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农业缺水率对西宁地区的干旱及其变化作了评价,得出3—11月农业缺水量约85mm。其中春旱最为严重,秋旱次之,夏旱以初夏6月比较明显,7、8月基本不旱。

  • 标签: 农业缺水率 干旱 干旱频率
  • 简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了特殊地形下的气象变化特征,通过CALPUFF模拟了大气环境风险事件的精细化扩散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市地面风特征与河谷地形走向基本一致,典型风场表现为湟水河谷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北川河谷则多为偏北风。青藏高原昼间强烈的山坡辐射增热和夜间冷却效应致使低空出现逆温层频率高,全年逆温的频率约为36%,最高逆温强度达每百米增温2.0℃以上,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河谷剖面模拟温度场的结果显示相同高度山坡附近比河谷中心的温度大约高1.5℃。CALPUFF在西宁市大气环境风险模拟结果中能清楚描绘出污染物沿河谷输送与扩散的初始状况和细致分布,同时出现山体对烟团的阻碍效应、烟团因流场在山脊处形变以及山谷风环流影响等非定常扩散现象,扩散轨迹符合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的特征和规律,模拟结果对准确预估大气环境风险事件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城市中的扩散特征、影响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河谷 复杂地形 逆温 环境风险
  • 简介:本文用西宁(代表城市)、大通(代表乡村)30多年气候资料序列,计算并分析了城乡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差值的长期变化,揭示了西宁市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热岛"、"干岛"效应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4个主要因子与城市气候效应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表明,城市发展因子在城市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城市气候 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
  • 简介:4月2日至4日,全省气象工作会议在西宁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动员会,来自全省56个气象台站以及农林、水利、畜牧和科委、计委、财政厅、民航、新闻单位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青海省副省长刘光和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

  • 标签: 工作会议 气象部门 西宁 气象台站 青海省 副省长
  • 简介:阐明了用逐步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对所选预报因子和预报量进行多级处理,结合极值判断、距平趋势判断和预报级别分析等综合分析后得出预报结果。

  • 标签: 逐步回归 判断 汛期 降水量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宁单站自1980年以来出现大雨前一天的天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天空状况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即卷云型、积云型和层云型,对其三种情况下的单站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不同的大雨预报指标,并用各项预报指标对2001年6~9月的大雨过程进行试预报,通过检验,表明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西宁单站大雨的预报准确率,可供以后在西宁单站大雨预报中参考使用。

  • 标签: 单站 气象要素 大雨预报 云天模型
  • 简介:利用西宁市2008-2014年气象资料分析西宁市近7年灰霾天气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7年来西宁市共出现霾日数50天,其中11、12月最为集中,多出现在08时,静风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在25%~95%,湿度在80%以上的湿霾较多。水平能见度在3~9km,属于轻微霾至中度霾,轻微霾所占比例较多。西宁市灰霾频发的08时平均相对湿度(RH)较高,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为霾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静风频率较高,较小的风力使得扩散的动力条件差,灰霾天气得以维持。加之清晨辐射逆温的形成,热力条件使得扩散条件更为不利,污染物的累积和高湿状况使得能见度逐渐下降,而发生较为明显的霾天气。预计未来西宁市霾天气发生将呈现增加趋势。

  • 标签: 灰霾 趋势 成因
  • 简介:从高空形势、雷达回波特征、雷暴空间分布等方面,对2007年10月4日发生在西宁市城南加气门站的一次雷击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

  • 标签: 雷电 灾情 分析
  • 简介:根据《气象部门城市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和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方法,采用VB6.0语言编程技术,提取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数据,建立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自动评分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结果表明该评分系统科学有效,操作简单,运行稳定。

  • 标签: 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 自动评分 系统设计 程序制作
  • 简介:西宁市五四大街19号和莫家泉湾气象观测场地分别代表西宁市城区和市郊,利用1996,1997,1998年3年两地并行气象观测资料,用统计对比方法,讨论了两地气温,地温的主要差异以及相关联系。指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于市郊,其中以冬季差异最大,而春季差异最小;城区与市郊逐日、月气温和逐日、月地温相差十分显著,城区与市郊气温差对地温差的影响,在晴天状态下,以80cm最为明显,在昙天状态下以冬,春季0cm地温最为敏感,在阴天状态下几乎全年0cm地温都有较显著的反应。

  • 标签: 城区 市郊 气温 地温 统计相关 西宁市
  • 简介:本文用西宁1943—1993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2℃、1℃、0℃、-1℃、-2℃不同强度初、终霜冻日变化。近五十年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日数呈明显的波动式变化,初霜冻日和无霜冻期近十多年为50年来最晚和最长;终霜冻日的变差较初霜冻日的变差大,-2℃、-1℃较重终霜冻日变差存在增大的趋势,因此,即便气候变暖也要树立防霜意识。

  • 标签: 最低气温 初终霜冻日 变化
  • 简介:本文通过西宁市高层建筑物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规范规定、西宁的地理环境和雷击发生实际,提出了西宁地区高层建筑物最上部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和保护高度的计算方法。

  • 标签: 直击雷 防护 高层建筑 西宁地区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日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03年7月4~5日出现在西宁及海东部分地区冰雹天气环流特征发现,强对流天气一般在特定的环流形势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与蒙古冷槽相配合的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是最为典型又十分常见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其水汽条件是由中小尺度系统自身携带或高层特别是400hPa上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得到满足。假相当位温场和总温度场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真实情况。在出现强对流天气前6~8h前,降雹区上游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运动区,本地区一般为下沉运动区或上升运动表现得很弱。另外对自动站资料中逐时本站气温、水汽压、本站气压、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在降雹前均存在明显的气温下降、水汽压上升、风向和风速发生突变等现象,从而得出较有利的预报依据,以供预报参考。

  • 标签: 强对流过程分析 冰雹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中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