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20、30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于最高法院判决的列举和分析,展示被Davis教授称为“行政调查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时期,即2040到80,最高法院对于行政调查权态度的本质性的变化:从对于行政调查权的严厉态度到几乎取消一切对于行政调查权的限制,从有限的角度展示美国行政法发展的一个侧面。

  • 标签: 行政调查权 最高法院 第四修正案 第五修正案 宪法限制
  • 简介:【摘要】流行歌曲不同于艺术性歌曲,具有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本文将整理、分析2030至90发行的反映各个时代人们的想法、态度和行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追踪其中爱情观念的变化,了解韩国人对婚姻的看法及理想的配偶形象,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爱情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的物化过程,更立体地了解韩国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变化。

  • 标签: 韩国流行歌曲 爱情 理想型 伴侣
  • 简介:摘要中华文化、科技渊源流长,但是从满清占领开始全面落后,直至后来的鸦片战争到现代的全面屈辱史,从满清占领开始,文化上慢慢被夷化,破坏了很多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科技上更是被西方远远甩开。有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历史和现状吗?教育就是改变这一切的柱石。但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 标签: 中华文化科技教育
  • 简介:从马奈1860—1870的绘画中可以看出,马奈在坚持自身的创作理念的同时,又希望得到沙龙以及公众的肯定与赏识,由此带来绘画观念与态度之间的矛盾以及创作手法的暧昧不明。因此,对于马奈的绘画定位就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综合考量:既要肯定马奈绘画的进步与创新,又要考虑其妥协的一面。

  • 标签: 自我 沙龙 艺术选择 平衡 个性化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80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寓言化叙事,是1990以来中国话剧叙事转型中出现的新形态。这种叙事以虚构还原真实,以有限的舞台符号语汇直抵无限深邃的精神彼岸,意在传达一种被现实浮华人生所遮蔽的荒诞感、悖论感。作为剧作家表达现实感受、传达艺术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存在构成了当代话剧发展格局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表意景观,带来了话剧价值趋向、表现手法上的新变。过士行和李六乙是这种叙事的主要代表。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究,一个在形象世界里叩问真实,共同寻找着话剧“干预现实”的新路径。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话剧 寓言化叙事 过士行 李六乙
  • 简介:2080以来,中国演出了不少卫国战争戏剧,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中国的创作者对此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显示出了一些共性。在思想表达上,这些作品强调对战争中个人命运和道德的关注,并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贯穿其中;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充分表现出对抒情诗意的追求,而在舞台设计上既突出了俄罗斯风格又在多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

  • 标签: 卫国战争戏剧 中国话剧 人道主义 诗意
  • 简介: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    大学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别是在那些认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提高学术成就的大学,美国大学教授会(AAUP)于2001对一些实施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大学就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目的、评审模式、实行方式、结果和各方反应进行了调查

  • 标签: 公立大学终身 制度发展 发展趋势
  • 简介:美国非裔诗人兰斯顿·休斯在2040一反早期诗歌创作风格,将艺术视线投向了自然,大量运用自然题材和自然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中,现实的自然通过私有化和工具化而最终被异化,充满了压制和拒斥美国非裔民族的负能量,因而,他的诗歌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导致自然异化的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休斯在这一时期的自然书写不仅反映了他艺术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也标志着他从2030对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公开、激进批判转向了冷战初期的修辞性政治表达,自然书写成为他在政治环境趋于严峻时的文学表达策略,抒发了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和物质与精神双重解放为目标、以革命为手段的激进理想。

  • 标签: 兰斯顿·休斯 诗歌 自然 政治
  • 简介: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年,对外应对多方论战,于内病痛愈剧,在内外交困的境况中,仍始终坚持的是对果戈理的译介,除号召优秀译者协力参与之外,更是身体力行地翻译果戈理最重要的作品《死魂灵》,促成一次翻译史上的"果戈理译介热"。鲁迅引领这次"果戈理译介热"的深层原因在于,借果戈理的优秀作品为当时的"左翼"文学阵营树立现实主义文学榜样,同时,鲁迅以自身的人生体验为出发点,以译介果戈理作为路径,暗示"不合时宜"这一文人处世和为文的理想。

  • 标签: 果戈理 鲁迅 文学译介 “左翼”文学
  • 简介:1949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 标签: 女性形象 性别特征 脸谱化 身体形态
  • 简介: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    大学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别是在那些认为终身教职聘后评审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提高学术成就的大学,美国大学教授会(AAUP)于2001对一些实施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大学就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目的、评审模式、实行方式、结果和各方反应进行了调查

  • 标签: 公立大学终身 制度发展 发展趋势
  • 简介:2090以来中国大陆的农村研究.以农村政治研究为主体部分和主要内容,但却是一个没有明确边界和固定取向的研究领域.这种特点促成了研究的多角度进入和多层次争议与分歧。对各种进路的研究做些梳理并对其问的争议做出分析.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对话.并为形成共同的讨论平台奠定基础。

  • 标签: 农村政治研究 理论分析 学术反思
  • 简介:2080,是摄影这个媒介告别传统政治宣传摄影,开始产生深刻观念性变化的时代。而书籍作为文化的映射,是研究一个时代最好的范本。在这个刚开始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多元且专业水准很高的摄影著作,影响了一人,甚至是几代人。

  • 标签: 长城出版社 观念性 专业水准 政治宣传 中国摄影出版社 弗里曼
  • 简介: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身份和利益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属性,也是影响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两大最关键依据。毛泽东在2050后期至60前期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家,国内矛盾始终不曾化解,外在威胁始终没有减弱,中国在冷战大环境中是一个受威胁的弱者。对于中国此时期的利益定位,毛泽东认定的利益是反苏抗美符合中国利益(这一认知在实践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受威胁的弱者的身份认知和反苏抗美的利益认知,极大影响了毛泽东的对苏战略决策,决定了后续十余年中苏对抗的关系大走向。

  • 标签: 毛泽东 建构主义 身份 利益 中苏关系
  • 简介:该书封底所录郭松义评论文字:“本书选择2030至90,依不同时段,就社会制度在变革与农民的婚育行为、家庭结构规模及生存条件变动的相互关系作出阐述,从中显示出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把因和果,制度和政策、环境等问题联结在一起,作了极好的论述,既具有实践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探索。”“书中讨论的着眼点是冀南农村,但社会制度的变动与华北乃至全国都是相同的,所以透过这个点的剖析,对考察华北和全国都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冀南农村 90年代 婚姻家庭 社会变革 社会制度 生存条件
  • 简介:针对20末30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调整 保甲制度
  • 简介:2080,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 标签: 中国先锋戏剧 “人” 异化 心理 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