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遗传学抑制剂(SPB)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NC)组、脱乙酰化酶抑制剂组(SPB)组;采用改良式Allen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采用RT-PCR检测SCI后基因bcl-2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NC组bcl-2mRNA在脊髓损伤后2h、8h、24h、7d和28d均有表达,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而SPB组bcl-2mRNA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与NC组相比,各时相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B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bcl-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SPB bcl-2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最优手段。本文重点调查处理一例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发生过敏性紫癜反应,病例个案调查相关信息资料均由昌邑区两家子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和昌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现将报告呈现如下。

  • 标签: 接种乙脑减毒疫苗疑似异常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在处理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105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组(52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2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植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情况。结果A组7例(13.2%)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7.7%(20例),B组11.6%(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A组(26.4±13.6)min,B组(14.2±10.6)min,P<0.05。A组中有22例(41.5%)边支植入支架,B组有5例(9.6%)边支植入支架,P<0.05。结论在真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植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 标签: 真分叉病变 双导丝 边支
  • 简介:摘要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与经典B-lynch缝合术在处理凶险性前置胎盘中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病例共149例,在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分别采取改良B-lynch缝合术与经典B-lynch缝合术进行治疗,分为2组(1)改良B-lynch缝合术组,共75例,于剖宫产术中在胎儿娩出后予行改良B-lynch缝合术;(2)经典B-lynch缝合术,共74例,比较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B-lynch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经典B-lynch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lynch缝合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如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月经恢复时间及月经量和经典B-lynch缝合组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比较,改良B-lynch缝合对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效果更确切,具有止血迅速、减少子宫切除机会、减少产后出血量等优点,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凶险性前置胎盘 改良 B-lynch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使用一次性导尿管与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术前宫颈预处理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宫腔镜手术患者1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6例为宫腔镜术前12~15小时一次性导尿管插入宫颈管扩张宫颈;对照组90例为宫腔镜术前12小时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400ug软化宫颈。结果观察组有效扩张宫颈,副作用少,无明显禁忌症,两组扩宫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对照组。结论宫腔镜术前一次性导尿管扩张宫颈预处理效果好,较米索前列醇片副作用少,无明显禁忌症,是扩张宫颈预处理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宫腔镜 一次性导尿管 米索前列醇 扩张宫颈预处理
  • 简介:目的:比较体素内不一致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MRI)检查后处理中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选取行颅脑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确定脑内无病灶的患者30例及转移瘤患者30例进行IVIM和PWI扫描。用双指数模型和单指数模型对不同脑组织部位分别测量慢速扩散ADC(slowADC)、快速扩散ADC(fastADC)、快速扩散ADC值分数(Ff),对两种模型测量值进行比较,并与灌注参数做对比。结果:单指数模型各测量值分别与双指数模型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68,t=-5.927,t=-17.052;P〈0.05)。Bland-Altman绘图,表明两种模型测量值的一致性好。单指数模型及双指数模型各参数值的总体变异度分别为:slowADCmono19%,fastADCmono69%,Ffmono43%;slowADCBi42%,fastADCBi171%,FfBi21%。单指数模型fastADCmono、Ffmono与CBF、CBV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单指数模型具有更小的变异度,其测量指标fastADC更能反映组织的灌注情况,更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核磁共振成像 单指数模型 双指数模型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中介素(IMD)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肿瘤坏死因子(TNF)-ɑ与白细胞介素(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Spras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I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IMD后处理组。动物切除右肾后,饲养1周后制作肾脏IRI模型(夹闭左肾动脉45min),24h后留取肾组织与血清,0.9%氯化钠注射液组于再灌注前5min0.9%氯化钠注射液1ml腹腔注射,IMD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5minIMD(2nmol/kg)溶于1ml生理盐水后腹腔注射。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半定量分析肾脏病理损伤;全自动生化仪常规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I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ɑ的表达。结果PAS染色结果显示,IRI组肾小管和间质病理损伤显著重于正常对照组,病理评分为(0.32±0.12),(6.87±0.72)(P〈0.05),IMD后处理组病理损伤(病理评分为4.33±0.81)则显著轻于IRI组,表现为细胞坏死,刷状缘脱落及管型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I组尿素氮和肌酐均显著增高(P〈0.05);与IRI组相比,IMD后处理组尿素氮和肌酐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I组IL-6与TNF-ɑ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与IRI组相比,IMD后处理组IL-6与TNF-ɑ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IRI组与0.9%氯化钠注射液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D后处理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至少与抑制炎症因子IL-6与TNF-ɑ生成有关。

  • 标签: 肾脏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ɑ 白细胞介素-6 后处理 中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