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锡喜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发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一文中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同样是矛盾。要善于从以下四个矛盾场域中,发现足以支撑理论创新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用制度建设编织'权力之笼',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腐败新思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反腐败问题提高到事关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就如何认识和解决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在腐败成因上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固然重要,但制度上的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创造性地提出制度缺陷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秩序失范、腐败现象严重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用制度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并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地构建了制度治腐的理论框架。

  • 标签: 邓小平 制度建设 制度治腐
  • 简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包含新矛盾、新目标、新特点和新途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既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目标,就需要开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途径: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克服发展的路径依赖,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 历史方位 新矛盾 新目标 新特色 新途径
  • 简介:马克思理论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卢现祥一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政府顾问施蒂格利茨说,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查它的结果。2l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

  • 标签: 新制度经济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理论 国家理论 产权理论
  • 简介: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阐明资本的历史极限或历史容量,从而指出资本的发展历史和消灭历史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对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出发,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推动资本发展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理论 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容量 极限理论
  • 简介:阶级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阶层状况的主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国内各阶级、阶层的状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一些理论工作者着手对此进行研究,并取得某些成果,在干部和群众中也有一些议论,大家关注的集中点,都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阶级阶层 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代 无产阶级政党 改革开放以来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批评思想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等。詹姆逊在'叙事'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对之展开了深入分析,目的是揭示乌托邦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标签: 詹姆逊 意识形态叙事 文化政治学 批评
  • 简介: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五个文本为基础,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双重逻辑,即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联系与区分,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哲学意义进行新的探讨。在生产逻辑的视野内,马克思对分工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与古典经济学区别开来。在资本逻辑中,社会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的区分、分工对于资本生产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呈现出来。

  • 标签: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分工 资本权力
  • 简介:基于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科学地提出了一整套国家理论。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重新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片面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列宁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科学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加强专政和暴力,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 标签: 列宁 国家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2002年6月7日至9日,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西南师范大学和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共同主办的。高校第四次邓小平教育理论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20余所高校的代表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 标签: 中共 代表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市委 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
  • 简介:<正>当一种理论的热潮已经被历史打到了边缘,它的命运就好像在学术史中成为一段知识的话语记载,而不复有思想对垒的风流。对比十余年前西马理论传入国内时众人争说的场面和而今的背向与远离,不禁使人疑惑,难道西马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真的已被穷尽?一度震荡主

  • 标签: 资本主义精神 人道化 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进程 价值关怀 社会形式
  • 简介:<正>北京大学哲学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宋一秀主编,田他和许全兴、张文儒等同志集体撰写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1983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多年从事毛泽东哲学思想教学和科研的成果。该书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通过导论、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方面展开等四章的论述,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毛泽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互关系 毛泽东同志 历史条件 辩证法思想
  • 简介:目前理论界有部分人对邓小平超前的、具有预见性的论断可能存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重'坚持改革开放'、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准确恰当地理解贯彻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关于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判断,找准时机,适时推行三大战略转变。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要实行重视国有经济的新战略,使其总量扩大、比重提高,其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二是收入分配的战略转变,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转向多措并举缩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战略;三是进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战略转变,实行农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规模经营,建立一种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集体经营方式。三大战略转变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关键,是实现收入分配战略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础。

  • 标签: 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 收入分配战略 农村“第二个飞跃”战略
  • 简介: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对话基础 范式转型 批判性与建设性 文化转向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正>法兰克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学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容中,理论品质的丰富化和品质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品质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内涵的彻底性和意义诠释的普遍性、广泛性。理论内涵的彻底性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关怀不断深化,理论对人们的正当需要予以全面关照和真切表达以及理论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彰显某种价值或普遍性规则。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学 理论品质 成长 教育实践活动 学科创新 意义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