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病情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均应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病情。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以及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发生心肌缺血时心率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率达到97.50%,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共350阵次,其中心率>100/min为150阵次(42.86%),65min<心率≤100/min为107阵次(30.57%),心率≤65/min为93阵次(26.57%)。结论:在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可促进检出率的提升,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时心率情况。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痛性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共计150例。入组患者均需分别接受常规心电图诊断,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者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室性早搏二联/三联、房性早搏二联/三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方面,均为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更理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利于后续治疗工作开展。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1-2021.11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心肌缺血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前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后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检出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夜间ST段下移次数少于日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于夜间,ST段位移大于日间(P<0.05)。结论: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的生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肺肿瘤血管生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以及CT扫描,分别分析和记录MRI、CT技术参数以及肺肿瘤动态强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对肺肿瘤的微血密度(MVD)进行观察,将各种值和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除了Pm以外,各个参数都和微血管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灌注值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结论: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肺肿瘤血供情况信息,是一种新的肺肿瘤血管生成观察方法。

  • 标签: 医学影像 动态增强 肺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1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检查后临床指标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两组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对比,观察组更高;两组P波最小时限(Pmin)对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结合其检查情况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收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其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与误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其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变异性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更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和判断,建议加强临床应用力度。

  • 标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临床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2022年3月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以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心肌缺血检出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检出率93.33%较对照组77.78%更高,律失常检出率95.56%较对照组80.00%更高,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老年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当前远程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合作不规范,信息安全无有效保障、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设施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本案针对违反《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开展远程动态心电图诊断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适用法律准确,处罚得当,对各地落实相关规范确保远程医疗安全具有示范意义。

  • 标签: 远程医疗服务  违规  动态心电图诊断  医师挂证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DCE-MRI)增强定量参数用于测评克罗恩病(CD)的活动度。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5例CD患者,均采用MRI、DCE-MRI 扫描及检测容积转运常数(Ktans)值,采集入选患者的CD内镜评分(CDEIS)及弥散系数(ADC)等资料,参照CDEIS评分将患者分为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30例、37例、23例,比较3组患者ADC、Ktans检出值,解读活动期与慢性期C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及MRI、ADC、Ktans值的关系。结果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ADC 依次为(2.83±0.43)×10-3、(1.45±0.22)×10-3、(1.16±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3,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方法:本研究于我院以对照形式展开,抽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收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8例为对象,经随机交替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其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与误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其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变异性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更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和判断,建议加强临床应用力度。

  • 标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施行动态心电图的指导效果。方法:参与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在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 对上述患者分别采取常规心电图(常规组)以及动态心电图(动态组)。比较两种心电图诊断效果。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分析,可见动态组较高(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中施行动态心电图能够更加准确的明确患者的病情,从而促进其治疗效果。此种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心律失常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文研究将5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主要对象,患者收治时间在2020年5月-2022年10月之间,随机分组为两组(每组27例患者),分别采取动态心电图方式、常规心电图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二三律联、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律联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的检出率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脐单孔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及对免疫学指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每组60例。单孔组采用经脐单孔LC,三孔组采用经脐三孔LC。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及镇痛药使用情况,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前IgG、IgA、IgM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单孔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镇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排便时间分别为(4.65±0.61)分、11.67%(7/60)、(2.52±0.47) d、(13.65±3.72) h、(11.64±3.25) h、(20.31±4.12) h,三孔组分别为(6.87±0.58)分、23.33%(14/60)、(4.58±0.37) d、(17.36±4.12) h、(15.47±4.12) h、(26.48±4.25) h,单孔组明显低于三孔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腹壁美容度评分、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分别为(76.36±4.58) min、(4.72±0.13)分、(1 108.48±42.65) mg/dL、(208.12±10.86) mg/dL、(154.65±8.72) mg/dL,三孔组分别为(51.37±5.25) min、(3.25±0.35)分、(1 072.39±28.42) mg/dL、(193.08±10.35) mg/dL、(145.28±8.42) mg/dL,单孔组明显高于三孔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单孔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使用率降低,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较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且术后腹壁美容效果更好。

  • 标签: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胆囊炎 疗效比较研究 结石性胆囊炎 免疫学指标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酶联免疫、胶体金检测在临床艾滋病抗体检测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00份血清标本为实验对象,截取时间2017年3月-2019年3月;均采取酶联免疫、胶体金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最终检验结果。结果 艾滋病抗体阳性检出率中,胶体金检测、酶连免疫检测分别检出85例(14.17%)、84例(14.00%),对比未见较大差异(P>0.05)。结论 胶体金、酶联免疫均适用于HIV(艾滋病)抗体检测,可结合实际选择进行合理选用。

  • 标签: 艾滋病 抗体检测 胶体金法检测 酶联免疫法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妊娠期糖尿病(GDM)启动药物干预的风险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GDM患者669例,比较药物干预组(n=110)和生活方式干预组(n=559)各临床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风险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进行评价,并选取75例GDM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本研究纳入孕28周前的孕期体重增加(ΔW)、孕前体重指数(BMI)、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0 h、OGTT-2 h共4个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Z=0.270×ΔW+0.167×孕前BMI+1.768×OGTT-0 h+0.371×OGTT-2 h-18.787。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HL检验P>0.05。内部验证结果:模型灵敏度64.7%,特异度79.3%,准确率76.0%。结论本模型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其泛化能力及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药物干预 风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的MRI影像组学模型,评价其对TFCC损伤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行腕关节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患者病例(损伤及非损伤各5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3.0 T磁共振扫描,选取T2WI冠状位序列,手动勾画图像中的TFCC区域,提取影像特征,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进行数据降维、特征筛选,将所筛选出的相关性最强的影像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建模方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精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从T2WI冠状位序列中提取到88个初始特征,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LASSO算法筛选出12个相关性特征,基于上述相关特征在SVM分类器中构建的模型AUC值为0.88,精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2%、100%,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提供一个识别腕关节TFCC损伤的无创性工具,提高TFCC损伤的检出率。

  • 标签: 腕关节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 支持向量机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Ⅱ~Ⅲ期(第8版AJCC分期)胃腺癌;(2)术前胸片、腹部超声及上腹部CT等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3)行R0切除。病例排除标准:(1)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或放疗;(2)一般临床资料不完整;(3)残胃癌。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 231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组共1 035例患者经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196例患者未出现淋巴结转移。416例(33.8%)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815例(66.2%)为Ⅲ期。全组患者被随机分为建模组861例(69.9%)和验证组370例(30.1%)。先运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建模组的病例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筛查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变量,确定人工神经网络输入节点的变量项目,再使用多层感知器(MLP)训练N+-ANN。N+-ANN由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构成输入层。人工智能依据输入数据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模组与验证组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术前系统性免疫性炎性指数(SII)、肿瘤大小、临床N(cN)分期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将以上因素连同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糖类抗原19-9、术前癌胚抗原、肿瘤位置、临床T(cT)分期作为输入层变量构建N+-ANN。建模组N+-ANN对术后淋巴转移预测准确率为88.4%(761/861),灵敏度为98.9%(717/725),特异度为32.4%(44/136),阳性预测值为88.6%(717/809),阴性预测值为84.6%(44/52),AUC值为0.748(95%CI:0.717~0.776);而验证组,N+-ANN的预测准确率为88.4%(327/370),模型灵敏度为99.7%(309/310),特异度为30.0%(18/60),阳性预测值为88.0%(309/351),阴性预测值为94.7%(18/19),AUC值为0.717(95%CI:0.668~0.763)。根据N+-ANN所输出的个体化淋巴结转移概率,取截点0~50%、>50%~75%、>75%~90%、>90%~100%,将患者分为N0组、N1组、N2组、N3组。建模组和验证组的N+-ANN对pN分期总体预测准确率分别为53.7%和54.1%,而cN分期对pN分期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仅为30.1%和3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ANN能准确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基于N+-ANN的个体化淋巴结转移概率相较于cN分期,对pN分期预测的准确性更高。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造口旁疝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和临床获益性评价。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1 071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10月—2019年12月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943),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患者资料,基于Cox回归分析构建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造口旁疝临床预测模型,并使用Bootstrap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将2020年1—12月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128),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统计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校准图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绘制决策曲线分析图,评价该预测模型的临床获益性。结果年龄、饮酒史、术后体重指数、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腹部手术史、造口途径、造口性质和C反应蛋白是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早期预测列线图的C-index值为0.710 (95%置信区间:0.660~0.750)。结论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造口旁疝的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能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及时筛选出高危人群,指导医护人员的预防重点。

  • 标签: 肠造口术 造口旁疝 临床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IPP模型构建复合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IPP模型构建复合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手术室护士10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护士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复合手术室专科护士CIPP模型培训方案。比较两组手术室护士的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的专科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士术前操作规范率、术中操作规范率、手术仪器操作规范率、手术配合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IPP模型构建的复合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方案能提高复合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提升手术室管理质量。

  • 标签: 在职培训 手术室 复合手术 专科护士 CIPP模型 培训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619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术后发生AKI 74例(11.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3.826,95%CI 2.267~6.458)、合并高血压(OR=2.376,95%CI 1.162~4.861)、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49,95%CI 1.024~1.07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OR=1.066,95%CI 1.027~1.106)、血小板计数降低(OR=0.994,95%CI 0.990~0.997)及淋巴细胞比例降低(OR=0.873,95%CI 0.774~0.985)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内部及外部验证,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 0.817 ~ 0.919),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 0.773 ~ 0.941),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提示建模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932和0.424,预测模型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提示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K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有效评估AKI的风险。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 急性肾损伤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