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152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高压造影剂注射实现CT增强扫描,依次按扫描前、中、后三阶段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结果152例患者中,148例获得质量较好的增强扫描图像,检查配合度98.03%,检查满意度91%,护理满意度97%。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检查部位及诊断要求等选用合适的高压注射法并分阶段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高压注射器 增强扫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应用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共80例,于临床手术之前进行64螺旋CT诊断,术中取病理送检,对两种临床检查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临床CT检查发现,支气管管腔异常患者68例,约占本组患者85.00%,支气管壁异常患者61例,约占本组患者76.25%,肺炎患者51例,约占本组患者63.75%,肺气肿患者28例,约占本组患者35.00%;相比较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支气管管腔异常患者69例,约占本组患者86.25%,支气管壁异常患者64例,约占本组患者80.00%,肺炎患者52例,约占本组患者的65.00%,肺气肿患者30例,约占本组患者的37.50%。应用统计学软件将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临床影像学CT检查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差异。结论64螺旋CT应用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效果显著,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的价值。

  • 标签: 64 排螺旋CT 诊断 早期中央型肺癌 临床价值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45-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根据WagnerDF分级标准,将不同病变程度者分为轻度组(50例,0~2级)和重度组(50例,3~4级)。轻度组和重度组入院后均给予CTA检查,对比两组下肢动脉病变程度(观察项目为钙化、斑块);两组不同动脉管腔截面积。结果重度组和轻度组下肢动脉病变程度(钙化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和轻度组不同动脉管腔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用于诊断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技术,可多角度,多层面显示下肢血管不同节段及横截面,特别是对于观察腔内和腔外病变,如钙化和斑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CT 下肢血管 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相邻组织结构,与对照组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各16例相应CT征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脂肪肉瘤两者影像学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纤维肉瘤两者CT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密度、囊变、坏死等征象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瘤 脂肪肉瘤 纤维肉 螺旋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A组、低剂量B组、低剂量C组及低剂量D组,每组50例。对照A组常规CT剂量检测,最大电流900mA,低剂量B组最大电流为810mA,低剂量组最大电流为720mA,低剂量D组最大设定电流为630mA,其他设置参数不变。对四组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和噪声进行评估。结果四组患者图像质量及图像噪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D组有效剂量,低于低剂量C组、低剂量B组及对照A组(P<0.05);低剂量C组有效剂量,低于低剂量B组及对照A组(P<0.05);低剂量B组有效剂量,低于对照A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患者采用低剂量64螺旋CT诊断时扫描最大电流设定量为630mA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低剂量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应用 64螺旋 CT,分析应用价值。方法:本院选择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6月期间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共选择 44例,均为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所有患者一律接受 64螺旋 CT诊断,依据诊断得出数据结果确定 64螺旋 CT的应用价值。结果:手术病理诊断良性肿瘤总检出率 63.64%, 64螺旋 CT总检出率 92.86%,组间比较未见较大区别, P> 0.05。手术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总检出率 36.36%, 64螺旋 CT总检出率 34.09%,组间比较未见较大区别, P> 0.05。结论: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应用 64螺旋 CT,可在保证检出率的同时,确定病灶腹腔内的具体情况,应用价值较高,有推广可行性。

  • 标签: 64排螺旋 CT 卵巢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6例进行冠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护理。成功率97%。结果5例心率控制不佳,2例呼吸配合不佳影响检查效果,余均获得满意的图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冠脉CTA可为临床提供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精心的护理配合有有助于改善影像的质量,能显著提高数字减影的成功率。

  • 标签: 64排螺旋传统 冠脉CTA 全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多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26例中单例,其中胃17例、小肠6例、直肠1例;多发(胃及肠系膜)2例。有3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例行多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全部病例并对比手术后病理或内镜检查病理结果。结论多螺旋CT影像学检查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表现 多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多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病理分析证实,42例患者中,滤泡状癌为6例,髓样癌为1例,未分化癌为2例,乳头状癌为33例;经CT检查,结果显示,出现浸润现象的患者为12例,其中有2例为颈动脉鞘浸润,有7例为气管浸润,其他3例为甲状腺包膜。所有患者中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3例。在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中,有28个病灶,所有病灶均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现象;经过多螺旋CT检查,正确率为65.30%,其中增强扫描的患者中,诊断正确率为82.10%,进行平扫检查的患者中,诊断正确率为42.90%。结论多螺旋CT诊断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中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定性诊断,对甲状腺癌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多排螺旋CT 甲状腺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螺旋CT重建技术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的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术前为患者使用X线和多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对患者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多螺旋CT确诊57例的各类型骨折,X线平片有51例确诊,多螺旋CT符合率是100%,X线片复合率是89.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多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情况进行全面、多方位的诊断,让手术入路和复位更加精准,对内外固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螺旋CT 踝关节骨折 X线片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骨折诊断使用多螺旋 CT重建技术的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方法:根据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4月我院的 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术前为患者使用 X线和多螺旋 CT技术进行诊断,对患者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接受诊断后,多螺旋 CT确诊 57例的各类型骨折, X线平片有 51例确诊,多螺旋 CT符合率是 100%, X线片复合率是 89.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 0.05)。 结论:多螺旋 CT重建技术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情况进行全面、多方位的诊断,让手术入路和复位更加精准,对内外固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螺旋 CT;踝关节骨折; X线片;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腹症患者,均行多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诊断,并经实诊后判定多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实诊后确认肝囊肿患者8例、胆管结石患者3例、肠梗阻患者2例、宫外孕患者2例、外伤患者4例、泌尿系结实患者3例、急性炎症患者5例、血管病变3例,与多螺旋CT影像检测结果吻合27例,其确诊率高达90%。结论多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急腹症 诊断价值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