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表现新颖、有效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表现新颖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观点不一致。矛盾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态度是谨慎,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认知与患者对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对医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对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对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得分变异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为研究社会地位在消费不平等与社会信任水平关系中中介作用,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分析后发现,居民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中介效应显著,消费差距通过降低社会地位进而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在消费差距大地区,居民普遍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消费差距显著降低了家庭社会地位水平;高社会地位的人有着更高社会信任水平,低社会地位的人有着较低社会信任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整体社会信任水平。

  • 标签: 消费差距 社会信任 社会地位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 简介: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人格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智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积极教养方式 开放性人格 青少年
  • 简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过程性理论框架: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互动产生"互动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特性。其中,隐性"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互动过程所激活;"互动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始末并且分为"初始"状态和"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动态和建构

  • 标签: 医患信任 制度信任 群际信任 原发性医患信任 互动性医患信任
  • 简介:医患互动产生资源交换过程,既能满足医患双方作为交换主体需要,又是彼此展示自身值得被信任途径。交换资源透明度、协商过程、持续影响医患信任建立。医方公开记录、说明医疗方案和结果、通俗化表达医学术语,以及患方表明意愿、偏好、对医疗信息反馈,这些方式通过提升医患资源透明度,有助于双方判断资源交换过程风险,为医患之间共同商讨并选择医疗方案协商交换过程,提供风险排除与信任建立基础。另外,人情或关系资源持续互惠交换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相信彼此不会损害对方利益,所以,医患双方若产生持续资源交换效果,同样可以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透明度 协商交换 互惠交换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教社群抗逆力提升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个案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
  • 简介: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宽容是个体平和包容地看待与己不同价值理念、言谈举止等社会存在积极心态,它存在人际宽容、群际宽容和文化宽容三个分析层次。每一层次上宽容均可作为信任源而增加社会信任。"认同-渲染"模型认为,宽容与信任之间存在相互建构关系,并且在人际、群际和文化三个层次间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心理机制而起作用。其中,从人际到群际再到文化自下而上作用路径主要通过社会渲染机制实现,从文化到群际再到人际自上而下作用路径则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实现。为验证这一理论模型,还需要完善宽容维度指标、构建相应测量工作,并积累更多经验证据。

  • 标签: 宽容 信任 宽恕 社会心态 “认同-渲染”模型
  • 简介:通过对1275名初一青少年开展为期半年追踪调查,考察了同伴团体对青少年早期个体学业成就影响,及感知学校氛围对这种影响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校虚拟变量、年龄、性别、同伴团体规模及个体前期学业成就之后,所在班级前期平均学业成就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2)同伴团体学业成就能正向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变化,但班级相对于同伴团体情境效应不显著。(3)在个体和同伴团体水平,感知学校氛围各维度不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但同伴团体平均学业成就与该团体整体感知到教师支持交互项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间隔半年后变化。

  • 标签: 同伴团体 学业成就 感知学校氛围 青少年早期
  • 简介: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旨在探索团队学习气氛及其三个维度指标(安全气氛、参与决策、开放交流)对团队心理资本影响。对全国多地122个团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团队学习气氛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心理资本;此外,团队学习气氛三个指标,即安全气氛、参与决策和开放交流均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心理资本。

  • 标签: 团队心理资本 团队学习气氛 安全气氛 参与决策 开放交流
  • 简介:基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以6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在日常压力背景下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对流动儿童诚信发展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总体诚信水平较高,日常压力事件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诚信发展水平,教师支持、朋友支持与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诚信水平;(2)家人支持对日常压力与诚信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压力背景下保护效应;(3)逆境信念与朋友支持具有交互作用,共同调节日常压力对诚信发展影响,二者交互作用表现出"增强模式"与"补偿模式"。

  • 标签: 流动儿童 诚信 社会支持 逆境信念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青少年 亲子关系 消极社会适应 网络成瘾
  • 简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0名残疾人,考察了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沟通调节。结果发现:(1)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2)自尊中介作用受沟通调节,沟通调节了领悟社会支持——自尊——生活满意度这一中介过程后半路径。因此,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影响是有调节中介效应。研究对提高残疾人生活满意度并指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残疾人 领悟社会支持 生活满意度 自尊 沟通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特质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验证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施虐构成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运动冲动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人格的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近年来,社会信任问题备受各界关注,民众对家庭幸福感追求也日渐高涨,但尚未发现直接探讨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之间关系国内研究文献。本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描述并分析了我国民众社会信任状况和特征,探讨了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和健康自评状况群体社会信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呈现"差序格局",对制度社会信任较高;社会信任更高的人拥有更高家庭幸福感,被他人信任的人家庭幸福感也显著更高。本研究能够促进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理解,启发人们从社会信任角度提升家庭幸福感、推进家庭建设研究思路。

  • 标签: 社会信任 家庭幸福感 家庭建设
  • 简介: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准确。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对象可视阻碍了语言准确提高速率,表情可视降低了语言准确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水平高被试,语言准确水平提高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准确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 标签: 语境 交流 学习 语言
  • 简介: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湖南省1292名留守儿童焦虑情绪进行施测,并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留守儿童焦虑情绪问题是否存在异质,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对焦虑情绪异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存在明显异质,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严重焦虑情绪型"、"中等程度焦虑情绪型"和"低焦虑情绪型";留守男生、小学五年级、高中二年级、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情绪严重;无论是父亲外出、母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是一致。由此,应根据留守儿童性别、年级、留守时长和留守初始年龄等情况特点,开展针对预防和干预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焦虑。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焦虑情绪 潜在剖面分析
  • 简介:面孔二态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二态(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反馈后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面孔影响学前儿童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以北京、河北、宁夏、广东等地24所中小学9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取教学自主权量表、教学自主量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探讨了教师教学自主权、教学自主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教学自主权与教学自主均可显著预测教师工作满意度;(2)教学自主在教学自主权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即教学自主权通过教师教学自主,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 标签: 教师 教学自主权 教学自主性 工作满意度
  • 简介:以85名小学2~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分层回归探讨小学高、低年龄阶段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注意广度发展变化,并以同年龄正常阅读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探究视觉注意广度对阅读流畅发展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并呈现出在小学高年龄阶段更严重趋势;(2)在阅读障碍儿童中,视觉注意广度对汉语流畅阅读显著预测作用随发展增强;而对于正常阅读者,视觉注意广度仅显著预测低年龄段学生句子朗读流畅阅读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视觉注意广度与汉语流畅阅读能力关系密切,今后汉语阅读障碍相关干预研究可以尝试从视觉注意广度训练方面切入。

  • 标签: 视觉注意广度 发展性阅读障碍 汉语小学生