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8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2月16日,美国参议院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以78票对16票的结果任命杰伊·查尔斯·约翰逊(JehChadesJohnson)为第四任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①律师出身的约翰逊从政经验并不多,曾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担任空军总顾问,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国防部总顾问。

  • 标签: 美国国土安全部 美国参议院 约翰逊 部长 美国国防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网络安全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层面和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技术,也涉及立法和管理等问题.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在国家立法层面,有完善的网络安全审查相关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有网络安全审查机构以及一整套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审查手段、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审查等防线,以重点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美国之所以成为信息强国,离不开其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管理体制的健全,其中一个重要制度便是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既控制了产业,又影响了世界,极具借鉴意义.目前,中国是网络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大量外国信息技术产品已经深度渗透至中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挑战.要想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审查必然要成为国家安全审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通信产品、服务、系统以及相关投资领域开展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的审查,并建立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 标签: 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网络安全 国家安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 简介: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 标签: "伊斯兰国" 中亚安全 三股势力 意识形态 独狼式攻击
  • 简介:南中国海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交通线。因此日本历史上始终视其为生命线,故二战中有放弃向北进攻苏联,而向南进军东南亚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性抉择。

  • 标签: 中国 国家安全 南沙群岛 国家主权 日本
  • 简介:<正>一、哈萨克斯坦是地跨欧亚大陆新的地区“力量中心”苏联解体和新的国际关系主体的出现,使二次大战后形成的地缘政治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变了地球心脏——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在欧亚相连的空间地带出现了新的地理政治实体。哈萨克斯坦是地跨欧亚大陆的新的地区“力量中心”。其潜力在于它有辽阔的领土,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位于欧亚接合部的有利地理位置。在现代条件下,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绝不是地区“力量中心”的必要特征。最主要的特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国家安全战略 对外政策 欧亚大陆 独联体 苏联解体
  • 简介: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标签: 后冷战 日本 东盟 安全合作
  • 简介:2006年5月25—2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安全对话——“中东问题发展前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一行7人专程来京出席了研讨会。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防信息科技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大学、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单位的30余位中方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德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就中东问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对话 安全 中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中国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整体上历经起步探索(1978~1993)、逐步发展(1994~2009)、全面发展(2010~2014)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都脱离不开其时代背景。贯穿四十年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国家安全”法律内涵即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本体论展开多维度思考与探索。其研究重点涵盖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研究、国家安全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国家安全法学科独立性及其发展等方面。法律意义上“国家安全”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过程。针对实践需要,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日益深化和繁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面临的时代命题包括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深化国家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与满足各领域国家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等等。未来仍要坚持聚焦国家安全法治基本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治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主题变奏 学科独立性
  • 简介:随着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日渐增加,奥巴马政府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管理,并力图完善美国网络安全的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同时,中美之间围绕网络安全的争执和冲突凸显。奥巴马政府的对华网络政策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大力开展“微博外交”,强化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另一方面,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因经济机密和敏感军事信息失窃所造成的损失,归咎于中国军方支持的黑客攻击,宣扬“中国网络安全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美国在网络安全上的施压和挑战,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既要积极探讨中美之间从具体事务合作到逐渐增加相关领域战略互信的可行性,又要寻求加强与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多边平台推动塑造网络安全国际规制;另外,也可尝试考虑动员国内私有领域和民众的参与,积极营造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大环境。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网络安全 中美关系 “网络安全威胁论”
  • 简介:考察和谈论事物系统大致可有三类方式,尽管这三类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语义学"问题和命名者的个人取舍,因而必有颇大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第一类方式可被称作微观探视和叙述。它侧重于具体地观看、澄清和描述事物系统内部的各基本组成部分与其相互间的基本联系,同时相当顾及该系统整体及其基本成分与外部紧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无论由此可能提取出何种关于整体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仍是微观探视和叙述,倘若在历史学的场合就可被称作微观史。事物系统越宏大越复杂,微观史就越少可能有"任何总的图案从中浮现出来"。

  • 标签: 印象主义 例解 命名者 对外政策 周边战略 战略重点
  • 简介:2014年日澳宣布建立"特殊关系"以来,两国的安全合作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迅速扩展,并在东海、南海等地区海洋争端问题上展开了密切协作。日澳安全关系的这种发展,受到美国亚太政策调整、日本寻求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澳大利亚追求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并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地区安全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复杂影响。虽然受到日澳安全利益错位、澳国内反对声音、中澳关系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日澳关系难以走向结盟,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日澳安全关系的发展走向并采取恰当措施,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 标签: 日本 澳大利亚 安全关系 东海 南海
  • 简介: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

  • 标签: 美国霸权 国际环境 霸权地位 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中韩关系
  • 简介: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安全化
  • 简介:<正>人口增长过快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养活世界人口的15%,可它只有世界陆地面积的不到2%(其比例虽然名列第七),它的收入仅为世界收入总额的1.5%,八十年代初它的人口约为6.85亿,超过美、苏两国人口的总和,然而,美、苏两国却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1.3%,为印度的10倍多,占世界收入总额的近40%,为印度的20多倍,它的人口几乎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总数相等,而它的面积只为这两洲的5.8%,

  • 标签: 政策措施 计划生育工作 印度政府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控制人口增长
  • 简介:自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一直被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所困扰。为吸引人才回流,印度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政策创新,并收到了一定成效,特别是过去15年中,大批印裔专才从发达国家回流印度,对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印两国同为大型发展中经济体,都长期受到“智力流失”问题的困扰,近年来都实现了经济腾飞,迫切需要吸引海外侨裔回国支援国内经济建设。由于两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约束因素相似,印度人才吸引政策对中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印度政府 人才回流 海外 印度经济 50年代 20世纪
  • 简介: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在日本曾一度沉寂的“中国威胁论”又迅速蔓延,并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两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泛起的缘由很多,其中两国问观念层面的互动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建构主义看来,观念互动可解决国际体系中的冲突。因此,重视中日两国政府间、思想界及国民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达成中日两国间的观念互动,是消弭日本“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重构中日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有效良方。

  • 标签: “中国威胁论” 中日关系
  • 简介:1.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压缩生产、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面对国内的局势,加上遍及西方国家的能源危机的冲击,英国政府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十二月又宣布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压缩开工时间等措

  • 标签: 西方国家 政府开支 开工时间 能源危机 三年 私人银行
  • 简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 标签: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和平 气候变化 “人的安全” 国际制度
  • 简介:当前,亚欧大陆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诸如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体制不稳定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为此,进行广泛的安全对话已成为亚欧合作的主题。积极推进亚欧安全合作进程将对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安全合作 国际新秩序 亚欧会议 安全环境 前瞻 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