者取得良好预后,提升其在治疗期间的满意程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减压治疗 腰椎管狭窄 疼痛 应用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应用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50例应用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CT诊断出48例,检出率为96%,与手术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应用螺旋CT诊断,检出率高,可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 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分阶段康复 腰椎功能 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LSSS(Lumbarspinalstenosissyndrome,腰椎狭窄)指的是由于不同的病因造成的腰椎面积变的狭窄,狭窄的腰椎会对腰椎根部的神经造成压迫,从而导致各种病症,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也有极少数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腰椎狭小的年轻人,这种病症属于一种慢性病,主要症状为腰部神经胀痛,腰部以下麻痹,长期坐骨的神经病痛以及偶尔跛行。本文采用毫火针与新正骨疗法相结合的医疗手段对治愈LSSS的96个临床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 标签: 毫火针 正骨疗法 腰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通过精确责任神经根定位微创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狭窄症患者182例,男97例,女8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及CT、MRI检查。中央管狭窄17例,侧隐窝狭窄95例,混合性狭窄70例,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者56例。患者分为: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88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4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微创开窗减压组90.9%(80/88),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2.6%(87/9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0.01),两组间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和术后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失败综合证3例发生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结论:微创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微创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狭窄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应用于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患者更为合理。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椎管开窗减压术 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发生于腰段椎管内无骨质破坏的硬膜下脊索瘤1例。患者男,35岁,以腰痛伴双下肢痛就诊。患者行腰椎CT检查示腰2/3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下一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肿块局部见钙质密度,无邻近骨质破坏。腰椎MRI示病变呈卵圆形,大小约2.5 cm×1.2 cm,边界清楚,于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欠均质明显强化,同水平马尾神经受压。术后病理证实为硬膜下脊索瘤。

  • 标签: 脊索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减压治疗腰椎狭窄手术治疗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疼痛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5月接收的98例腰椎狭窄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减压治疗,通过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9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为49例,应用护理干预手段,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2天内、一周内的VAS疼痛评分。结果统计比较分析,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9.59%),同时干预组术后两天以及一周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且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减压治疗的腰椎狭窄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手段,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减压治疗 腰椎管狭窄 术后疼痛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给予腰椎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腰椎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疼痛(VAS)评分发现,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评分发现,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狭窄症患者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围手术期护理 康复训练措施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药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针灸+中药治疗,观察组需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手法治疗内容。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1.82%<97.7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具有极佳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针灸 中医药 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现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选取时间为2012年1月-2017年12月。按照抽签选取的结果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手术治疗方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效率差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明显有临床统计学意义(X2=4.6584、P0.05)。1.2方法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保守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手术治疗方式,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术中患者为俯卧位,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按照患者实际的病情,实施椎管潜行扩大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对患者椎板间下位椎板的上缘、上位椎板的下缘以及黄韧带实施常规的咬除;对患者钙化的椎间盘以及突出的髓核实施摘除,同时彻底的把侧隐窝内增生的组织清除;同时对患者实施神经内、神经外松解术,对椎管彻底的解压,对神经根实施松解。1.3疗效观察和评价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结果为显著、有效、无效,显著为患者腰疼、腿疼等临床症状显著的消失,对日常工作以及行走不产生任何的影响;显效为患者腰疼、腿疼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患者下肢神经功有轻微的障碍;无效为上述情况均为达到。1.4统计学方法针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我们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用(n,%)进行表示,用卡方实施检测;年龄为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用t实施检测。认为P0.05的情况为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2结果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治疗有效率为60%,其中显著为4例、有效为5例、无效为1例;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治疗有效率为93.33%,其中显著为13例、有效为1例、无效为1例。对照组治疗效率差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明显有临床统计学意义(X2=4.6584、P

  • 标签:
  • 简介: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狭窄的临床效果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然而这种手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损伤大的不足。近年,微动棒非融合技术逐渐进入临床,我们尝试将其应用于腰椎狭窄患者的治疗。目的:比较腰椎微动棒非融合术和传统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45例单节段腰椎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行传统腰椎减压椎间融合术,19例采用微动棒非融合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平均随访6个月。与腰椎融合组相比,微动棒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ODI值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和ODl分值的差异,以及JOA评分改善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末次随访时微动棒组和融合组分别为82.7%和8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微动棒非融合技术和传统融合技术均能有效治疗中老年单节段腰椎狭窄症;微动棒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腰椎管狭窄 单节段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自体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9年7月收治退行性腰椎狭窄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摘除相应节段的椎间盘,椎间植入自体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节段。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减压134节段,固定134节段,所有减压节段均行椎间自体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1.3(15—34)个月。手术疗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15分法)进行评分。62例患者中疗效达到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16%。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椎间孔狭窄 腰椎 椎间融合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