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蒙元时期“洛水-渭水”流域的墓葬面貌存在明显的共性,随葬明器自成一体。本文通过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综合梳理,在探讨大区域墓葬文化的同时,将洛-渭流域的蒙元墓葬细分为河南、陕西和甘肃三个小文化区,分别探讨各个文化区域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特征。

  • 标签: 洛-渭流域 蒙元墓葬 明器
  • 简介:我国前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指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或者说是仰韶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的发现,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②.到20世纪50~60年代,这类文化遗存开始为老一代考古学家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这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 标签: 墓葬 新石器时代 前期
  • 简介:滹沱河、唐河流域东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分做五期,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此地为白狄别种所建立的鲜虞和中山所控制,战国晚期赵灭中山后据有其地。中山文化中含有大量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但随着时代发展,中原文化的因素逐渐增加。赵文化则以中原文化因素为主。滹沱河、唐河流域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秦统一以前不同民族在多年争战中不断融合的史实。

  • 标签: 东周 中山
  • 简介:三川河地处山西省西北部的吕梁市范围内,由三条支流汇合形成,其中北川河从方山县南下,东川河源于离石区的东部山区,二者在离石城西交汇,并于离石、柳林交界处接纳了来自中阳县的南川河,三条河流汇合后始称三川河。河流横贯柳林县全境,向西直接注人黄河干流。流域内地形东高西低,由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流域 遗存 东部山区 黄河干流 水土流失
  • 简介:从仰韶时代中晚期开始,出于土地崇拜的观念,为建筑建造举行奠基祭祀成为黄河流域一种较为普遍的习俗。龙山文化时期,建筑奠基习俗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展,但黄河中游的郑洛平原一直是分布中心。仰韶晚期以降,随着史前城址的涌现,黄河流域出现了位于城墙夯土中的奠基遗存,这标志着奠基习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考古发现和民族志材料,可以看出,部分位于城墙夯土中、房屋墙体下或居住面下等特殊位置的瓮棺,当不是一般的墓葬,而很可能是奠基仪式或祭祀的产物,其目的无非是借牺牲来慰解鬼神,以求建筑的稳固。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 瓮棺 奠基祭祀
  • 简介:“二十四块石”自20世纪50年代敦化境内牡丹江流域首次发现以来,是渤海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留有特殊的人文信息,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但是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在逐渐丢失,结合保存现状的田野调查,是提出如何采职保护措施与解决保护问题的信息基础和科学依据。

  • 标签: 二十四块石 调查 保护
  • 简介:高句丽将首都迁到平壤后,进入国力的最盛期,达到文化的成熟期。在此时期,高句丽为统一三国大力向南挺进,故其领域大大向南扩张,而向西、向北、向东也更加扩展了。高句丽根据长期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经验,建设了更加合理的都城,针对大陆形势的变动,在西部国境地带形成强有力的城防体系。以此为基础,高句丽有效地击退了作为东方大国的隋和唐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 标签: 高句丽遗址 朝鲜 平壤城 考古工作 石佛 寺址
  • 简介: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农,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xOy的总合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陶衣 组成结构 釉的起源
  • 简介: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嚣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汶泗流域 胶莱平原 大汶口文化 镞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