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7 个结果
  • 简介:在17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为了某种功用的艺术的古老艺术系统逐渐向现代纯艺术系统过渡,但古老系统的价值和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情境仍然缺乏现代作者、艺术家观念的自主特征。艺术家的形象的关键要素如天才和灵感渐渐受到重视,但并没有凌驾于理性和判断力之上,而是与后者相协调。艺术家和身份和形象得到提高,但离现代艺术家的后浪漫主义的理念非常遥远。17世纪并没有固定下来的纯艺术范畴,但在个别艺术门类中迈出一些重要的过渡性步伐,为纯艺术范畴的出现打通了道路。在这个过渡期,艺术主要依据目的和功用来看待,但趣味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17世纪艺术观 古老艺术系统 现代艺术系统 纯艺术 趣味
  • 简介:<正>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一书中写道:一个幽灵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觉得自己正在被它注视着,并且是在任何共时性之外,甚至在我们的任何目光之前和之外,按照一种绝对的前后关联和不对称性,按照一种绝对不可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 当代西方 新历史主义 科学出版社 鲍德里亚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当代各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些包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常常被建构成国家认同的符号,并在长期的审美再造中积淀起民族文化资本的蕴藏,进而产生了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和审美体验等三种重要的文化操演功能。

  • 标签: 文化遗产 审美再造 国家认同
  • 简介:本文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以全国仅有的以民歌为节庆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具体剖析民歌现代发展中呈现的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尝试以对此问题的探讨能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得到有意义的启示。

  • 标签: 民歌 发展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文化认同 认同危机
  • 简介:<正>主题这篇论文探讨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留美学生执着地维护其本身的"中国特点",并协助子女们建立较强的对中国文化认同感;而留日学生却愿意去掉他们行为中的"中国特点",且有意无意地帮助自己子女建立"非中国"的自我意识。研究范围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文化认同感 留美学生 留日学生 文化环境 中国文化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本文认为,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这种观念带来两个版本的现代认同观。第一个版本强调人的自主性、本性的实现及其效率,强调理性的控制;而第二个版本则肯定日常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意义。它们已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制与实践中,在其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但是,消费主义的实践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反而危害了塑造现代认同的伦理观念,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 标签: 合法性 现代认同 消费社会
  • 简介:赵勇、张飞在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撰文认为,西方毛泽东研究是国际学术界毛泽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宏观脉络,有助于审视西方毛泽东研究的认识框架及发展趋向,汲取其有益成果,辨析其错误倾向。西方毛泽东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新闻报道和传记为标志的初始阶段。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西方 脉络 宏观 《人民日报》 国际学术界
  • 简介: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形态承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是规范化、程序化的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象征性活动。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复合建构。政治仪式在特定的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中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观念、营造权力情境,它所内蕴的强化民族身份归属、强化主流价值内化、强化公共权力信任的价值功能,指向了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逻辑共生的本原。

  • 标签: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逻辑演进
  • 简介: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在公民的政治教育研究中引进政治社会化概念以来,政治社会化研究在西方就受到普遍的关注,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却起步较晚,研究现状也不适应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需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就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透视,在深刻评析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对我国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 标签: 西方 政治社会化 研究解析
  • 简介:在“言必称民主”的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却令人忧虑。西方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先发优势以及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的定义权、民主标准的制定权、民主模式的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的裁判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的西式民主模式。精心编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性、欺骗性和诱惑性的民主话语。西方的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的理论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和平论、民主目的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建构民主的中国语语.对西方布设的“民主陷阱”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来自中国的声音必将终结西方民主话语的霸权地位.开启民主话语的多样化时代。

  • 标签: 西式民主 话语陷阱 中国式民主 中国话语
  • 简介:对“大跃进”运动的研究并不只是国内学者的专利,事实上,西方学界有关“大跃进”运动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从学术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角度,我们都无法对西方学者的成果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全面系统地了解西方同行的研究内容,才能借“他山之石”,搞好我们自己的研究。现将西方学界“大跃进”运动研究的主要内容作如下综述,希冀对国内学者有所参考。

  • 标签: “大跃进”运动 西方学者 国内 成果 内容 同行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学者的《资本论》研究,大多涉及人物、主要观点或流派的简要评介,关于研究特点、主要局限与发展趋势等总括性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纵观150年来西方社会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整体性否定”、“沟通与融合”及“超越式改造”等三种倾向混杂共存、交互影响、彼此制约;西方学者在研究《资本论》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立场虚假中立、理论结论颠覆性强、研究方法多元冲突等局限;关注西方社会《资本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拓宽《资本论》研究视域,创新《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掌握《资本论》研究的话语体系,融入国际社会《资本论》研究的主流。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研究 基本趋向 主要局限
  • 简介:<正>提起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中国学者并不陌生。身为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史家,安德森的主要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后现代性的起源》、《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交锋地带》均已有中译本面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英国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安德森一直是国际左翼核心刊物、英国著名杂志《新左翼评论》的编辑和灵魂人物,被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称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最

  • 标签: 安德森 西方思潮 思想家 哈贝马斯 奥克肖特 谱系
  • 简介:认同是个体行动意义的重要来源,它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基本参照,决定着其行动的方向和力量。认同也构成了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对于一种政治统治而言,民众能否对其产生认同感,认可其政治理念、政策主张,是判定其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关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民众认同和支持社会期望的价值理念,巩固和提高民意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价值流动、多元化、私人化的现时代,如何引导富有理性反思能力的个体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性 认同 价值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因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性和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多源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模糊性。扭转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的理论综合创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它既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又是一种革命的方案与社会主义的模式。这为后来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批判,再到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清晰地呈现出其批判理论的学术传统。本文以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尔等人的主要思想为代表阐述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传统及其演变过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文化批判 社会批判理论
  • 简介:<正>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作为价值观上的两种矛盾趋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不仅共存于全球化运动之中,而且它们之间还具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鉴

  • 标签: 全球化浪潮 价值认同 价值观冲突 西方价值观念 全球化运动 民族认同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