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抗肝纤维化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方法 于2020年2月-2022年1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抗纤维化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AST及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抗肝纤维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30 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30例患者全部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辅助弹簧圈进行血管内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0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均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辅助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有1例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出血,但是使用弹簧圈并进行继续填塞后情况出现好转,并达到完全栓塞。术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完全栓塞患者26例,近全栓塞患者3例,部分栓塞患者1例。30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经过随访调查发现,术后并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者出现脑血栓等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但是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颈部复发扩张趋势。结论:对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短期临床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目前临床医学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预见性护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方法:取2021年2月-2021年10月我院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入院后指导患者完成常规检查,入院护理、介入术前准备、介入术后护理、出院宣教,叮嘱患者注意用药及饮食;观察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出血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实施预见性护理,经过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再出血的再出血的发生率为27.5%,对比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前再出血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提供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 术前再出血 影响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性肠炎为主要特征。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治愈难度很大。蜂胶(propolis)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及药理学功效的天然混合物。相关研究表明,富含多酚的蜂胶提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关键炎症介质的产生来阻断炎性反应。所以蜂胶有望成为治疗IBD的新型治疗药物,本文将阐述蜂胶在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及治疗策略。

  • 标签: 蜂胶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
  • 简介:摘要短综合征(SB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小肠有效吸收面积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的一组症状。随着近年对SB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管理均有进展。SBS分为末端空肠造口、空肠或回肠-结肠吻合、空肠-回肠吻合3种解剖类型,其术后演变可遵循急性期(高分泌期)、代偿期和维持期3个阶段。长期SBS可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高草酸尿症、代谢性骨病、肝胆疾病等慢性并发症。本文就各阶段、各类型SBS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作一论述。

  • 标签: 短肠综合征 肠衰竭 病理生理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与微生态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益生菌在IBD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本文阐述了IBD应用益生菌的临床疗效,一方面,益生菌可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肠道屏障修复、免疫调节、微生物调节和改善营养等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临床试验提示无效。文章对应提出了提高益生菌临床疗效的有效建议,包括采用多菌种复合益生菌、联合使用益生元、益生菌质控与实际疗效的关系等。同时,总结IBD患者应用益生菌的潜在风险,包括菌血症、抗生素耐药性的转移及不良反应,并提出建议,以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益生菌在IBD患者中的疗效与风险,指导其合理应用益生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临床疗效 潜在风险 菌血症 抗生素耐药
  • 简介:摘要缺铁性贫血是炎症性病(IB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口服铁剂是缺铁性贫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在IBD患者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IBD患者中存在口服铁剂不耐受以及吸收差等问题。还有研究表明,口服铁剂会增加IBD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这可能与肠道铁引起氧化应激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有关。本文综述IBD合并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探讨口服铁剂的优缺点以及治疗中存在的争议,并提出相应的补铁策略。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贫血,缺铁性 铁剂,口服 铁吸收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相关异型增生是病理诊断中的难点,也是IBD复诊病例的观察重点之一。本文阐述了IBD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特点,包括内镜监测活检的方法、异型增生的分级和对应组织学形态,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非传统型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异型增生 病理诊断 组织形态学 非传统型异型增生
  • 作者: 梁素娟 胡秀嫦 陈冰清 邓莹 陈玉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神经创伤重症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护理部,广州 510282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广东地区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规范化内营养管理的现况。方法对来自广东地区60家医院的175名护士自2022年6月至7月提交的175份有效问卷填写结果进行分析,问卷内容包括脑卒中患者内营养管理现况(设施配备及人员配置、风险筛查、方案制定、实施、质量控制)、护士对内营养监测及并发症预防知识的掌握、脑卒中患者内营养随访现状及护士参加内营养专项培训意愿等。结果(1)在内营养设施配备和人员配置方面,使用内输注泵和加温输注器的比例只有76%和36%,且具备多学科团队配置的比例只有3%;在风险筛查方面,能对所有患者进行内营养风险筛查的占比仅63%;在方案制定方面,无内营养流程的比例达44%;在实施方面,≤48 h开始内营养、使用胃肠功能评估表进行胃肠功能评估的执行率<50%;在质量控制方面,科室有内营养护理敏感指标的比例<50%。(2)14个内营养监测及并发症预防的风险管理问题中正确率高于70%的仅3个。(3)78%的护士表明患者曾出现过内营养并发症,77%的护士表明患者/家属咨询过内营养相关问题;81%的护士想参加内营养相关的培训或进修,88%的护士想加入脑卒中患者内营养护理联盟,为转诊及出院后患者服务。结论广东地区脑卒中患者内营养管理现况不容乐观,护士对内营养监测及并发症预防知识掌握不足,但参加内营养专项培训意愿强烈,建议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内营养的规范化管理。

  • 标签: 脑卒中 肠内营养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经济毒性是指疾病所致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的客观经济负担和主观经济困扰,IBD患者因长期频繁就诊,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经济毒性。本文对经济毒性概念、评价工具和IBD患者经济毒性现况进行综述,从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与治疗、心理社会方面分析IBD患者经济毒性的影响因素,总结并提出减轻IBD患者经济毒性的对策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综述 炎症性肠病 经济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内营养支持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实施胃癌术后内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依据PIPOST原则确立循证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检索UpToDate、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BMJ Best Practice、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管理署网站、医脉通、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网站、美国内营养学会网站、Embase、Medline、PubMed、Sino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确定证据分级与推荐级别,形成最佳证据。结果检索共获得317篇文献,纳入10篇文献,包括1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从适应证评估、时机管理、途径及制剂管理、风险管理4个方面汇总10条最佳证据。结论现有证据显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内营养安全可行。在实施内营养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适应证及需求,对患者营养支持途径、制剂做出明确审慎的选择,以形成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内营养支持的最佳证据与临床管理方案,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胃肿瘤 肠内营养 手术后 最佳证据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移植术后合并气囊肿症(PCI)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术后所有并发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气囊肿症、肺移植”为中文检索词,“Pneumatosis Intestinalis、Lung Transplant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中心肺移植术后发生3例PCI,发病率为0.804%(3/373)。另检索出相关文献13篇,入组病例51例。54例患者中男33例,女21例,中位年龄为55.4岁(22~79岁)。54例患者中64.81%(35/54)因肺纤维化进行肺移植,90.74%(49/54)进行双肺移植。发生PCI时40.7%(22/54)无症状,70.37%(38/54)升结肠受累,64.81%(35/54)横结肠受累,48.1%(26/54)合并气腹,79.63%(43/54)给予保守治疗。从肺移植到诊断PCI的中位时间为210(5~2 495)d。结论PCI是肺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于结肠,无症状者多见,多经保守治疗病情可好转。

  • 标签: 肠气囊肿症 肺移植 气腹
  • 简介:摘要pks基因岛是编码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成酶(PKS)和NRPS/PKS杂合酶的基因组岛。pks基因岛主要存在于杆菌科细菌中,最常存在于B2群大肠埃希菌中,并常与其他毒力因子共存。pks+大肠埃希菌能合成基因毒素colibactin,诱导细胞中的DNA双链断裂和染色体不稳定,导致细胞衰老或死亡。因此,pks+大肠埃希菌与结直肠肿瘤、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了pks+大肠埃希菌与多种疾病相关。除了基因毒性外,pks+大肠埃希菌也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菌等积极作用。因此,pks+大肠埃希菌具有复杂的生物学作用。然而,pks+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晰。本文描述了pks基因岛的概况及其在杆菌科细菌中的流行情况,并对pks+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聚酮合成酶类 肠杆菌科 结直肠肿瘤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致多脏器受累,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平滑肌、血管等受损有关,病理可表现为神经变性、平滑肌增生、Cajal细胞减少、血管壁嗜酸性物质沉积等,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性病伴不全性肠梗阻病例,描述了临床表现及手术切除肠道标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希望引起病理医师重视,通过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认识此类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绒毛膜癌成分并肝转移病例比较罕见。患者为65岁女性。胃癌根治标本,胃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细胞质透明,诊断为伴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在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中出现了绒毛膜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SALL4、Glypican3、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X2、CD10等抗体。二代测序提示TP53突变、MYC扩增等改变。此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对术前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

  • 标签:
  • 作者: 吴丹 苏森 魏燕 彭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黏液层是宿主先天防御的第1道防线,并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能量,在调控肠道微生态和维护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黏液合成、分泌、加工与修饰进行综述,重点关注黏液屏障对烧伤后肠道损伤修复的影响及特殊营养素对烧伤后黏液屏障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肠道菌群 肠道稳态 肠黏液合成 肠黏液分泌
  • 简介:摘要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 标签: 肺部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特殊化生型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特殊化生型BE,并分别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RFA)、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术后出血、进食梗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残留或复发等。结果ERFA组(n=43)与EMR组(n=13)在患者年龄、性别、BE长度、术前消化道症状及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ERFA组,EMR组术后出血发生率[23.1%(3/13)比0,P=0.010]、进食梗阻发生率[30.8%(4/13)比4.7%(2/43),P=0.022]较高,手术时间[6.0(5.6,6.2)min比5.4(5.2,5.5)min,Z=4.95,P<0.001]及住院时间[6.0(5,7)d比3.5(3,4)d,Z=5.76,P<0.001]较长。术后疼痛及发热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化生病灶残留或复发,ERFA组第1次治疗后随访活检发现41.9%(18/43)的患者存在化生残余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EMR治疗特殊化型BE更彻底;而ERFA治疗操作更简单,用时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 标签: 巴雷特食管 化生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 EGCs)是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居在壁中维持肠道稳态的细胞群。文章阐述了EGCs、肠道屏障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EGCs在肠道全层都有广泛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肌间和黏膜下的神经丛中。EGCs通过包裹神经元的胞体、轴突以及微血管从黏膜下层延伸至黏膜层。黏膜下神经丛中的EGCs距离肠道上皮细胞最近,对肠道屏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EGC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是通过分泌活性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实现。多种因素会对EGCs的活性产生影响。优化对EGCs活性的调控成为保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肠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