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石一枫(1979-)的《世间已无陈芳》(2014年)最初刊载于《十月》2014年第3期,后收入同年的《中篇小说选刊》,是近期受到大陆文学与文化圈高度重视的中篇小说。2014年8月初,在北京参加两岸青年文学评论工作会议时,评论家李云雷向我们推荐了这篇新作,他以老舍来类比,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在北京时我就立刻粗读了一遍,也能约略看出此作的社会分析的写法与视野,以及它受到费兹杰罗《大亨小传》

  • 标签: 世间陈金芳 幻象生产 底层精神
  • 简介:也许人们难以置信:历来不被中国文学史家和小说史家提起的稀见“才子佳人小说”《云翘传》,居然同中国古代文学第一名著《红楼梦》之间存在一种鲜为人知的师承缘份。本文的撰写,就是要摆出确切具体的证据来,通过对应比较,全面揭示这两部小说间独特的渊源关系,在以...

  • 标签: 《金云翘传》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金瓶梅》 王翠翘 艺术创新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人、一位杰出的婉约派作家,一生中写过很多名作,擅长于诗、词和散文,尤以其卓然不群的词学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多半是写闺情幽怨,风格含蓄、委婉,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为世

  • 标签: 不同表达 女性爱情 李清照迪金森
  • 简介:<正>西方文学评论家一般认为龙·奥尼尔(1888-1953)称得上是“美国的莎士比亚”,他在哲学的领域里深受“老子、尼采、斯特林堡、容格、叔本华的影响”。在我看来,奥尼尔创作上的哲学思想追根溯源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可以觅寻到更为深厚的思想基础。老子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唯心主义者,他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天纲恢恢,疏而不失。”(天纲极为广大,纲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它的原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永远帮助善人。)老

  • 标签: 追根溯源 剧作家 马可·波罗 奥尼尔 评论家 尼采
  •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的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学”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模型;巴赫首次阐释话语的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超语言学”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的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的特征,巴赫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的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本质。

  • 标签: 施佩特 巴赫金 语言符号学 动态 对话
  • 简介:巴赫金文论的一个核心便是人文话语的“复调性”,不同界面的“复调性”。“复调性”这一学说的思想原点在哪里?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波兰学者兹比格涅夫·波德古热茨曾于1971年采访过晚年隐居中的巴赫。这篇珍贵的访谈录,记录了巴赫本人晚年对陀氏小说“复调性”的解说。它对于我们走近巴赫,理解巴氏学说中的这一关键词,无疑是有益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 复调性 巴赫金 人物访谈 文学评论
  • 简介:<正>认识巴是在一个他偶尔出现的地方。当第一次读到他的诗集《游荡的魂》,我被多愁善感的诗人那略带微伤感触的笔端上,所流露出的充满诗意的苍桑和诗意含蓄的草原牧歌所打动。"这坠入地狱的灵魂,只为寻觅你圣洁的净土里栖息一宿,明天不再打扰您,我以一粒米的名义向您起誓。"细细思量,诗文中所承载的幽沉的迷茫和失落的神韵,在厚重的天空下使我的脉络近似疯狂地连续跳动,同时心里长久地涌起一阵说不清的悸动,口中吐纳的气息似

  • 标签: 金巴 一粒米 印象记 草原牧歌 中所 吐纳
  • 简介:近年来我与台湾、香港及大陆的学者谈及大陆出版台湾作家的书,许多人都着眼于经济效益,出版一些言情小说或其他一些畅销书。其实台湾有些实力派作家的书并未介绍到大陆来,尤其是有些敢于针砭时事、反映台湾几十年来社会变革中人情世态的作品在大陆未作应有的评介。

  • 标签: 台湾作家 怀人散文 言情小说 世态 作品 人情
  • 简介:秦牧的《艺海拾贝》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蔷薇》这两本谈文学创作经验的书是许多人喜爱的文学札记。然而,《蔷薇》里最响亮的声音是:内心的独立与自由才是作家最宝贵的东西。这种声音,在《艺海拾贝》中却微弱得多。苏联作家的传统,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理应珍惜这些经过岁月的磨洗而愈发闪光的精神瑰宝,这样中国文学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 标签: 《艺海拾贝》 《金蔷薇》 精神资源
  • 简介:《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偶合家庭与巴赫的有关见解陈思红《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为他的创作打上了句号。这部杰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也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关于这部巨著,可谈的方面很多,我在这里只想谈谈作品中偶...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巴赫金 狂欢化 家庭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王灵智是著名的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与华人问题的研究学者,他祖籍福建金门,1938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9年,他随母亲迁居香港,并在那里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1957年,年仅18岁的他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他先去密西根州的霍普学院学习音乐,获得学士学位。从1961年到1970年,他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取得《旧约》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古代中东语言与文学硕士学位。为了深入华人社区参加并领导民权运动,他放弃了还有两年就能拿到的博士学位。

  • 标签: 美国华人 美籍华人 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 民权运动 马丁·路德·金
  • 简介:《王后的花园》是英国文艺家兼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脍炙人口的演讲词。因其对女性形象的强烈关注,文章通常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探讨“性别问题”的代表作品。但事实上,女性形象的高度“形式化”十分值得注意;《王后与花园》和罗斯其他作品(如《近代画家》)中一脉相承的对美感的关注,以及作者本人的说明,都提示着从性别之外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新的视角下,“王后”与“花园”成为19世纪英国工业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有关审美情感之重要性的绝佳隐喻。

  • 标签: 《王后的花园》 约翰·罗斯金 女性 花园 审美
  • 简介:摘要本文以源公司为例,分析其在网络环境下潜在客户群拓展策略出现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网站建设与推广,结合粗糙集理论对源公司潜在客户拓展策略进行了优化,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为金融服务行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金融服务 电子商务 潜在客户拓展策略
  • 简介:为促进中短篇小说创作,奖掖文学新人新秀,凝聚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进一步提升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并为繁荣原创影视作品提供优秀文学母本,由《上海文学》杂志社携手上海人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第一届“人——段和段杯”《上海文学》小说大赛。

  • 标签: 《上海文学》 小说创作 征文启事 大赛 社会影响力 律师事务所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罗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以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的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和“阅读”的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的冲突,表达对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忧虑。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为切入点,解读索罗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
  • 简介:俄罗斯文化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难题”或一个“谜”,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实事求是的。俄罗斯文化是不是西方文化?如果只有“是”和“否”两种答案供选择,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肯定的回答至少要比否定的回答准确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不是恰如其分的。我认为俄罗斯文化存在“波将村”现象,即表面与内在的背离。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把俄罗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哲学、法学和科学思想以及俄罗斯的艺术和知识阶层的日常修养改用西方的标准,但这更像是海洋上的岛屿,而在洋面下则隐藏着无数的暗礁,历史之舟如果忽视了这些暗礁,必定会沉船失事,上演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悲剧,而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正是这样一幕。莫斯科的几次审判案向世界提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列宁所有同志和最亲密的助手真的都变成了叛徒和法西斯的间谍,或者斯大林是个空前未有的伪造者和杀人凶手。这些站在莫斯科法庭前的被告们,是苏联这个史无前例国家的缔造者们,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布尔什维克,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叱咤风云,称雄一时,在遥远的国度也享有...

  • 标签: 俄罗斯文化 审判文化 文化反思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对媒介研究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和引领性的贡献,它将媒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赋予其批判的和矫正的功能。从这方面看,戴维·莫利(DavidMorley)的著作举足轻重。追随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莫利将分析思考与经验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一个社会学的和矫正性的接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利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媒介世界的质性民族志勘察,

  • 标签: 文化研究 新唯物主义哲学 金惠敏 受众 教授 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