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Pellet培养和纤维蛋白凝胶支架两种培养方式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差异。方法人脂肪组织酶消化分离脂肪干细胞,培养基为DMEM含10%胎牛血清,利用Pellet培养和纤维蛋白凝胶支架两种培养体系将P3代脂肪干细胞诱导成软骨后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DMMB法测定胞外基质中GAG含量,荧光定量PCR测定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蛋白凝胶实验组软骨细胞外基质大量分泌,并融合成片,说明纤维蛋白凝胶支架可更好促进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维持软骨细胞表型。GAG/DNA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凝胶组促GAG分泌能力优于其余各组(P〈0.05),其Ⅱ型胶原mRNA表达能力也最强(P〈0.05)。结论利用纤维蛋白凝胶支架诱导人脂肪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无支架Pellet三维培养体系。

  • 标签: 纤维蛋白 干细胞 组织工程 软骨 Pellet培养 脂肪源干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诺维本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6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以诺维本(NVB)25mg/m^2,第1、8天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顺铂80mg/m^2静滴,第1天;B组32例,以吉西他滨(GEM)1200mg/m^2静滴,第1、8天,DDP用法同A组。两方案均每3周重复,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A、B两组有效率分别为46.8%(15/32)和53.1%(17/32);B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高于A组,但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过敏明显低于A组。结论:A,B两组疗效、MST和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TTP有显著性差异(P〈0.05)。

  • 标签: 吉西他滨 诺维本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单纯手术、术后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等3种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关系及对生存率影响。方法对87例胸段食管鳞癌3种不同治疗方式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44.82%(39/87)。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等有关(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P均〈0.05);术后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和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是防止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效治疗方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重要因素;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主要原因。对单纯行放疗中晚期胸下段食管鳞癌,建议照射膈下淋巴引流区,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食管鳞癌 治疗方式 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实际截除长度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mm,95%可信区间为(2.0±7.7)mm。误差在±10mm以内40例,占75.5%,误差≤-10mm4例,占7.5%,误差≥10mm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 标签: 骨肿瘤 截骨术 截肢残端 截肢长度
  • 简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HER/erbB)家族是酪氨酸激酶受体,他们包括4种同源跨膜蛋白:HER1(EG-FR或erbB1)、HER2(neu或erbB2)、HER3(erbB3)和HER4(erbB4)。各成员酪氨酸激酶活性域高度保守,结构和功能具有很高同源性,是受体间相互作用及交叉激活分子基础。HER家族形成一个复杂网络系统,

  • 标签: 基因家族 HER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乳腺癌 RECEPTOR
  • 简介: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活跃生物化学性质无机小分子,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各种细胞内。随着1987年揭示内皮衍生舒张因子本质即一氧化氮,NO生物学作用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医学生物学研究热点。NO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间信息传递重要调节因子,而且也是介导细胞免疫和细胞毒性重要物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现就近年来有关NO在肺癌免疫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肺癌 一氧化氮(NO) 发生发展 内皮衍生舒张因子 研究进展 细胞内
  • 简介:nm23-H1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植入,预后呈正相关,但在造血系统肿瘤研究中却发现,nm23-H1是一种分化抑制因子,具有抑制造血细胞分化成熟,参与白血病和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预后呈负相关。

  • 标签: NM23-H1 白血病 淋巴瘤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变化,探讨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对卵巢癌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方法43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行首次卵巢癌细胞减灭+淋巴结清扫术,采用TRAP-PCR-银染法测定癌组织端粒酶活性;RT—PCR法测定hTERT基因表达;抗生素一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P)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蛋白表达。术后予顺铂+环磷酰胺(A组)、顺铂+紫杉醇(B组)、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C组)全身化疗6.5(6~8)个疗程,选取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残存、血液CA125水平在正常范围者30例(A组13例,B组11例,C组6例)行二次探查术,术中取原病灶周围组织活检,测定其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变化。随访3组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4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前端粒酶活性高低病理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组化疗方案均有下调端粒酶活性作用,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8.37%、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下调端粒酶hTERT蛋白表达较明显(P〈0.05)。化疗后hTERT蛋白表达较化疗前明显下调(P〈0.05),但患者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作用,顺铂+紫杉醇化疗后端粒酶活性下调明显,但未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与化疗药物耐药性有关。

  • 标签: 卵巢肿瘤 端粒酶 HTERT 化疗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8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69)和传统组(n=79),ESD组患者接受ESD治疗,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指标、住院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减压时间、禁食禁水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14%,低于传统组2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6.92%、92.31%,传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8.63%、95.89%,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效果相当,但具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传统外科手术 早期胃癌
  • 简介:目的比较胃癌术后肠外营养(PN)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探讨其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2013年间50例确诊为胃癌并行根治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患者术后接受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EN+PN),对照组23例仅行单纯肠内营养(EN),检测患者术前、术后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BMI、胃切除方式、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8天体重均有下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有升高;但观察组体重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细胞、CD4+/CD8+比值均降低,术后3天开始回升,观察组术后7天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术后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应用较单纯肠内营养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胃癌 围手术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少见并发症原因及诊治体会。方法对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胸外科1995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食管癌切除术后少见并发症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9例,胸腔胃穿孔2例,远期膈疝2例,吻合口主动脉瘘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行胃肠减压、药物调理、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是确切。胸腔胃穿孔发生手术操作技术有关,术后早期发生,应与吻合口瘘鉴别,宜及时二次开胸修补。术后并发膈疝较少见,膈肌缝合不严密、术后胸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一经确诊,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吻合口主动脉瘘多继发于吻合口瘘基础上发生,病情凶险,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少见并发症 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为了解P53蛋白异常表达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NSCLC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结果:53.3%(48/90)标本显示P53蛋白向染色阳性.肺鳞癌和腺癌阴性率分别为64.3%(36/56)和35%(12/34)。统计学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结果与病人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无显著关系,但肿瘤组织类型显著相关。P53蛋白染色阳性和阴性组病人中位生存月数分别是24个月和55个月。Kaplan-Meir图显示二组病人术后生存概率有明显差异。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阳性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独立判断指标。

  • 标签: P53蛋白 异常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 病人 阳性 预后
  • 简介: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ionofapoptosisprotein,IAPs)家族新成员,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分裂、刺激肿瘤血管形成等作用。其在多数人类恶性肿瘤中特异性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无表达特性使Survivin成为近年放射增敏研究热点。Survivin放射敏感性关系及针对它靶向治疗已在许多临床前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惊喜成果,有望成为放疗增敏领域新靶点。

  • 标签: SURVIVIN 放射敏感性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驱动法和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在腰椎椎弓根(lumbarpediclescrew,LPS)螺钉置入中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技术治疗腰椎结构性脊柱侧凸患者157例,其中男48例,女109例;年龄9~19岁,平均(14.6±5.8)岁。其中采用克氏针加叩击法技术置钉85例(徒手组),电钻驱动法置钉72例(电钻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扫描,记录螺钉穿透骨皮质数目、位置和距离,以比较两组置钉精确性及凸侧凹侧置钉精确性差异。结果两组共置入LPS螺钉1118枚,总皮质穿破率为9.3%。徒手组共置入642枚螺钉,其中64枚穿破皮质(穿破率10.0%);电钻组共置入476枚螺钉,其中40枚发生皮质穿破(穿破率8.4%)。两组皮质穿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钻组凸侧穿破率9.7%(23/236),凹侧7.1%(17/240),徒手组凸侧穿破率8.8%(28/317),凹侧11.1%(36/325),两种方法凸、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应用电钻驱动辅助行LPS螺钉置入传统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相比,同样有较高精确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骨螺丝 矫形外科手术 置钉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原钙粘蛋白(PCDH1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特点及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术后胃癌组织标本90例和癌旁组织标本45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PCDH10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CDH10阳性表达率,探讨PCDH10蛋白表达患者预后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PCDH10阳性表达率为32.2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PCDH10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胃癌组织PCDH10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H10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为62.1%,高于PCDH10阴性表达患者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DH10在胃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并且肿瘤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远期预后有关。

  • 标签: 原钙粘蛋白 胃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胃癌细胞G蛋白信号通路调节蛋白5(RGS5)表达及其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和微血管密度(MVD)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4例)中RGS5和CD34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RGS5表达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345,P〈0.001),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MVD值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RGS5表达MVD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RGS5表达胃癌分化程度和MVD密切相关,可能是提示预后重要指标。

  • 标签: 胃癌 分化程度 G蛋白信号通路调节蛋白5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探索bcl-2-9GM-CSF长链dsRNA(LongerdoublestrandRNA,LdsRNA)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使用体外转录法制备地高辛标记bcl一2和GM—CSF基因LdsRNA,转染THP1、HL-60和K562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分别以MTT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LdsRNA转染水平,细胞增殖,特异性bcl-2蛋白表达和细胞总蛋白含量。结果LdsRNA能显著抑制THP1细胞增殖(P<0.05)和蛋白质合成,对HL-60和K562细胞系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LdsRNA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以后利用LdsRNA用于肿瘤治疗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肿瘤细胞生长 抑制作用 GM-CSF bcl-2蛋白表达 紫外分光光度计 K562细胞系
  • 简介: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幽门螺杆菌(HP)候选抗原,用于胃部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疫苗开发.方法:选择自胃腺癌患者胃粘膜分离出且经确定HP菌株(HP161),采用二维凝胶电泳(2-DE)分析外膜蛋白,并通过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质图谱,进行蛋白斑点检测和分析;收集20例HP感染患者和10例非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血清,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HP161外膜蛋白质上述血清反应性.结果:HP161有129个蛋白斑点;被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不同识别的特定抗原有10个;应用胃癌患者血清时,具有免疫反应性,而用胃炎患者血清时则无,等电点范围较宽,分子量多数在31kDa以下.结论:2-DE是研究HP外膜蛋白质组学重要途径之一,并可能对其进行鉴定作为临床诊断候选分子;经免疫蛋白组学检测资料公共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以有助于寻找更具免疫原性蛋白质标记物用于诊断分析和疫苗设计.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质组 二维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 简介:目的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gastriccarcinoma,MGC)胃印戒细胞癌(gastricsignetringcellcarcinoma,SRC)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我科收治1016例连续胃癌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MGCSRC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差异.结果胃癌病例中,MGC占胃癌6.8%(68例),SRC占9.1%(92例).MGCSRC两组相比,在年龄分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接受根治手术、临床TNM分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肿瘤大小、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GC总体5年生存率为29.4%,而SRC则为37.3%,MGC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当伴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BorrmannⅢ型时,MGC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于SRC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根治手术是MGC独立预后因素;而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根治手术是SRC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GCSRC比较,MGC在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根治手术及TNM分期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差,MGC5年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更多临床病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胃黏液型癌 胃印戒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影响及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腰腿痛就诊于我院脊柱骨科门诊329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患者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职业等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其腰痛程度。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根据BMI值分为正常组(BMI〉18.5kg/m^2-〈24.0kg/m^2)、超重组(BMI≥24kg/m^2-〈28kg/m^2)及肥胖组(BMI≥28kg/m^2)。所有患者均已行腰椎MRI检查,采用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分析腰椎每一节段椎间盘。统计分析腰腿痛患者中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影响及规律。结果各组患高血压情况:肥胖组26例(40.6%),超重组27例(22.0%),正常组17例(12.0%),肥胖组超重组、肥胖组正常组之间高血压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比例、抽烟比例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节段各组3级椎间盘,肥胖组为20例(31.3%),超重组为33例(26.8%),正常组为26例(18.3%),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1-2)节段3级椎间盘比例显著增高(P〈0.05)。L(2-3)节段中3组之间不同分级椎间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节段各组1-2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18例(28.1%)、4例(6.3%),超重组分别为41例(33.3%)、27例(22.0%)、2例(1.6%),正常组分别为68例(47.9%)、20例(14.1%)、0例(0.0%),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及超重组L(3-4)节段1-2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3-4)节段4级、5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

  • 标签: 腰腿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