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颅脑损伤、脑出血手术后留有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患者对颅骨修补后头颅形状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今后社交生活的心态。我院从2006年开始利用数字化钛网成形技术修补颅骨缺损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颅骨缺损 数字化成形 二维钛网
  • 简介:目的:了解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磁共振波谱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2例脑出血14d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患者的MRS检查,观察血肿周围迟发性脑水肿组织的MRS谱线,与脑出血后1周水肿的谱线进行对照研究,定量分析相关代谢物峰值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获得满意谱线,14d时血肿周围水肿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较7d时显著降低[(13.7±3.2)%对(18.34-4.4)%,P〈0.05]。7例检测到乳酸峰,8例患者检测到甘露醇峰。结论: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区MRS的NAA/Cr降低和乳酸峰的出现表明水肿区神经元受损或缺血,迟发性水肿区甘露醇峰的存在在迟发性脑水肿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局部血脑屏障破坏。

  • 标签: 脑出血 脑水肿 磁共振波谱
  • 简介: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由于情志不调、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使得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患者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升化之源。本案中一名心肝血虚失眠患者原应用“解郁”“升肺气”治疗方法失败,后通过“升肝木”“降肺气”治法病情好转,重新纠正失眠治疗的误区,得出以阴阳为本,升降有度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

  • 标签: 脾胃 失眠 阴阳失调
  • 简介: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1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4例,血管内治疗7例,伽玛刀治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血管内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术后即刻行造影显示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未发生并发症;另2例栓塞后有少量残留,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治愈。伽玛刀治疗2例,随访1年症状好转。保守治疗的2例患者,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其中1例成功治愈,另1例好转。1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30个月,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2例复发,1例再次栓塞后治愈,1例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及伽玛刀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5例患者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应针对其部位及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是其首选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为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了105例住院精神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05例自杀行为患者中自杀死亡6例,其中男性1例(17%),女性5例(83%),自杀死亡率为5.7%。结论自杀死亡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所以做好女病人的心理疏导,预防自杀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住院病人 精神病 自杀行为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评价某省64所三级医院2011年度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原卫生部"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的标准和要求对某省64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评价表"的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医院组织领导"(8.90±0.79)分",临床护理管理"(26.38±1.74)分、"临床护理服务"(40.92±1.87)分、"支持保障措施"(12.56±1.60)分,与期望值相比仍有差距(P〈0.05)。结论:该省64所三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项工作仍须进一步深入开展,继续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和规范,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三级医院 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抽搐发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发作时间模型.方法对46例住院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每次MECT治疗时的体重,全程治疗时间、通电量、麻醉量、抽搐发作时间以及操作者编码.结果抽搐发作时间在不同性别、诊断及操作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与年龄、电量及麻醉量呈弱的负相关,与治疗总次数、全程治疗时间呈弱的正相关,与体重无关,且电量和全程治疗时间对抽搐发作时间影响最大.结论电量和全程治疗时间是影响抽搐发作时间两个重要相关因素,治疗中选定合适的电量和全程治疗时间,可获得较满意的抽搐发作时间.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抽搐发作时间 模型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5—7月对北京市20个社区的40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最希望得到的健康服务为意外事件救助(98.0%);对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率低,仅24.3%的老年人考虑去社区医院就诊;影响老年人社区就诊的因素包括性别、家庭结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就医经济压力等。结论:社区健康服务在体系支撑、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上仍须加强;社区工作者应促进社区健康服务水平优质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

  • 标签: 社区 老年人 健康服务
  • 简介:目的测定帕金森病(PD)患者尿中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和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体外氧化延迟时间的变化。方法运用病例一对照观察,根据Calne标准选取31例男性PD患者、同时选取31例年龄、影响因素等相当的健康男性为对照。通过铜氧化共轭双烯法在波长234nm测定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体外氧化延迟时间以及酶联免疫法测定尿中8-iso-PGF2α浓度。结果PD患者组尿中8-iso-PGF2α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81.1±1.6)ng/mmol肌酐vs(46.9±1.1)ng/mmol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体外氧化延迟时间明显减低[(63.5±6.0)minvs(84.4±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高的氧化压力与降低的抗氧化能力在PD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提示有效的抗氧化治疗可能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帕金森病 氧化压力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试验指标变化,以期指导颅脑损伤的诊疗和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苍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重型组(27例)、中型组(35例)和轻型组(28例);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和对照者采用TEG检查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和凝固角(α),检查传统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的R值、K值、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a、α和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重型组和中型组的K值、PT和APTT显著高于轻型组,而Ma、α和Fib显著低于轻型组,重型组R值、K值、PT和APTT显著高于中型组,Ma、α和Fib显著低于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治疗后24h、72h和168h,颅脑损伤组患者的R值、K值、PT和APTT显著低于治疗前,而Ma、α和Fib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值、K值、Ma和α均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R值和K值与PT、APTT和Fib正相关,Ma和α与PT、APTT和Fib负相关,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EG试验指标的变化可以较好的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状态,对指导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3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80例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文版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为(28.72±9.36)分,批判性健康素养维度条目均分最低为(2.08±0.85)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学历、心功能分级以及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及各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尤其是批判性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加强社会支持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对年龄较大、农村、学历较低以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健康素养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幼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和67.57%,(χ2=6.77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发育商均提高(t观察组=14.923,t对照组=5.937,P<0.05),但观察组患儿改善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6,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能促进脑瘫患儿临床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有效地控制脑损伤进一步加重,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脑瘫 幼儿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Gy,边缘剂量9~16Gy。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直线加速器 放射疗法 室管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维思通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维思通或氯丙嗪治疗6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维思通组有效率为72.5%,氯丙嗪组有效率为47.50%.二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思通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酒精性精神障碍 维思通 氯丙嗪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流行病学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对冲伤与冲击伤再手术的原因和预见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脑对冲伤与冲击伤再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8例采用GOS评定,随访6个月~2年,良好5例,轻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颅脑外伤同时具备减速性损伤,冲击伤侧的颅骨骨折,时间短,对冲伤侧的硬膜下血肿宽度大于10cm,意识昏迷时再手术可能性大。

  • 标签: 脑外伤 对冲伤 冲击伤
  • 简介:脑卒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病死率居世界人口病死原因的第2位。下呼吸道感染是脑卒中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也是导致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因素。老年脑卒中患者往往具有一般情况差、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等特点,术后较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脑卒中患者 开颅术后 老年人 临床分析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调查与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状况。方法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量表。对405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情绪的稳定性高于平均值22分;②在男女之间。文科与理科之间和大一与大二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心理教育应该考虑到性别,文理科及年级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 标签: 民办高校大学生 理科 文科 心理教育 健康人格 人格特质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该病多见于中年人,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显示:T2WI多呈高信号,T1WI上多表现为低、等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无明显强化。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死于并发症1例。对12例随访0.5-1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是术前诊断的重要参考;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室管膜下 侧脑室 诊断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